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在西北政法大学4年(1991—1995)生活为基础,联系30年前的社会实际,随感记事而成的文集。作者追述大学四年中发生在身边、沉淀心中的点点滴滴平凡而琐碎的事情,立足社会实际,思考国内法治建设中的林林总总的人、物、事,全面展示自已身心成长,善待生命的心灵历程。在这一篇篇文章看似客观的叙述中,抒发了一个从法30年的法律人的爱憎情感,表达自已独立的专业思考与判断。
政法大院
为什么选择了西北政法?
问:学堂先生,您入读(西北政法)30年了,还仍然对法律充满着理想和痴爱,是不是自小就树立了为中国法治建设而奋斗终身的志向?
答:是滴。1979年我开始读小学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变革,人心思定,万象更新,法治的春天降临华夏大地。特别是1980年8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专门分析了避免“文化大革命”悲剧重演的制度方法。他说,“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体制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此后,邓小平还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反复批判人治思想,不断强调要“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法治大时代,法学小后生。后来我立志学习法律,当“日审阳夜审阴”的铁面包公,捍卫公平与正义,除尽人间邪恶。顺其自然,高中毕业后以山东普通文科521的高分考入西北政法学院。元芳,你怎么看?
问:学堂先生,您经常为母校西北政法鼓与呼,活跃于政法圈子,是不是很早就对西北政法心有所属、情有独钟?
答:对头。我很早就知道有所政法学院在古都西安,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在19岁那年,我的理想实现了。所以,有句很正能量的话,“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理想万一实现了,我就成了西北政法经济法系1991级学生。
。。。。。。
目 录
政法大院
为什么选择了西北政法? 3
西北政法四年给了我什么? 13
围着政法转圈儿 21
30年前一个农村孩子的西行记事 30
古都政法里的那七个小子 44
410隔壁是水房 58
西北学人
那只永远的蝴蝶 69
法理,法理,我爱你 77
但愿冤狱不再有 84
我和宪法同成长 94
大学专业是经济法 100
老师教给我的法律故事 109
我爱背法条 118
毕业论文研究不可抗力 126
政法有我
有位老师家中自费购买复印机 133
青州老乡赵金科老师 143
当年我曾建议撤销仲裁机构 151
女孩的心思你别猜 160
中国名吃“西工大包子” 167
西北政法的宿舍有空调吗? 175
影响我一生的法律书 181
西北情结
西北政法算不上好学校 193
我不是个好学生 199
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205
路遥先生活到今天也才70岁 216
叫一声“母亲”泪流满面 223
30年随风荡去 230
法律于我而言 236
曾经年少爱淘书 243
法官,法律人的职业首选 249
人去楼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260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后记) 266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