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研究
0.00     定价 ¥ 11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8171053
  • 作      者:
    霍四通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对丰富的史料进行分析,考证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缘起、时间、底本等情况,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拓展。以此为基础,本书着重探讨了陈望道翻译的初心以及在《共产党宣言》指导下进行的革命活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霍四通,1973年7月生,语言学博士。1997年1月起在复旦大学任教。近年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考释为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汉语积极修辞的认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博学笃行 福家报国——杨福家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国近现代修辞学要籍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格物树人  福家报国——杨福家画传》(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修辞与真实——修辞学视角的汉语违实表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系统考察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情况,根据丰富的史料,考证了翻译的缘起、时间、底本等情况,并与其他译本比较,分析其翻译特色。第二部分考察了陈望道在《共产党宣言》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参与早期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等。此外,书稿还附有陈望道生平简介和其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文。书稿材料丰富,论证清晰,对陈望道的翻译和实践活动研究有所创新,具有出版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本书对陈望道的人生经历和翻译工作做了详细的介绍,用非常扎实的史料,还原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过程,同时穿插了很多轶事,读来非常有趣。

展开
精彩书摘

《共产党宣言》是怎样的一本书?它篇幅极小,各种版本大多是小开本,首版德文本不过二十来页,德文本和英译本篇幅都不过一万词语上下,译成中文,像陈望道的中译本,也就是两万汉字不到。因为汉语的一个词写下来往往需要几个字,像英语的Bourgeoisie和Proletariat,就都需要四个字(“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所以中译本的汉字数是德文本和英译本词语数的一倍。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具有改变世界的至伟至大的力量。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我们努力前进的方向,深刻地改变了并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强调信仰的味道、信仰的感召、信仰的力量。2012年11月29日,他在北京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他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他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按:指翻译《共产党宣言》)。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珠海考察时又讲到:“信仰的味道是甜的。为了甜蜜的信仰,可以如痴般地去追求。这讲的是陈望道的故事。……《信仰的味道》这篇短文刊登在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第4版上,我建议大家都看一看。”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共产党宣言》,非常重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看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等文物后,强调指出:“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指出“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勉励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共产党宣言》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道路的光荣起点。这本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1848年2月24日在伦敦第一次出版,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这七篇序言简要概括了《宣言》的基本思想,阐述了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核,指明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并根据数十年间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作了一定补充和修改。这七篇序言已成为《共产党宣言》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陈望道翻译的底本是1888年英文本和1906年日文本,都至少包含了英译序。稍稍有点遗憾的是,陈望道的翻译略去了这篇序言。但陈望道将引言、正文全部译出,还包括好几段日文本漏译的地方,称为首个中文全译本是当之无愧的。

《共产党宣言》的引言宣告了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存在事实,并针对各种妖魔化的诋毁,提出共产主义者公开宣示自己主张的必要性。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批驳了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十大纲领,简单勾勒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诉求及其危害。

