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及其传承研究
0.00     定价 ¥ 4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5523915
  • 作      者:
    王智庆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智庆,男,1975年8月生,山西省平定县人,民盟盟员,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工矿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史。目前,主持省级立项课题9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项,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项、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山西省委统战部专项课题1项);已出版《晋东商业文化》与《保晋公司研究》2部学术专著;主编《明清晋商文化的人文素养启示》教材1部;参编《晋商研究》、《晋商与中国商业文明》《山西传统工艺史纲要》《文话阳泉》《保晋档案史料研究》(上、中、下)论著5部、国家教材2部,累计发表专业性学术论文30篇,获省级竞赛奖4项,其中《保酱公司研究》于2016年10月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7年度荣获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劳动奖章”。
展开
内容介绍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及其传承研究》在阐释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内涵、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明清晋商在经营理念的创新、主营业务的开拓与创新、商路的开拓与市场开发、经营方式的创新、运营制度的创新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其所蕴含的“创业·创新”精神特质,并且提出了传承与推广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的具体方略,以期大限度地服务于当前的经济转型与企业管理,助力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及其传承研究》:
  为众多小块,四面筑起小土埝,被称作“畦地”。然后通过盐田中的沟汊将东南部的黑河卤水引入畦内,进行浇灌,并利用季候风(东南风)吹拂和烈日暴晒,蒸发水分,浓缩盐质。最后,待结晶成盐后,起畦收盐,搬运到盐庵储积。
  元代,蒙古贵族建立的蒙汉地主阶级实行联合专政。由于蒙古游牧贵族缺乏经营工商业的经验,因此,元朝在公元1231年占领运城盐池后,废弃了唐宋时期广泛采用的垦畦浇晒法,重新恢复比较落后的天日暴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民制官收的生产方式,最终导致解盐的产量大减。“河东之盐,出解州盐池,池方一百二十里,每岁五月,场官伺池盐生结,令夫搬摝盐花。其法必值亢阳,池盐方就,或遇阴雨,则不能成矣。”④后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为了尽快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政治上“遵用汉法”,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另外,元朝创建了盐务专城——运城,对河东盐业的生产管理尤其稽私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据张正明先生研究,运城的发展不同于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它以自己的盐业经济形成独有特色,带动了整个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明代继续采取征集民工服役的民制官收政策,但采取的是“且种且摝”的方法,即~方面仍然依靠自然结晶、集工捞采,另一方面在破坏不太严重的畦采用垦畦浇晒法。两者并用,因地制宜。
  在《河东盐池之图》的左方刻有吴楷的《南岸采盐图说》,它生动描绘了解盐采取垦畦浇晒法产盐的具体场景:“盐池南北七里,东西五十余里。其近南岸者,水颇澹,盐花罕结,下多黑泥,俗名黑河。云蕤宾之月,忽报盐生于黑河,采者苦之,余不任耳,而任目也。诘朝往视,有司者以地险辞。乃易衣乘肩舆,肩者、持者、拽者、导者计二十余人。日中始登彼岸。黑河阔一里许,洵无驻脚处,亦无所谓盐床也者。而乃风来水面,花聚池心,始疑浅红映白,俄警飘璚堆琼,开金镜于琉璃,挂玉绳于云汉,使所谓尘世佳境,恍然近之矣。于是,叹造物之无尽,惜关利之见遗,瞩南征之匪易,酌北岸之可移,驱万夫于水上,垒垒乎若银河之连珠,载筐载莒,是任是负,持掖以趋盖,将不遗余力焉。乃冒暑日之薰,盐水之虢,僵仆之灾,饥渴之害,吁可胜言哉!”②
  为了解决北部边镇的粮饷问题,明代朱元璋推行屯田制,屯田制规定边镇军士由政府划拨空闲荒地,配给耕牛、农具、种子等生产资料进行垦殖。但是由于北部边镇地处高寒地带,产粮较少,难以供给几十万兵马所需的大量粮饷、布匹、草料等军用物资,因而明政府每年还得拨运粮饷供应边防。其办法有民运粮、纳粮中盐、京运年例银等数种。民运粮多由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农民输纳。这对农民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妨碍农民耕作,而且转运费用常常超过正粮的1倍以上,贫苦农民往往因之倾家荡产。为了节省民力与运费,洪武三年(1370年)始创食盐“开中法”,开中法是明朝政府利用国家控制的食盐专卖权,让商人运粮九边,以解决北部边镇粮饷供应的一种办法。谁能把军用物资送抵边关,政府便会根据其价值发给“盐引”,商人可持盐引到指定盐场领盐出售,实际上这是一个官卖食盐民营化的过程。明代最活跃的晋商是晋南商人,晋南地处山西主要产粮区,又是著名的潞盐产区,距离边关比其他商帮近,输粮换引成本最低,就近输送军用物资于绥德、大同等边关,在这些优势的助力下晋南商人迅速获得巨额财富。后来政府改纳粮领引为纳银领引,晋商进入天津长芦盐场和扬州两淮盐场,取得扬州淮盐、天津长芦盐经营权,逐渐走向全国。
  由于盐是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必需品,卖盐可获取高额利润,而盐引的获得又以北部边镇交纳粮食为条件,因此,在北部边镇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粮食市场,纳粮中盐成为商人获取厚利的主要途径。地临边境的晋商便借助纳粮中盐政策的实施大显身手。他们或往边镇贩运粮草、铁器、茶叶以换盐引,或于边地雇人垦荒种地(即商屯),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以换取盐引,迅速获取厚利。此外,在长芦、河东盐区,晋商也有很大势力。“明初,分商之纲领者五:日浙直之纲,日宣大之纲,日泽潞之纲,日平阳之纲,日蒲州之纲。”纲就是行帮,可见,早在明初,长芦就已有晋商的行帮。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明清晋商精神
第二节 明清晋商创业精神
第三节 明清晋商创新精神
第四节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的历史作用
第五节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2章 明清晋商经营理念的创新
第一节 敢为人先
第二节 利以义制
第三节 以人为本
第四节 儒贾相通
第五节 政商融通

第3章 明清晋商主营业务的开拓与创新
第一节 盐业
第二节 茶业
第三节 票号业
第四节 工矿业

第4章 明清晋商商路的开拓与市场开发
第一节 走西口
第二节 走东口
第三节 垄断核心商埠
第四节 开辟万里茶道
第五节 涉足国际贸易

第5章 明清晋商经营方式的创新
第一节 晋帮的形成及壮大
第二节 行会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 会馆的创建及遍设

第6章 明清晋商运营制度的创新
第一节 治理机制的创新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
第三节 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第7章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的传承与推广
第一节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的现实传承
第二节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的社会推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