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脊柱侧弯研究学会(SRS学会)Active Member,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脊柱畸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脊柱外科工作,着重于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畸形、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微创外科等领域研究。先后在德国慕尼黑脊柱微创中心跟随Michael Mayer教授和美国孟菲斯脊柱微创中心Dr. Forlly教授,进行系统显微镜手术、脊柱前路小切口手术及脊柱手术机器人的培训。2020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19年入选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计划;2018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7年以第三完成人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2014年入选原总后勤部科技新星计划;2010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8年以第三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7年以第二完成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目前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累计科研经费达800余万元。主编中英文专著2部,参编中英文专著4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8篇,累计影响因子73.8分。
陈雄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三病区主任。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20余年,在脊柱退变、损伤、畸形及脊柱韧带骨化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较深入研究,主刀完成各类脊柱手术上万例。2010年被评为“总后科技新星”,同年获军队院校育才银奖,2016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获省部级以上各类成果奖9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6年获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2017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金奖。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863计划”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基金6项,主要从事组织工程韧带、黄韧带骨化发病机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移植替代物、3D打印技术、纳米材料等领域研究,基金总额超过500万元。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5部。主编、副主编教材各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初同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重庆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矫形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重庆市医学会骨科学专业委员会脊柱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骨肿瘤学组副组长。在脊柱畸形、脊柱退变及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方面造诣深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内率先完成了腔镜辅助下骶骨肿瘤切除术且较早完成重度脊柱畸形PVCR矫正术。在西南地区率先完成ENBLOC脊柱肿瘤切除术。先后主持“973 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2项、重庆市项目科研课题4项(其中1 项为重点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编专著3部。在国内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发表SCI收录论文22篇,累计影响因子61.131分。
周许辉,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长征医院脊柱畸形科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脊柱侧弯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脊柱外科尤其是脊柱畸形方面的临床工作和相关研究。每年主刀脊柱手术 700余台(其中脊柱畸形矫正手术300余台)。以第一完成人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以第一申请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军队重大、重点基金4项,省部级基金7项,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2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5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