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资源枯竭、亏损严重、“断奶缺粮”的生存危机,临矿人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矿工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向困难奋起宣战,开启了艰难曲折的扭亏解困历程,为煤炭事业的振兴发展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21世纪,临矿人以敢为人先的非凡气魄,紧紧抓住国家深化国企改革,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衰老煤矿破产重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三项制度”改革和对外低成本扩张等战略措施,使临矿在难得的历史机遇前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一举取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临沂矿区得以翻天覆地。特别是古城煤矿投产、全面深化改革、并购菏泽煤电三个标志性事件,推动临矿集团跨入了改革发展、突飞猛进的历史新时代。如今,勤劳智慧的临矿人正在新山东能源集团的坚强领导下豪迈地向着打造百年临矿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我们坚信,有着光荣传统的临矿人,过去能够凭借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气概,创造出令人惊羡的“临矿奇迹”,今天,也一定能够在新一轮改革发展大潮中勇立潮头、大显身手、再立新功,让临矿这颗“沂蒙明珠”更加熠熠生辉、华彩夺目。
《临沂矿业集团公司志(1991—2020)》是按照山东能源集团的统一部署,编纂出版的志书。它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多角度展示了临矿集团30年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艰辛历程、战略布局、历史性成就,体现了临矿人面对长期的艰难困境,集群力、抓扭亏、求生存、谋发展的特色,是临矿集团30年锐意进取、多方面发展的一部不可多得的资料书籍,是研究临矿历史和文化的一份宝贵财富。
概述
临沂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商业街69号。其前身是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为八路军和解放军兵工厂提供燃料的地方煤矿。解放初期设立临沂煤矿,后在整合周边煤矿的基础上于1960年建立临沂矿务局,1986年上划煤炭工业部管理,1998年隶属关系划归山东省政府管理。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改制为临沂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是省属国有独资公司。2011年3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临矿集团隶属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2020年末,临矿集团资产总额358亿元。拥有全资公司13个、控股公司5个、参股公司10个。董事会、经理层和机关部(处)室15个、独立核算单位2个、直属中心7个。拥有古城、新驿、王楼、郭屯、彭庄、株柏、邱集、鲁西、里彦、榆树井、永明等11对煤炭生产矿井,新上海一号1对联合试运转矿井,1对铁矿石生产矿井会宝岭铁矿,1对在建铁矿凤凰山铁矿,另有山东玻纤集团、山东物商集团、山东盟鲁公司、澳大利亚公司、山东煤炭技师学院5家单位。产业涉及煤电、铁矿、玻璃纤维、物流贸易、矿业技术服务、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主要生产经营单位分布在鲁蒙陕沪4省区10个地市,另外涉足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等国家商贸和煤炭资源开发。
2020年末,临矿集团权属矿井年核定生产能力1662万吨。其中省内917万吨:古城煤矿120万吨、新驿煤矿105万吨、王楼煤矿100万吨、郭屯煤矿240万吨、彭庄煤矿80万吨、邱集煤矿75万吨、株柏煤矿30万吨、鲁西煤矿87万吨、里彦煤矿80万吨;省外745万吨:榆树井煤矿300万吨、新上海一号煤矿400万吨(联合试运转)、永明煤矿45万吨。
临矿集团煤炭储量8.82亿吨,主要产品以气煤、气肥煤、1/3焦煤、褐煤为主,另有少量焦煤、贫煤、贫瘦煤等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品种有精煤、混煤、洗混煤等。煤炭产品具有低灰。低硫。发执量高、粘结性好等特点,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企业之一。
临矿集团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探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实现从濒临破产到涅槃重生、从平凡走向非凡的华丽转身。
实行多种经营责任制。1992年,矿务局以五寺庄煤矿、水泥厂为试点进行经济体制、经营机制探索改革。在此基础上,局属各单位积极推进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双向选择,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对后勤服务、物资供应、煤炭运销等部门进行分离,实施内部市场化运营。1994年,矿务局推行人事、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推行岗位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和岗位技能工资制。
1996—1998年,按照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简称省煤管局)的统一部署,矿务局选择塘崖煤矿兴搪瓷厂和技工学校电梯安装中心实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试点;对汤庄煤矿塑料编织厂、龙山瓷厂、基本建设工程公司(简称工程公司)石膏矿等单位实行租赁承包;关停岐山煤矿、桥头矿井2对亏损矿井;对大部分单位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对部分单位实行独立法人经营。实行煤炭生产、多种经营、后勤服务3条线核算与管理。
