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华是为导弹设计“最强大脑”的航天人。
他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某研究室,承担了我国多项防御导弹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任务,创造了我国众多导弹武器的第一。
制导控制系统是导弹的神经中枢,也被称作导弹的“最强大脑”。熊华的工作是通过成千上万次的弹道分析,计算出导弹的飞行精度,从而为其寻求一条成功击中目标且每次弹无虚发的最优路径。
能找对路很不容易,半实物仿真试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半实物仿真试验会在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中间取一个折中状态,通过对试验结果的读数分析,把仪器、设计、软件中能够验证到的风险全部排除。”熊华介绍,航天飞行的成本很高,意义重大,一次飞行失败背后是大家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正因如此,我们希望在导弹上天之前通过半实物仿真试验降低失败风险,起码不要将地面上我们能够控制的风险带到天上去。”
熊华称自己为“渎数人”。一般来讲,一个导弹型号的定型需要做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每次数据的结果都会以横竖轴的形式显示在电脑中,科研人员需对上千条数据逐个进行不留缺漏的分析。哪怕每次试验结果的数据是好的,也必须从头再来。
在这期间,熊华练就了一双“鹰眼”,能在眼花缭乱的曲线和数据中一眼甄别出微小的数据误差,从结果中去寻找改进、创新制导控制系统的蛛丝马迹,不断提升导弹性能以规避风险。
例如,有一次熊华突然发现雷达传送到“大脑”控制系统的数据有偏差,他为系统做了某些改进,将雷达看到的不准确的数据屏蔽掉,尽量留下清楚的数据。通过这项技术,熊华将导弹拦截精度提高了20%。按照雷达指示目标,千里之外穿针引线,这是导弹飞行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控制系统的信息交互控制出现时序错乱,弹道拦截精度不仅会下降,还会导致导弹在没有与目标交会之前,直接解体成为一枚废弹。这样微乎其微的隐性问题,熊华是在一次改进试验中发现的。虽然和平时的试验内容大致相同,但是熊华还是仔细地把上千条弹道的数据从头到尾筛了一遍,这才发现其中有一条弹道出现时序错乱问题,避免了飞行试验风险。
熊华钟爱一种蓝,叫“科工蓝”。这件只有进场试验才有机会穿的天蓝色T恤,陪他走过沙漠戈壁,征战草原大海。
每年,熊华与团队成员都会到祖国人迹罕至的地方开展进场试验,一年去两三次,一去至少两三个月。前几年,他与妻子刚刚结婚20天,就开拔进驻试验场,原本说好一个月即归,谁想到因为场地条件受限,试验整整进行了三个月。其间,岳母打电话开玩笑追问,“你还回来吗?”他竞无言以对。
熊华和所有航天人一样,对“科工蓝”有着很深的眷恋,“它是中国航天专业的代表,是中国航天技术的象征。”熊华说,偌大的试验场只要瞟到一抹蓝,那肯定就是“标标正正”的航天科工人,没错了!
正是有着对航天的热爱与自豪,熊华才在型号科研生产工作中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担当。
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