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力量:专家视野里的中国金融》:
中关村的职业经历让熊焰对怎样把技术进行市场转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希望中关村变成中国的“硅谷”,希望这里能培育和诞生出中国的HP、中国的苹果。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北京市科委主任的范伯元与熊焰谈到了对中关村技术交易所(即组成北京产权交易所分支之一)改制的设想,熊焰为此一股脑儿提出很多中肯建议,并按照范伯元的要求对中关村技术交易所做出更贴近市场的改制方案,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操刀为改制找到了股东。熊焰的才能很让范伯元欣赏,范伯元再次找到他,说“股东是你找的,故事是你编的,你要负责到底”。就这样,熊焰成为中关村技术交易所改制工作的实际操作人。
“产权市场发展空间很大,而我当时正值盛年,进入这个行业不能不说是个缘分,一个偶得!”做了深入调研的熊焰决定试一下。但他也知道,在中国,做先行先试的事业,如果没有权力,是万万做不成的。于是他坦率地要求必须放权给他。有关领导经研究答应了他的请求,熊焰正式出任中关村技术交易所总裁。用他自己的话讲:“编剧成了男一号”。
对熊焰来说,心永远比舞台更大。执掌中关村技术交易所后的熊焰有了更大的想法——他要将整个北京市产权市场统一起来。于是他开始游说有关部门,推动中关村技术交易所与当时北京产权交易中心(组成北京产权交易所的另一分支)的合并。
“2004年的情人节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熊焰说,那一天他的梦想成真,原北京产权交易中心与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正式合并,成为了今天声名远播的中国产权市场龙头机构——北京产权交易所。熊焰出任总裁,他的职业生涯也由此华丽转身。
“这是大势,必须让产权流动起来。”熊焰告诉《国际融资》记者,北交所成立后,建立和完善了业务流程控制机制以及各种市场规则,从而确保了国有产权项目能够依法规范地进行转让活动,并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人气。
北交所成立之初,产权市场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兴市场,与证券市场等相比还是一个小众市场,知之者少,参与者更少。但北交所的横空出世让这个市场的舞台逐渐扩大了起来,双汇股权转让、奥运缶拍卖等一系列成功案例的运作,让中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国更多的人开始逐濒了解这个中国原创出的新兴市场。
从此后北交所取得的成绩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熊焰当年的胆识和魄力。2011年5月,熊焰在一篇名为“北交所的长征”的博文中写道:“回想北交所集团这些年来走过的路程,感慨同样很多。2004年北交所刚刚合并成立时,还租住在大运村的一个楼层中,人员不过几十人,业务主要面对在京的国有企业,全年成交额刚过200亿元人民币;如今,北交所已成集团化运营,下辖10个子公司平台,总人数、总成交量均有10倍以上增长。到‘十一五’期末,北交所的年交易量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总人数超过400人,北交所总部搬到金融街核心地段”。
北交所的成绩也让北京市政府对这个平台刮目相看,其在北京市领导眼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在近几年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时任市长郭金龙多次提到“依托北京产权交易所,建设首都要素市场体系,北京产权交易所是首都要素市场的建设者和运营者。”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交所逐渐实现了熊焰最初设想的“聚大资源,做大市场”的目标,业务服务范围遍及金融、技术、环境、文化、林矿权、大宗商品等领域,成为北京市政府建设要素市场的核心平台和国资委、财政部、科技部、文化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委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重点支持的综合性权益交易平台。
“坦率地说,在中国做产权交易所并非易事,单靠市场化力量,难以为继。北交所的成功经验是依托原有交易平台,依靠行政力量建立一个实体,再逐渐加入市场化因素,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不断纠错并建立合规标准。”熊焰坦言。
……
展开
——黄孟复 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第3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名誉会长
要实现绿色金融的规模化发展,就要建立完整的绿色金融生态,搭建绿色资产价值实现的市场化通道,从而逐步催生出绿色金融自生长的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
——朱戈 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
★在中美关系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冈金融业必须凝聚共识:金融不仅局限于市场化金融,同时还会涉及国家战略性金融和防御性金融。为此,中国金融业需要有高瞻远瞩的勇气和积极愿望,热情关注伴随中美变局而必将到来的全球金融领域的货币锚大变局。
——马国书 共赢经济学、广义经济学创始人,全球N+1货币体系原创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在“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还要分析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发现别国的优势,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我们应务实分析沿线各国的经济需要及互惠互利之处,同时配合文化差异的考虑,就有潜力的国家和项目加大推广,寻找经贸合作空问。
——张赛娥 香港南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国际金融专家
★我们相信虽然疫情正在给人类带来新的挑战和闲难,但全球化4.0的趋势不会变,必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全球化的未来,是在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中进行的,要更加包容地发展,建立起新的规则和制度框架。
——冯兴科 金砖智库CBGG主任,世界金融论坛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