探索企业整体改革改制。2001年2月—2002年8月,矿务局完成15个下属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全部改制为各种类型的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2002年10月,成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山东东山矿业有限公司,标志着矿务局整体改制迈出重要的第一步,首开全省国有重点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之先河。
2003年12月,经省经贸委等厅局批复,同意将矿务局工程公司等9个单位纳入辅业改制范围,均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单位。至2006年10月底,除后勤服务中心因政策调整退出外,其他8个单位均完成改制工作。
2004年,省煤炭局先后将其12个经济实体和3家煤机厂委托或划归矿务局管理,由矿务局负责对其进行深化改革。2006年,完成经营机制转换。
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2006年8月,临沂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走过46年奋斗历程的矿务局实现重大历史性跨越,成为临矿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年,省国资委实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临矿集团作为重要试点单位之一,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和规避各种风险等方面大胆探索和不断创新。2007年3月16日,临矿集团第一届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进入实质性启动。6月,董事会通过《关于修改临矿集团公司章程的议案》,进一步加强了党组织在公司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
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1999年8月—2007年9月,矿务局按照国家政策对企业办社会职能进行移交,先后将7所职工子弟学校、1所幼儿园、5所矿办职工医院、2个社区管理机构、1个公安处移交地方管理。2003年8月—2006年5月,先后将12个党组织、1353名党员,5个团委、2个团总支、21个团支部、208名团员以及工会组织移交地方管理。2020年,完成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
临矿集团坚持煤与非煤并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资源获取力度,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形成以煤电、铁矿、玻纤三大产业为支柱,以物流贸易、技术服务、现代农业三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
煤炭产业支柱持续“坚挺”。积极实施“走出去”资源扩张战略,先后开发并购接管获取煤炭资源100亿吨以上。1996年5月,矿务局在济宁新区建设的第1对矿井一古城煤矿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11月,临矿集团成功实现煤炭产量过千万吨、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千万百亿”的历史性跨越。2012年,并购澳大利亚主焦煤稀缺资源储量7.6亿吨。2015年,并购菏泽煤电公司。
铁矿产业支撑“异军突起”。2006年7月,临矿集团与省鲁南地质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临沂会宝岭铁矿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亿元。2018年末,拥有1座生产矿井会宝岭铁矿。1座筹建矿井凤图山铁矿。资产总额41.45亿元,资源总储量3.64亿吨,矿区总面积4.95平方千米。
玻纤产业发展“一鸣惊人”。1992年,矿务局在草埠煤矿成立玻璃纤维风筒布加工厂,涉足玻璃纤维行业。2006年,将玻纤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扶持,并确定为临矿集团的三大主业之一。2008年1月,整合光力土集团、沂水县热电公司、淄博草埠实业公司成立山东玻纤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简称玻纤公司)。2013年12月,改制更名为山东玻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东玻纤集团)。2018年12月, 8万吨无氟无硼玻璃纤维窑炉成功点火,成为全球首家数字玻纤生产线。产品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远销欧、美、亚、非及大洋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9月,山东玻纤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成为临沂市第5家境内上市公司,山东能源集团第5家上市公司。
物流贸易产业规模“滚雪球”。2018年1月,山东物商集团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资产总额24.57亿元,由临矿集团亿金公司、鲁北公司、运销公司整合而成。物商集团坚持做实体物流,构建鲁北商城电商平台和太原煤炭交易中心鲁北交收库、上海期货交易中心鲁南有色金属交割库“一平台两交割(收)库”物流贸易格局,强力推进“地上煤矿”“铁矿石内陆港”、大宗商品交易和城市配送四大战略。
矿业技术服务产业“墙外香”。2002年12月,成立临沂兴宇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成立山东盟鲁采矿工程有限公司。2016年7月,成立人力资源公司,提供快速掘进、工程建设、劳务服务专业化技术劳务服务输出。2017年,株柏煤矿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走出国门、输入越南;会宝岭铁矿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上升为行业标准,成立山东中威安全技术服务公司,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上卷
序001
凡例001
概述 00
大事记009
第一篇 管理体制
第一章 领导体制077
第一节 局(矿)长负责制077
第二节 集团公司治理结构077
第二章 管理机构083
第一节 党委机构083
第二节 行政机构085
第三节 所属单位092
第三章 企业改制097
第一节 临沂矿务局改制097
