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新文学发生期旧体诗论略
0.00     定价 ¥ 40.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9103946
  • 作      者:
    周军
  • 出 版 社 :
    贵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周军,1980年生,男,汉族,湖北公安人。南开大学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系福建省漳州市高层次引进人才、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同行评议专家、贵州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人才库专家、贵州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评奖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曾为本科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等主干课程,为研究生讲授《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小说理论与批评》等课程,为留学生主讲《留学生汉语精读》《留学生汉语听力》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闽南师范大学校长基金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级课题三项,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民族文学研究》《宁夏社会科学》《小说评论》《北方论丛》《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星星》《新文学评论》《文学与文化》《武陵学刊》等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晚清以来,“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生态环境,随着新文学的发生,旧体诗因新伦理价值观之冲击而受到一批现代文人的有意冷落,但在另一批文人,尤其是文化保守主义知识分子手中,旧体诗却得到了另一番礼遇与重视。学界越来越认识到,旧体诗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同期发展的文学样式,以其独有的古典与现代交汇特质获得了深入研究的价值。在中国文化面孔缺失、民族文化亟待复兴的时代命题之下,《新文学发生期旧体诗论略》将着力于探寻旧体诗文化价值在当代文学审美体验与文学教育中的角色与使命。王富仁先生的《“新国学”论纲》一文关于破除新旧、古今、中外藩篱建立新国学的设想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新国学的深入讨论,都给该书关于新诗、旧体诗是现代中国诗歌一体两翼的思路带来了有力的学理支撑。新旧诗戮力开拓中国当代诗歌的新局面、新气象,这必然有益于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因此,该书不仅能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图景的完整性与丰富性有所贡献,而且也必能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尽绵薄之力。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内容上,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常指向人生与命运之哀叹、死亡与梦幻之无常、爱情之欢愉与痛楚;在情感传达上,他的诗往往与感伤、颓废的末世情绪勾连在一起;在艺术手法上,李金发一反胡适写实主义的思路,放弃直抒胸臆,常借用晦涩的意象、新奇的想象营造象征主义的意境,从而开辟了与自由新诗迥异的艺术风格之路。“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激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为草地/为世界之装饰。”这首《弃妇》以酣畅淋漓的象征手法刻画了一位遭人抛弃的颓废妇人形象。弃妇的悲哀、孤寂、惶惑以及对世界假丑恶的愤怒让人读来无不战栗,尤其是诗中“战栗”一词的使用更让人联想到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中“鲜血、枯骨、黑夜、荒野、丘墓”等压抑情感色调词语的使用,让审丑的美学情绪走向诗歌写作的前台。这种看似怪异晦涩的表达却有效地触及了现代主义情绪在深层次精神领域的自由流动。完美的世界在象征诗派笔下难以寻觅,世界之美被颠覆,荒冢、阴风、古城、残骸、荒村等意象占据了人们的视线,象征诗所营造的丑恶世界成为最大的现实城堡。李金发在意象选择和形式篇制上的出奇翻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先锋表达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王独清、穆木天、梁宗岱、冯乃超、姚篷子等象征诗人也各自开出了具有自己艺术特色的花朵。当然,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象征诗派走上新诗舞台前沿也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其颓废情结的诗意表达与五四低潮之后的社会情绪暗合,社会震荡、群情昂扬的时代浪潮一旦过去,兴奋与呐喊也很快被社会的黑暗所镇压以至被消耗殆尽,而末世情结的抒写不仅切合了这种落潮的时代心理,更是为伤者提供了一个疗伤的平台。总体而言,在新文学发生期的第一个十年,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人为新诗写作开掘出了一条新路,尽管曲折且命运波折,但正如业师罗振亚先生所言:“象征诗派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现代人灵魂的全方位呈现,恢复了现代人心灵中存在却常被人忽视或不愿提及的消极面,因为轻率地判断它是新诗发展中的逆流恐怕不妥,我们应该大胆地承认他们是人类灵魂真实的探险者。”①而且,象征诗派在诗歌写作中沟通中外诗学的努力也颇值赞许,李金发在《食客与凶年》的自跋中就表达了此类想法,他说:“余每怪异何以数年来关于中国古代诗人之作品,既无人过问,一意向外采辑,一唱百和,以为文学革命后,他们是荒唐极了的,但从无人着实批评过,其实东西作家随处有同一之思想、气息、眼光和取材,稍微留意,便不敢否认,余于他们的根本处,都不敢有轻重,惟每欲把两家所有,试为沟通,或即调和之意。”①很显然,李金发认识到了中国传统诗学的不可逾越性,沟通也好,调和也罢,都有旧诗意象的影子存在,虽然,象征诗派的审丑艺术特质突破了旧诗唯美诗学的藩篱,但是从整个象征派的发展来看,以晚唐诗风为代表的古典诗艺对他们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象征诗派既是对旧诗的反抗,又有对旧诗艺术的回归。正如业师罗振亚先生深刻地指出的那样:“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共性风貌,那就是多数作品只承袭了西方诗歌的技巧,而象征思维、意象系统尤其是情感构成,都是根植于东方式的民族文化传统的。”②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规训与变革: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诗坛概况
第一节 出走与回归:作为背景的新诗创作十年
第二节 “前世今生”的转捩: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旧诗坛鸟瞰

第二章 二元对立下的诗学“触碰”:新旧之争与诗学转换
第一节 波动、辩难与经世情怀:新旧文学之争
第二节 对旧诗的反抗与新诗的自身调试——以胡适为中心

第三章 现代旧体诗的生产与传播场域
第一节 现代期刊的旧体诗生态场域透析
第二节 东方文化的“守门人”:《东方杂志》的旧体诗“情结”

第四章 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变奏:旧诗诗人群落研究
第一节 文化嬗变下的“曲高和寡”:旧诗耆宿的状态与命运
第二节 高雅与新质:新派文人的旧体诗写作走向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