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春秋,沧桑巨变。百年中国,风云际会。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值得后人永远地缅怀和纪念。为了深切缅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我们再次重温中山先生的光辉业绩。从香山,我们开始对中山先生之足迹进行追寻。
孙中山的故乡——香山,南粤的一座美丽小城,东望香港、深圳,南邻珠海、澳门,北邻广州,古以“地多神仙花”而得名“香山”。1925年,为纪念一代伟人孙中山而更名“中山”。古老山村的青山秀水,留下了少年孙中山的勤劳、勇敢、智慧与敢于诘难旧礼教、旧传统的求索精神。
1866年的中国已处于清朝统治的末期,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末期。这年的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孙中山诞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父亲孙达成(1813—1888)勤劳敦厚,因为家贫,16岁时曾只身到澳门做过鞋匠,每月工资仅有4元。32岁才返回翠亨村成家,此后一直居乡从事农业劳动。由于没有自耕地,只得租种村上的两亩半田,同时兼作更夫,每年多挣几石谷子养家糊口。一年到头,全家以番薯糊口,勉强维持生活。母亲杨氏(1828~1910)勤俭善良,艰苦持家。哥哥孙眉,比孙中山大12岁;姐姐孙妙茜,比孙中山大3岁;还有一个比孙中山小4岁的妹妹,叫孙秋绮。按家中排行孙中山是老五,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在他还没有出生之前就去世了。 孙中山虽然诞生于苦难的中国,出身于平凡的家庭,但他的童年却不平凡,在反叛的童年事迹中,已隐隐显示出世纪伟人的不平凡性格。
孙中山幼名帝象,从小就勤劳好学,善问多思。他5岁就跟着姐姐妙茜外出挖猪菜,上山割草打柴。他看到农民辛勤种出的稻谷时,深感疑惑:“村上种稻谷的人为什么吃不上米饭,只吃白薯?不种地的人为什么天天有米饭吃?”孙中山7岁时,还替人家放牛,换取用牛给自家犁田的工价。他还经常帮助父母做一些农活。在日常劳动中,他的身体锻炼得很结实。
1871年,大哥孙眉(1854—1915)忍受不了贫穷和被剥削之苦,要去檀香山当华工。临别时向孙中山承诺挣到钱给他买好吃的东西,而孙中山却提出“我真想穿鞋!我要一双鞋”的愿望。这位出生在鞋匠家庭的孩子,贫穷得连一双鞋子都穿不起。
孙中山在少年时代就觉察和反对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女子缠足是其中之一。孙中山见姐姐妙茜被强制缠足,日间不能行走,夜间疼痛得不能入睡,要求母亲给姐姐放足,并和维护旧观念的母亲进行了一场辩论,他反对“大脚丫头嫁不出去”“三寸金莲受人称赞”的封建传统观念。他认为凡是不合理的事,就应该反对,应该改变。
孙中山的哥哥孙眉通过在檀香山的几年创业,办起了农牧场,开起了杂货铺,经常寄钱回去,孙家的手头也开始宽裕了。9岁的孙中山被送到冯氏宗祠塾馆读书,开始接受初级传统文化教育。这时他正式取名孙文,号日新(20岁时改号逸仙)。
当时,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虽已失败了10余年,但太平军英勇战斗的事迹却深深地印在翠亨人民的心中。村上有位曾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冯观爽,孩子们都崇敬他,叫他冯阿公,他常常在村前大榕树下,向孩子们讲述太平军的故事。孙中山最爱听这些故事,他敬慕洪秀全,称天王是英雄,并自称“洪秀全第二”。
孙中山多次目睹清朝官员、兵勇和水盗等到村上骚扰掠夺,在村中明敲暗盗,因此对清政府和盗贼十分痛恨。他常愤慨地说:“要像洪天王那样,灭了他们就好咯!”他听说在不远的石门坑有人办了武馆,常有拳师教武,就和小伙伴陆皓东、杨帝贺等几个好友去学武。孙中山练武勤奋刻苦,十分用功,跟外公到海边挖蚝时,他也要在礁石上练几路拳脚,所以小朋友们称他为“齐天大圣”“孙悟空”。
孙中山常常思念哥哥孙眉,更想看看人称“遍地黄金”的檀香山。1879年6月,终于等到了出外“开眼界”的机会。13岁的孙中山随母亲第一次漂洋过海,前往檀香山。在檀香山,孙中山不仅读书有成,学识大增,还阅读了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和许多国外革命的书籍,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1883年,孙中山回到离别5年的家乡。他看到美丽的山村未变,村上的人还是那么贫穷落后,感到要改变的事情太多了。孙中山在回乡的半年中,联合许多同学和朋友,为村上筑了一条道路,增设了几盏路灯,受到村民的赞扬。他还常和陆皓东等朋友谈自己的改良理想。
P2-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