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地中海三千年(4国30城的地中海“文化苦旅”,跨越三千年人类文明;畅销书《巴尔干两千年》作者暌违
0.00     定价 ¥ 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6125333
  • 作      者:
    罗伯特·D.卡普兰
  • 译      者:
    龙瑾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4国30城,地中海文化历史路线图

■影响并改变美国数任总统思维和决策的“全球100位思想家”“行走的思想者”

■畅销书《巴尔干两千年》作者暌违之作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旧金山纪事报》诚意推荐阅读


展开
作者简介

罗伯特·D. 卡普兰

“100位全球顶级思考者”之一,世界首席地缘政治分析师,资深国际事务记者,出版的著作有《巴尔干两千年》《阿拉伯人》《地球末日》《荒野帝国》《季风帝国》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与其说这是一本游记,倒不如说这是一本承载地中海历史的文化散记,沿着作者的足迹,叙述了从突尼斯的北非迦太基故地到西西里岛再到亚平宁半岛古老的修道院,以及渡过亚得里亚海抵达的的杜布罗夫尼克(拉古萨)和前南斯拉夫喀斯特崎岖海岸线附近地区的历史。作者并不是按照时间线而是根据路线和景观来展开的,这就使得本书更像一本历史散文,实际上也是如此,在历史叙述中,穿插了哲学、历史、政治、宗教、民族、神话乃至经济的种种信手拈来的探讨。


展开
精彩书评

“(卡普兰)让遥远的过去在今天发出回响……(他)所阐述的内容详实而简明。”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一位具备非凡智慧和超凡热忱的作家……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写活了历史。”

——《旧金山纪事报》

 

“博学而无畏……(卡普兰)是一位眼力、脚力、笔力兼具的旅行者,引领着读者走向他所选取的任何地方。”

——《纽约时报》

 

“一位有丰富想象力和历史意识的旅人写就的一本‘路书’,引导读者神游地中海周边国家,见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结识多彩的生命情调,向往作者的行旅经验。这是一本读了涨见识的好书。”

——郭小凌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首都博物馆馆长)


展开
精彩书摘

十二 烛火摇曳的魔力宝盒

公元前19年,维吉尔自希腊返回罗马,途经意大利东南腹地—受大风侵袭的布林迪西,在此溘然长逝。由此其大作《埃涅阿斯纪》也成为未完成的遗作。而我从达尔马提亚回到意大利的亚得里亚后,也选择从依旧是交通枢纽的布林迪西搭渡轮前往希腊。

午夜,轮渡离开布林迪西。直至破晓时分,我在奥特朗托海峡的另一侧醒来。船只进入爱奥尼亚海,亚得里亚已在后方。风同前夜一样继续呼呼作响,不过多了一丝轻声呢喃的味道,好似正在透露自己的秘密,空气纯净,周遭景物都像高清晰镜头捕捉的照片。已逝的牛津古典学者莫里斯·波拉指出,希腊宣称受其暴烈的阳光激励而获得更多灵感的是雕塑家,而不是画家。在希腊,即使在植被丰茂的西部岛屿,各种物品的色彩总不如其轮廓那样清晰鲜明。奥地利诗人霍夫曼斯塔尔认为,希腊“朴实无华,排斥一切空想,哪怕是历史典故。它单调、荒凉、富于冲突且怪异,拥有一张憔悴至极的面孔”。

从船上望去,每一棵冷杉、每一栋白色建筑都孑立于一片澄澈空旷的背景之中,让我想到在阿格里真托见过的一个希腊瓶子上的图形。波拉写道,“植被缠绕的丛林往往缺乏开阔的景观,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玛雅或高棉人的雕刻统统反映出森林或丛林密布的压迫感,而希腊的开阔恰好相反”,因而景物可以独立存在,其强调的也是个体,而非整体。如此特征代表了希腊的古典思想,同时也象征着典型的西方文明,这是地貌的部分功能。

