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其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方法。小儿患病,多畏药怕针,外治法治疗儿科疾病安全有效,小儿易于接受。
《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系统介绍了中医外治法治疗儿科疾病的方法。
《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适用于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专业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
《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外治疗法有其独特优势,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不良作用小,患儿接受度较高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但目前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现和改进,具体思路概述如下。
(1)扩大和准确宣传,提高患者和医者的知晓度。在当前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外治法往往会被患者,甚至是医务人员的忽视。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对中医外治疗法的片面理解及对其临床疗效认知缺失。这一方面需要国家政府加强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另一方面中医医师应当提高自身应用中医外治法的技术水平,再次,加强对大众的宣传讲解,让其理解外治法的疗效、作用机制及独特优势。
(2)最大限度减轻病患的痛苦。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疾病的实践中以穴位贴敷、推拿、艾灸相对较多,而针刺、拔罐相对较少,这可能与治疗过程中患儿的舒适度、家长接受度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轻患儿的痛苦。要实现这一目标,医者可提高医疗技术,如针刺操作得稳准快等。另一方面,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改进治疗方法,改善治疗环境以及进行心理疏导等以期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
(3)不断增强中医外治法疗效。大多数中药外治法是通过皮肤黏膜给药,对于皮肤给药系统,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等原因,很多药物穿过皮肤的通透率很低,经皮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传统的穴位贴敷给药局限于丸、散、膏、糊等制剂,药物的溶解率不高,且有效成分难以迅速充分透皮透穴吸收利用,限制了药效发挥和进一步研究应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挖掘药物的特性,引进现代科技促进药物的吸收和利用。中医外治法研究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传统中医外治与现代新型给药技术结合,是中医外治发展的关键。从有代表性的古籍中寻找预期有透皮促进作用的中药,通过体外透皮实验研究,选出理想的透皮促进作用中药,再做深入的研究,通过现代化学分析方法,提取分离其有效组成或单体,获得新型的适合皮肤给药使用的中药透皮促进剂;跳出传统穴位贴敷给药的局限,利用现代新技术研究开发新剂型,提高药物的溶解率,促进药物有效成分透皮透穴吸收的速率;针对黏膜给药存在的问题,一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可加入一些辅料,改善其刺激性,或将药物的有效成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将其有效成分制成适宜的剂型,进行药用,开发定量给药及合适的给药器具,解决定量不精确、流失和分布不均等问题。总之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完善、提高中医外治医疗体系,使之变为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医疗体系,为人类的健康与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4)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及科学实验研究,建立行业规范。目前中医外治操作应用相对混乱,缺乏统一标准。这是因为符合循证医学大样本、系统性评价的研究不多,在以往文献中,缺乏规范的诊断标准、辨证分型标准、疗效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及权威性的中医证候积分标准等。应加强实验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加大对中医外治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使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疾病操作规范化,使之得以更好地推广。文献所见,外治法常作为临床治疗的辅助手段,单纯使用外治法取效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若继以治疗前后作为对照,降低了数据的可信度,需要规范临床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儿科的中医外治法需要在继承历代医家外治经验的基础上挖掘民间疗法,从众多文献中筛选疗效确切、技术成熟、安全适宜的外治法,规范操作流程、评价标准,并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解释原理,继而形成有专科特色的诊疗技术。
……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