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提出了欧美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路线图,再次阐明了无产阶级及共产党人革命的主要特征和斗争策略。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道理。《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严密的论证基础之上,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正如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所总结的:只有从一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出发,才能说明这个时代的历史。历史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能废除一切压迫和剥削,那么也就不能将自己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经问世,就震撼了整个世界。在理论上,《宣言》通篇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为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在实践上,《宣言》是第一个世界性共产党组织的党纲,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行动上的指南,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部“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看100遍〈共产党宣言〉》,载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共产党宣言》也是不朽的文学经典。马克思、恩格斯都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擅长诗歌、散文等各种文体的写作,特别善于把宏大艰深的理论化为简明、跃动的文字。他们笔下的《共产党宣言》语言十分优美,体现了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著名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Bertrand Russell)对《共产党宣言》的语言推崇备至。他在1896年说:“此为二人表示其人生哲学之杰作,除剩余价值论外,马克斯之政治的与历史的学说之大要皆在其中。是书平易近直,无《资本论》铺张扬厉之弊,以吾所见,其论辩之明晰,理解之超越,历史之湛深,实为政治文学中得未曾有之作。”[英]罗素:《德国社会民主党》,陈与漪译,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12页。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柏拉威尔(S.S.Prawer)对《共产党宣言》的文风作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共产党宣言》最后的定稿工作完全是马克思做的。从偶然保存下来的《宣言》的一页原稿可以看出,马克思煞费苦心地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完善工作,为行文的连贯和条理动了不少脑筋。正是归功于马克思的努力,《宣言》才具有如此明晰的整体结构、清楚的叙述和灵活变换的语调和视角;语言时而愤慨、时而幽默;既具有强烈的形象性,又穿插着巧妙安排的革命口号。《宣言》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但绝非为修辞而修辞,而是完全服务于社会信息的传达,没有半点雕琢痕迹。柏拉威尔还指出,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手法,如高潮法(climax)、前指法(anaphora)、平行句法(parallelism)、对比法(antithesis)和回环法(chiasmus,或译作“交错配列法”)等,以《宣言》中的使用时最为恰当、成功;加上《宣言》的德文原文具有特色的韵律和词语的音乐性,使得《共产党宣言》成为马克思写得最好的著作之一。他说:“马克思并不是总是写得这样出色,但是在他写得最好的时候,他表现出他对教导的和论辩的散文写作的高超驾驭能力,这一点确保了他的作品在德国文学史甚至在人类思想和政治活动史上都能占有一席之地。”S.S.Prawer, Karl Marx and World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149. 中译本参见[英]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梅绍武等译,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96—197页。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马丁(James Martin)认为《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修辞杰构。修辞不是雕词琢句,而是辨明真理、说服他人、达成共识的有效手段。马克思非常熟悉古代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传统,他在1837年11月10日给父亲的信中说已经“部分地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马克思致父亲的信》(柏林,1837年11月10日),载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编:《马恩列斯研究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马丁根据西方传统修辞学的理论框架,重点分析了《共产党宣言》的修辞发明(即立意和构思,发掘切合语境的论题、论点,希腊语为inventio)、谋篇布局(dispositio)和语言风格(elocutio)三个方面的修辞要素。西方古典修辞学归纳的五个修辞要素分别为:修辞发明(invention/discovery)、布局谋篇(arrangement)、语言风格(style)、记忆(memory)和呈现(delivery),一般称为“修辞五艺”(the five canons of rhetoric)。由于当代修辞学不再局限于演说修辞,所以“记忆”和“呈现”两个要素常被忽略。参见Richard Toye,  Rhetoric: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of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36。在修辞发明方面,《共产党宣言》作为一个政治宣言,关切的是通向未来的最好道路,指明行动方向。因此,两位作者主要采取了诉诸理智(reason,希腊语为logos)的论辩方式(参见本书第十四章第二节),阐明革命为什么不可避免,为什么无产阶级的使命就在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废除私有财产。其次是诉诸人格(character,希腊语为ēthos),例如资产阶级为了攫取利益、扩张市场而将人间的温情和习俗全部抛之脑后,其无情和贪婪当然让人倾向于同情和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在谋篇布局方面,全篇基本上按照“我们是谁”“我们相信什么”“我们要干什么”三个问题组织。在语言风格方面,《宣言》尽量避免抽象的社会理论和空洞的政治原则,力求用活泼生动的措辞、戏剧性的对比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促进他们对现状作出反思,进而培养对于革命事业的忠诚。James Martin, The Rhetoric of the Manifesto, in Terrell Carver(ed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很多精心构思的隽语箴言,像“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这样的回文句式(即上段所举chiasmus,或antimetabole),在在皆是,无不让人回味无穷。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ric J.Hobsbawm)写道:“这本令人惊异的小册子具有激情洋溢的信念、高度精练的简洁性以及思想和风格的力量,几乎不可能不俘虏新的读者。它的写作好像是一次创造性的爆发,语句精雕细琢,几乎自然地化为令人难忘的格言,其知名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政治辩论的世界:从开篇的‘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到结尾的‘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在19世纪的德语写作中同样不同寻常的是,《共产党宣言》使用了论证明确的简短段落,基本上由1到5句组成,在200多个段落中只有5个段落由15句左右组成。不管其他的方面如何,《共产党宣言》在政治修辞上具有一种圣经式的力量。总之,不可否认它具有像文学一样迷人的力量。”[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吕增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4页。