第二节 山东东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101
第三节 破产与分离102
第二篇 煤炭产业
第一章 资源与勘探113
第一节 资源113
第二节 地质 115
第三节 勘探145
第二章 煤矿建设156
第一节 机构队伍 156
第二节 矿山设计157
第三节 建设与技改166
第四节 质量监督173
第三章 生产管理181
第一节 煤炭产能181
第二节 生产调度 183
第三节 开拓掘进189
第四节 采煤 192
第五节 机电196
第六节 通风200
第四音 洗选运销211
第一节选煤厂211
第二节 运行管理214
第三节 工艺和设备217
第四节 煤质管理223
第五节 煤炭运销232
第三篇 煤矿安全
第一章 安全管理239
第一节 机构设置239
第二节 管理制度241
第三节 检查考核244
第四节 安全教培247
第五节 安全标准化建设250
第六节 安全技术应用254
第七节 双基建设257
第二章 安全保障260
第一节 保障体系260
第二节 技术装备262
第三节 灾害防治 264
第三章 矿山救护277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277
第二节 训练279
第三节 装备282
第四节 抢险救灾284
第四章 矿井事故289
第一节 事故统计289
第二节 事故案例289
第四篇 玻纤产业
第一章 玻纤建设297
第一节 项目设计297
第二节 建设项目297
第二章 玻纤生产299
第一节 生产建设299
第二节 生产系统301
第三节 产能与产品301
第四节 生产工艺304
第三章 知识产权310
第一节 专利申请310
第二节 保密管理 314
第四章 质检与营销3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317
第二节 控制与检测318
第三节 市场开发320
第五篇 铁矿产业
第一章 资源与勘探325
第一节 矿区地理325
第二节 资源326
第三节 地质328
第四节 勘探330
第二章 矿井建设333
第一节 建设队伍333
第二节 矿建工程333
第三节 土建工程335
第四节 安装工程337
第三章 生产管理341
第一节 生产计划341
第二节 生产调度341
第三节 生产进度346
第四节 生产接续346
第五节 生产流程348
第六节 顶板管理359
第七节 通风系统360
第六篇 重点项目
第一章 管理机构367
第一节 机构沿革367
第二节 职责范围367
第二章 扶持与效益368
第一节 扶持政策368
第二节 综合效益370
第三章 生态农业372
第一节 项目开发372
第二节 项目建设372
第三节 项目合作374
第四节 资金补助374
第四章 物流与贸易376
第一节 物流376
第二节 贸易376
第三节 风险管理378
第五章 产业项目379
第一节 煤焦化379
第二节 发电379
第三节 机械制造381
第四节 建材生产383
第五节 建筑安装385
第六节 房地产开发386
第七篇 经营管理
第一章 计划管理391
第一节 机构设置391
第二节 长远规划391
第三节 计划403
第四节 统计406
第二章 财务管理408
第一节 机构与职责408
第二节 核算管理409
第三节 资产管理415
第四节 预算管理424
第五节 资金管理427
第六节 成本管理432
第七节 利润税金435
第三章 资本运营439
第一节 机构与制度439
第二节 投资项目441
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448
第一节 机构设置448
第二节 劳动管理448
第三节 薪酬管理455
第四节 社会保障479
第五章 物资管理491
第一节 机构设置491
第二节 管理制度491
第三节 物资采购492
第四节 仓储配送493
第五节 信息系统493
第六章 内部管控495
第一节 招标管理495
第二节 审计与考核502
第三节 风险管理510
第四节 法律事务518
第七章 行政事务521
第一节 公文处理521
第二节 接待工作522
第三节 保密工作524
第四节 档案管理526
第五节 企地关系538
下卷
第八篇 科技与环保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555
第一节 机构555
第二节 科技队伍556
第二章 科技管理561
第一节 管理制度561
第二节 科技计划562
第三节 科技大会562
第四节 新旧动能转换615
第五节 创新成果622
第三章 大数据建设634
第一节 组织机构634
第二节 管理制度634
第三节 平台建设635
第四节 成果647
第四章 矿区通信649
第一节 机构649
第二节 语音通信649
第三节 网络通信651
第五章 环境保护655
第一节 环保管理655
第二节 污染防治658
第三节 节能减排661
第四节 土地复垦663
第五节 绿色矿山建设667
第九篇 党群组织
第一章 党务工作671
第一节 组织机构671
第二节 党代会672
第三节 党建工作675
第四节 干部管理708
第五节 纪检监察719
第六节 宣传教育735
第七节 离退休职工管理753
第八节 统战工作757
第九节 信访稳定759
第二章 工会768
第一节 机构队伍768
第二节 民主管理775
第三节 群安工作780
第四节 劳动竞赛783
第五节 女工工作787
第六节 捐助与帮扶791
第七节 职工疗养797
第八节 经费与会费798
第三章 共青团802
第一节 机构沿革802
第二节 组织建设802
第三节 团的教育805
第四节 少先队工作 811
第五节 团费811
第十篇 企业文化
第一章 企业文化建设815
第一节 创建与发展815
第二节 文化理念818
第三节 行为规范821
第四节 识别系统824
第五节 安全文化825
第二章 沂蒙精神826
第一节 精神传承826
第二节 光荣的历史827
第三章 史志工作831
第一节 机构队伍831
第二节 志书编纂831
第三节 修志督导834
第四节 修志成果836
第十一篇 文教卫生
第一章 教育83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839
第二节 普通教育839
第三节 职工教育846
第四节 普法教育849
第一音 文化体育852
第一节组织机构852
第二节 文体设施 852
第三节 文体活动853
第四节 职工860
第三章 医疗卫生871
第一节 机构设置871
第二节 医疗管理871
第三节 医疗工作872
第十二篇 后勤保障
第一章 后勤管理885
第一节 机构设置885
第二节 两堂一舍885
第三节“三供一业”移交897
第二章 矿区绿化899
第一节 绿化899
第二节 公园900
第三章 武装保卫901
第一节 机构沿革901
第二节 武装工作901
第三节 治安保卫903
第十三篇 人物与荣誉
第一章 人物907
第一节 人物传略907
第二节 人物简介909
第三节 人物名录914
第二章 荣誉929
第一节 集体荣誉929
第二节 个人荣誉935
附录
一、重要文件965
二、文献资料1023
三、报刊选辑1026
四、单位简介1054
编纂始末1086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