一整天,渡轮沿着岛屿链向南行驶。岛群上的港口和石灰岩轮廓像背光的舞台道具一样醒目。夜幕降临,我抵达帕特雷,并在那里搭上一辆巴士往东至雅典。高雅不足而又嘈杂喧闹的雅典能吸引我的只有驾轻就熟的亲近感。在雅典,我知道去哪里好吃又划算,哪家图书馆提供冷气,哪里可以浣洗衣物,在哪里可以用1品脱的血液换取20美元作为旅行开销的补贴,以及在哪些非洲和中东的大使馆可以为后面的旅行申请签证。1982年11月,原计划仅在雅典只逗留几日的我在那儿一停留便是7年。因为,我很快发现,一个自由撰稿人如果想要找间海边的寓所,同时要满足短时飞行即可抵达非洲好望角、中东,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等时事热点地区的条件,那么雅典的确是个绝佳的落脚点。 

雅典的魅力并不在于万神殿抑或其他名胜遗址,而是因为这里是过去这么多年来我第一个走进的第三世界城市。从巴黎南下马赛,离开马赛,直至杜布罗夫尼克,我一路上见到了许多历史根基深厚的古城经过规则设计后的样子。19世纪,经过法国人规划建设的现代突尼斯即是一例。至于凯鲁万和苏塞的集市,一如我在西西里和达尔马提亚所见古镇,皆源自长期的地方自治体系和经久不衰的建筑传统,而到了20世纪末期,第三世界的共通之处亦在于此。雅典的扩张显然毫无规划,白晃晃的灼热,荫蔽纳凉的空间很有限,表现为一种病态的混凝土结构滥用。1834年,雅典正式成为希腊首都。彼时,雅典城内的房屋建筑不过三百来栋。然而,在1921—1923年的希土战争以及1946—1949年的希腊内战期间涌入的难民群体,以及1960年代的城镇人口迁徙,对于欠发达世界影响巨大,眼下的雅典城内已扩张到数百万居民。20世纪70年代,雅典所展现的是我后来在开罗、德黑兰和卡拉奇所见到的事物。作为2500年前西方民主的诞生地,从12世纪的最后25年起,希腊也逐步成为非伊斯兰教的中东国家。

1830年代,正是从蒙纳斯提拉奇地区开始,雅典走上了扩张发展之路。在蒙纳斯提拉奇,来往疾驰的摩托车大有碾压人行道上行人的势头,路边的咖啡小馆有些破败,镜子满布裂痕,上面还贴着圣像,电线如同内脏一样裸露悬挂着。而那些身着深色旧衣物的老人叼着水烟筒,一面端详肮脏墙面,一面攥着安神念珠。一排箱包店旁,一座古老的土耳其清真寺以砖砌的锥形结构为支撑,看上去如同踩着高跷一样。 哈德良图书馆的后墙是成排的简陋屋棚,垂着错综复杂的晒衣绳。人行道上的苍蝇小馆设有折叠桌,我吃了小羊排和烤章鱼,喝了灼烧的茴香烈酒以及盛在廉价圆筒罐内、如树脂浓稠的葡萄酒。一块块山羊奶酪浸在橄榄油中,因为加了牛至叶而呈深黑色。 服务员端上来的橄榄则在醋中游泳。希腊的食物千百年间甚少变化,像是星星点点的光,拥有朴素真理的力量。 


展开
目录

前言与致谢  

一 母狮女神  

二 白袍神父博物馆  

三 朱古达之桌  

四 保罗·克利的伊斯兰印象  

五 灰之美  

六 缄默的神殿  

七 陶之城  

八 西西里之行  

九 哈德良行宫  

十 戴克里先宫  

十一 杜布罗夫尼克的振兴  

十二 烛火摇曳的魔力宝盒  

十三 文学中的拜占庭  

十四 摩里亚半岛与新柏拉图主义  

十五 地中海最后的帕夏  

推荐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