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史和光本质探索的历史,从电磁科学的建立到电子战,从火的神话传说到光的波粒二象性。其中既有深刻的思想,也有生动的故事,可以帮助读者消除对物理的隔膜,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电子技术和光本质探索,共包含63篇相对独立的文章,其中与电子技术有关的文章34篇,与光本质探索有关的文章29篇。
本书与《开启物理之门——力学现象与光学现象》是姊妹篇,旨在帮助读者学好物理。
1. 1 奥斯特的发现
奥斯特(1777—1851)是丹麦物理学家,1777 年 8 月 14 日生于丹麦一个药剂师家庭。由于家庭清贫,只能在家自学,没有进入正规学校读书。不过受家庭的影响,奥斯特小时候就对药物学、化学实验和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94 年,通过中学毕业考试后,奥斯特以同等学力考入
哥本哈根大学攻读医学和哲学,同时学习了一些别的自然科学课程,并于 1799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他坚信电现象和磁现象具有共同的根源,并开始了电与磁的研究。1806 年,奥斯特任哥本哈根大学自然哲学教授。18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发现,借助莱顿瓶(类似于一种电容器)放电能使钢针磁化。这一现象使奥斯特更加坚信电转化为磁是可以实现的。可究竟应如何实现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最初,根据电流通过较细金属丝会发热的现象,奥斯特推
测:如果金属丝更细,就会发热更多,以至于发光;如果金属丝再细,电就会转化为磁。按照这个思路,奥斯特的实验始终没有任何进展。
图 1. 1. 1 奥斯特
直到 1820 年的一天,作为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的奥斯特,在向学生演示电流和热的关系时,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他的助手在讲桌上放置了一个伏打电堆,用很细的铂丝把它的两极连起来,铂丝被“烧”得通红。奥斯特在向学生解释这种现象时,无意中发现悬挂在一根金属丝下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偏转后的小磁针已经不再指南北方向,而是在垂直于通电铂丝的方向停了下来。“电和磁现象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
这是他 1807 年的想法,现在研究多年的电(流)生磁现象终于出现了。虽然听课的学生对此没有任何反应,但奥斯特却激动万分,他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课后他吩咐助手,实验桌上
的东西都保持原样。待学生离开后,他又冲到实验桌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刚刚发现的这个极不寻常的现象。在实验之后,他还把这一喜讯立即写信告诉了他的好朋友、法国科学家安培。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