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史/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0.00     定价 ¥ 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0284552
  • 作      者:
    刘少杰,等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少杰,安徽大学讲席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评论》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网络社会学和空间社会学。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十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社会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史/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系统阐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历史演化和理论贡献。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群众史观,实践立场,分工、交往与社会发展,阶级斗争与共产主义运动,人的解放,国家与社会治理,社会矛盾运动与发展道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做了深入评析,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论述的人类学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做了深入考察和充分阐释。
展开
精彩书摘
导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地位与理论贡献

近几年,国内社会学界逐渐形成了追求学术创新之共识,已有一些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领域发表了研究成果,为社会学研究展开了新的视野。应当说,这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重要变化之一。然而,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础理论同经验研究的关系?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当代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与影响?这些重大理论问题虽然在学术史上已经被多次讨论,但至今仍然存在很多分歧。因此,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概念界定

虽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但从不同角度或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个概念不仅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甚至有时还会受到质疑。究竟有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它同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关系?回答这些问题,都必须以澄清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概念为前提。本文所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具有独特地位的学术传统,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就已经确立了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和理论构架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无论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增添了多少新的内容,都保持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传统风格和理论特点。因此,欲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也只有在明确的概念基础上才能对其本质特点、学术地位和历史演化有清楚的认识。

究竟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这似乎是一个不应当提出的问题,然而,问题并非这样简单。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中,不仅没有发现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学概念及社会学思想理论直接的正面阐述,反而能够看到他们对实证社会学创立者孔德的许多严厉的批判,并且他们批判了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原则。这个理论现象成为某些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既没有开展社会学研究也没有创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根据。我们不同意这种简单的认识,在我们看来,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阐述自己的社会学概念,并且严厉批判了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原则,但他们实质上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做了奠基性贡献。

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可以借鉴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评价孟德斯鸠为社会学创立所做贡献的方法原则。像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孟德斯鸠也没有用社会学概念论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但迪尔凯姆在评价孟德斯鸠的学术贡献时,却十分明确地肯定了孟德斯鸠为社会学的创立做出的贡献。在《孟德斯鸠与卢梭:社会学先驱》这部著作中,迪尔凯姆开篇就指出:“不但一个名叫奥古斯特·孔德的法国人为这门科学奠定了实际的基础,区分出了其本质部分,并将它命名为社会学……而且,我国18世纪的哲学家还推动我们对社会问题投入了现实的关注。在这个才华横溢的作家群中,孟德斯鸠占有一席之地。正是他在《论法的精神》中为这门新科学设定了原则。”
展开
目录
导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地位与理论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概念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经验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特点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广泛影响

第一章 历史背景与思想来源
一、工业革命与无产阶级的斗争
二、理论创新的思想来源

第二章 制度批判、犹太人问题与市民社会
一、面向现实的制度批判
二、犹太人问题的实质
三、人的解放的关键与途径
四、宗教、国家与市民社会

第三章 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与意义
四、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源与克服途径

第四章 社会的基础与群众创造历史
一、对唯心主义思辨的批判
二、物质生产是社会的基础
三、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第五章 实践观点及其方法论
一、实践观点的形成与发展
二、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三、实践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第六章 分工、交往与社会发展
一、现实的个人及其实践
二、社会分工的双重根源与后果
三、交往与市民社会理论
四、行动与结构的历时性互构
五、社会发展与变迁理论
六、意识形态理论

第七章 阶级斗争与共产主义运动
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
二、资产阶级的发展与历史作用
三、无产阶级及其斗争
四、共产党与共产党人的使命
五、《宣言》的基本思想与深远影响

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批判
一、商品与商品拜物教
二、劳动价值理论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五、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第九章 人的解放、国家与社会的治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人的解放
二、国家、人民与社会的关系
三、新型社会治理的途径
四、《法兰西内战》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的意义

第十章 社会矛盾运动与发展道路
一、辩证思维与时空辩证法
二、平等、剥削与暴力革命
三、道德与宗教的发展
四、经济基础与社会发展道路
五、自然、科学与劳动

第十一章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写作《起源》的背景
二、“两种生产”理论
三、家庭的产生与演化
四、国家的诞生
五、结语

第十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总结
一、理论总结的背景和任务
二、现存、现实与合理性
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四、宗教与道德
五、社会发展的动力
六、国家与意识形态

第十三章 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和东方社会思想
一、《笔记》的编辑出版
二、《笔记》产生的背景
三、《笔记》的主要内容
四、作为人类学家的马克思
五、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第十四章 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社会学思想
一、书信的时代背景与主要论题
二、研究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三、社会结构的矛盾运动
四、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因性
五、共时视角下的社会比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