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五代在碑志”第三种,本书以更为密集的墓志碑文(50帧)来揭示、考察五代时期各阶级阶层的社会流动,以期从前人研究的五代历史实相中,纠正以往以帝王将相作为传主的“失于一偏”的研究倾向和被忽视的个体,展现了五代社会的实际样貌。
此外,本书为我们重新审视五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通过解读具有代表性的五代文人、武人、僧侣、平民等五代众生相的墓志碑铭,我们发现:恩荫、婚姻、家世仍是五代社会流动的重要条件;五代的阶级流动尽管较为活泼,但阶层流动有限,高级官衔和实权职位仍然掌握在少数家族手里;成就宋初向文治倾斜的,不单是皇帝或文人,整个五代武人团体的自我转型或对传统武风允文允武的追求,都是重要因素。
“五代在碑志”
“五代在碑志”系列包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五代武人之文》《五代的文武僧庶》三种,通过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五代墓志碑文,并运用“史学六问”“五鬼搬运”“数馒头”等研究方法,集中讨论了文武僧庶各阶层的社会流动、文武交流、妇女角色,以及墓志笔法和史学方法等问题,同时涉及五代官制、宗教与司法。有别于传统“五代重武轻文”“五代女性无所作为”等观点和以帝王将相为研究对象的“失于一偏”,“五代在碑志”不仅研究文武间的交流和武人的治世之能,爬梳细分“阶级流动”和“阶层流动”,对传统的“唐宋变革”脉络进行重新审视,而且还探讨世变下不容小觑的妇女、僧侣和平民,立体呈现五代乱世中的众生相。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碑志中的五代,考验着研究者的能力。本书自通常“无疑”处入手,以老吏断案的方式分析文本,为趋近历史实相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
墓志铭是非常重要且独特的史料,它们对群体传记学研究至关重要,并对社会与政治提供珍贵的洞见。这部墓志铭集对五代及主导此时代的武人研究具有贡献,也是深入阅读墓志铭的的指南与典范。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包弼德(Peter K. Bol)
本书为“五代在碑志”系列的第三册,将其视角扩展于文人与武人、庶民与僧侣等各种社会阶层,透过一手史料关注社会变动。虽然大家普遍认为分裂时期的五代十国为唐至宋的过渡时期,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由突厥沙陀族所设立的后唐、后晋、后汉等少数民族王朝。让我们透过这本书,重新了解以“华”与“夷”的重层结构,所揭开的新时代帘幕吧!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富谷至
本书先听取墓志的口供,再搜求旁证,质询可信性、完整性、关联性,最后作出判决,借美国法学经典之名,可谓Cases and Materials on Historical Method(基于案例与原材料分析的历史研究法)。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赵晶
2016年有幸参与以柳立言老师为中心的五代墓志读书会,对其严格而周到的指导风格大为惊讶。此书正是如此千锤百炼下的大作。
——日本福冈大学人文学部历史学科山根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