导论
旧学时期经典文献选录
论语(节选)
学而(节录)
为政(节录)
雍也(节录)
泰伯(节录)
先进(节录)
颜渊(节录)
子路(节录)
宪问(节录)
季氏(节录)
阳货(节录)
墨子(节选)
非乐上
三辩
左传(节选)
隐公三年(节录)
隐公十一年(节录)
桓公二年(节录)
庄公二十七年
僖公二十七年
成公十二年(节录)
襄公二十九年(节录)
昭公二十五年(节录)
孟子(节选)
梁惠王下(节录)
公孙丑上(节录)
滕文公上(节录)
离娄上(节录)
荀子(节选)
礼论(节录)
乐论(节录)
韩非子(节选)
十过(节录)
孤愤(节录)
说难(节录)
亡徵(节录)
庄子(节选)
骈拇(节录)
马蹄(节录)
天道(节录)
缮性(节录)
徐无鬼(节录)
渔父(节录)
天下(节录)
周礼(节选)
天官冢宰·大宰
天官冢宰·内宰(节录)
地官司徒·大司徒
春官宗伯·大宗伯
春官宗伯·大司乐
秋官司寇·大行人
仪礼(节选)
士昏礼第二(节录)
士相见礼第三(节录)
乡饮酒礼第四(节录)
燕礼第六(节录)
礼记(节选)
文王世子
礼运
礼器
效特牲(节录)
内则(节录)
大传
乐记
经解
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
中庸
上博简(节选)
缁衣(节录)
性情论(节录)
郭店楚简(节选)
五行(节录)
性自命出(节录)
六德(节录)
尊德义(节录)
语丛一(节录)
语丛二(节录)
新书(节选)
新书·礼
春秋繁露(节选)
玉杯(节录)
立元神(节录)
三代改制质文(节录)
史记(节选)
礼书(节录)
乐书(节录)
汉书(节选)
礼乐志(节录)
艺文志(节录)
白虎通义·礼乐(节录)
礼乐
右总论礼乐
右论太平乃制礼乐
右论王者乐六
右论四夷之乐
右论降神之乐
右论侑食之乐
礼稽命征(节录)
礼纬
乐动声仪
乐叶图征
乐纬
乐论
附(乐论佚文)
声无哀乐论
宋书(节选)
礼志(节录)
乐志(节录)
贞观政要·论礼乐(节录)
议礼乐
礼乐论(节录)
二程遗书(节选)
伊川先生语四
问礼乐(节录)
用和为贵章
传习录·礼乐论(节选)
文史通义(节选)
诗教上
诗教下
经解上
经解中
经解下
杂著·礼
新学时期代表文章选录
礼教绪论
艺术之教育底功用
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
礼乐新解
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
孔子的礼学体系——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四十周年
宗周的礼乐文明
评孔丘的“正乐”思想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典美学的奠基石——论《乐记》的美学思想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