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在乍暖还寒的历史关头——南社研究(精)/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
0.00     定价 ¥ 10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8233111
  • 作      者:
    栾梅健
  • 出 版 社 :
    武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收藏
荐购
内容介绍
  武汉出版社的李杏华编辑来信告诉我,《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第二辑即将付型,要作为丛书主编的我新写一篇序言。利用这个机会,我把这套丛书的修订出版情况重新梳理一下,以助于读者了解这套书的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是我在十多年以前主持的一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我查了一下,当时的结项时间是2005年。参加者大多是我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他们把每一个子项目都作为论文的研究题目,其中有庄森研究《新青年》社团,石曙萍研究文学研究会,成立强研究创造社,陈离研究语丝社,金理研究以新感觉派为核心的文人小团体。项目推进过程中,我觉得在丛书的结构上还有缺陷,因为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缺了台湾文学社团与晚清以来的旧体文学社团,总归是不完整的。于是,我又请栾梅健教授和许俊雅教授参与进来,分别撰写南社和栎社的历史,这样显得齐全一些。2006年,这套丛书由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因为该项目是由南京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负责策划招标的,所以我特意邀请丁帆先生与我一起来主持这套丛书的出版。当时我作为主编写了一篇总序,交待了这套丛书形成的来龙去脉。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东方版)第一辑的出版情况。从立项到出书至少花了三年的时间,项目承担者大多是青年硕士和博士,这是他们首次从事科研工作,既是研究也是学习。从好处上说,攻读学位期间,是他们人生中学习精力为集中也是旺盛的一段时期,这套书系为他们以后的学术生涯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平台。如果从不足来说,他们毕竟还处在科研道路上的学步阶段,不成熟的地方也是明显的。他们获得学位以后,除了曙萍随夫出国定居外,其他人大多留在高校里任教,著书立说也成了他们人生的一部分。所以,随着学业的进步,他们不止一次向我提出,希望能有机会对自己的第一部著作做一次全面修订,重新出版。但限于当时出版合同的期限未到,这个愿望只能暂时放下。
  这套丛书在出版后,引起过多方面的关注,有鼓励也有批评。有不少在读的青年学子觉得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建设、撰写论著,对他们的成长更有提升的意义,不断有人给我写信,希望我把这套丛书继续编下去。于是在南京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我接着策划了“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第二套丛书,包含以胡风为核心的七月、希望等文学团体(周燕芬著),延安地区文学社团(吴敏著),新月社(刘群著),台湾一厦门的菽庄诗社(黄乃江著),以《东方杂志》为核心的宋诗派群体(杨萌芽著)等,仍然延续了第一辑包罗万象的风格,作者也都是在读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后来又有廖久明的狂飙社研究和黄文倩的探求者研究加盟。这样就形成了第二辑的规模。这套丛书第二辑完成后,出版方由原东方出版中心改为武汉出版社并于2011年如期出版。当时我没有写序,只是在原有总序的基础上略作修改,重新放在丛书前面。
  武汉出版社对于这套丛书极其重视和负责,他们一直期望把原来的丛书第一辑移到该社重新出版,使一套学术研究丛书以完整的面貌呈现给读者。这个建议也就满足了我和各位丛书作者做全面修订的愿望。毕竟十多年过去了,新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不断出现,人们对现代文学社团的认识不断深化,原有的学术成果亟须做一次认真修订,来满足当下学术研究的需要。在今天泡沫化、碎片化的文化环境里,一家出版社以弘扬学术为严肃使命,坚持以完整性和完美性的标准对待出版物,这样的出版精神是值得称道的。近年来我发现出版界已经呈现了这样的趋向:重版20世纪八九十年代问世的重要学术著作。这对于当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极有价值,但是也应该看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毕竟是百废待兴的年代,我们的学术研究是在一个比较低的起点上发展起来的,还留下了许多鲜明的时代痕迹和局限。面对今天的知识场域,我们的任务,一方面是挑战文化泡沫的汹涌浊浪,另一方面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追求新的思想高度和学术高度。即便是对待旧作,我以为作者也应该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进行重新修订和认真补充。这次修订又增加了白杨的创世纪研究;庄森的《新青年》社团研究,也补充了大量的资料,由原来的一卷而变成了上下卷。