法国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也为《共产党宣言》的文字力量而震撼:“在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章节后,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一文本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力量,在思想上给人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它实际上是对于当时世界上所有属于被压迫阶层的力量的一种唤醒和一种鼓励。”转引自张亮、周嘉昕、孙乐强:《理解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与核心著作导读》,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张亮、乔茂林编著:《〈共产党宣言〉传播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页。

美国哈佛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戏剧教授马丁·普克纳(Martin Puchner)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选出16部尤为重要的经典作品,其中就包括《共产党宣言》。他指出,《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宣言”文体,并以高超的技巧讲述了资本(工业化和贸易)以惊人的程度改变世界的故事,同时加上了资本主义突然面对自己制造出来的敌人这一戏剧性转折,引人入胜。他认为,《共产党宣言》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本,在之前四千多年的文学历史中,几乎没有文本能够这样有效地影响历史的发展。[美]马丁·普克纳:《文字的力量》,陈芳代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第353页。在文学发展到“大众文学”的工业革命时代,《共产党宣言》中喷涌出的“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式的革命精神是现代性精神的绝佳注脚,谱写出文学精神的内在连接。沈祖新:《勾勒幽径与探寻边界——评马丁·普克纳的〈文字的力量〉》,《文汇读书周报》2019年11月4日。

二、 《共产党宣言》鲜明的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读马列、学毛著,要精,要原原本本地学、仔仔细细地读,下一番真功夫。”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也都在不同时期反复强调认真研读原著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共产党宣言》尤其重视,他在多个场合反复谈及。他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29日)还提到朱德同志“在临终前不到两个月,他看到《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后,不顾年高体弱,驱车到中央党校,看望参与翻译的同志,一起交流对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心得。”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1日),《求是》2016年第9期。

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他系统概括了《共产党宣言》的重大理论贡献: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

《共产党宣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绝没有过时。《共产党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进行缜密分析,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最严厉、最彻底、最全面的批判[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论断: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据中央编译局译本)今天一般表述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并简称为“两个必然”。“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重要原理,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今天要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和领会这段话的思想精髓。

不仅如此,《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求是》2019年第22期。,它对未来有科学的预见。马克思写作《共产党宣言》的时候,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1850年世界钢铁产量只有7.1万吨[美]斯蒂芬·考特金:《卡尔·马克思的水晶球》,《共产党宣言》后记,Signet Classics, 2011年。),但书中写的,却宛然是今天西方工业社会的真实写照: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据中央编译局译本)《共产党宣言》的这两段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其中的语句来讲解经济全球化课题: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0—211页。习近平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作的科学预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新时代学习《共产党宣言》,有助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作了深入阐述,这些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共产党宣言》,可以保证我们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慎始慎终: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据中央编译局译本)这一段非常明确地论述了共产党人及无产阶级运动的本质特征,需要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其中的语句谆谆告诫党员同志:我们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社会的主人。这种理念必须坚持,这种关系不能颠倒。《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就讲:“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又讲:“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党建研究》2007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是鲜活的。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还应记住,“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是正确的,但不能要求《共产党宣言》对一百七十年后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所有具体问题都提供现成答案。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③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求是》2019年第22期。这需要我们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永葆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重温《共产党宣言》的目的,就是要“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学习运用《共产党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展开
目录

题记1

前言1

第一篇背景篇

第一章《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和中译3

第二章陈望道从日本学成归国31

第三章一师风潮47

第四章《共产党宣言》翻译的酝酿和条件准备70

第二篇翻译篇

第五章《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翻译和出版的时间考察105

第六章首译出版,石破天惊——出版过程及相关史料解读128

第七章《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四个“结合”161

第八章中文首译本重要译语释解178

第九章《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相关的翻译观199

第十章《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的翻译策略解析222

第十一章《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标点符号的使用及版本价值247

第十二章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思考与当代启示269

第三篇实践篇

第十三章参与建立早期党组织281

第十四章积极参加社会主义论战304

第十五章陈望道与建党时期的工人运动321

第十六章陈望道与建党时期的青年运动339

第十七章陈望道与建党时期的妇女运动355

第十八章陈望道与中共一大、二大374


附录一陈望道生平及事迹简介392

附录二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全文406

后记43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