  这项工作现在终于完成了。武汉出版社的编辑们认真参与了工作,他们就各册书稿的结构、具体的内容、引文等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作者们也都认同责编的修改建议,在这样一种互相信任、合作的精神下,他们共同完成了原《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东方版)书稿的修订工作,修订过程花费了几年的时间。现在,新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武汉版)即将问世。每一位作者都把自己的书稿当作一部新书稿奉献给读者,希望能够及时汲取近十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乍暖还寒的历史关头——南社研究(精)/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发展史上,不论是与南社同时期的礼拜六派、鸳鸯蝴蝶派,还是稍后的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学衡派、现代评论派、论语派,等等,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创设于我国经济的中心上海或者政治的中心北京等现代大都市。南社正式成立于1909年苏州虎丘张公祠,一个带有浓郁的封建性与民间性色彩的地方。它的这种传统与另类,使得以往的文学史研究者常常倾向于将它列人中国古典文学的范畴。查《辞海·文学分册》可以明显地发现,“南社”是被列在了中国古典文学社团与派别的最后一个,似乎中国古典文学一直发展到南社为止都一以贯之地保持了传统的特点,只是在南社以后中国文学才开始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之路。
  然而问题在于:南社从酝酿到成立到发展与分化,前后绵延好几十年,似乎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相始终,而如果将南社排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外,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同时,是不是还并存着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或者说,以往的现代文学视野是不是过于单调与狭隘了些?
  尽管对南社的这一传统观念的定位有着诸多方面的因素,然而它创社时的地点选择以及它活动时所选取的传统性与民间性的方式,自然是人们将它划人古典文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初期,1902年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1903年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1906年吴趼人、周桂笙主编的《月月小说》,1910年王蕴章、恽铁樵主编的《小说月报》等等,或主张改良政治,推动民主共和;或强调轻松娱乐,迎合都市读者的要求,都极其强烈地带有了社会重要转型期在政治与文化方面的新要求与新趣味。但是,虽然南社成员中也有一些改良民主政治的呼声与要求,然而它给人的最集中与最明显的印象是:南社是坚持民族主义的,南社是反对清王朝的。
  为什么南社有着如此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为什么南社会如此强烈地要推翻清王朝?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正深深地涉及南社创社的由来,以及它为什么会以如此面貌出现在二十世纪初期文坛的真实动因。
  在这里,地缘背景构成了我们观察南社创社的最初也是最为关注的视角。
  时间要回溯到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上,我国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次由北向南的区域转移。由于魏晋时大量士族南迁,再加上隋朝时沟通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江南凭借其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得天独厚的平原沃土,迅速成为全国最为富裕的经济中心。到宋朝时,人们从“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些美誉中,便不难体会到江南的富裕程度及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的繁盛更是日甚一日。农桑丰稔,商贾云集,在苏州、杭州、金陵、扬州等地市民阶层大量涌现,有的已经形成了百万人口左右的城市规模。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酝酿期
第一节 南社创社的地缘背景
第二节 传统士子的时代选择
第三节 革命旗帜下的因缘际会
第四节 从神交社到上海酒楼

第二章 勃兴期
第一节 “欲凭文字播风潮”
第二节 虎丘,三百年无此盛矣
第三节 从松散到紧密
第四节 南社影响下的兄弟社团

第三章 发展期
第一节 轰轰烈烈的反袁浪潮
第二节 一纸新闻十万兵
第三节 “柳亚子出社”风波
第四节 北京雅集及其他

第四章 凋零期
第一节 哀莫大于心死
第二节 南社内讧始末
第三节 南社的姚石子时代

第五章 余绪
第一节 浴火重生:新南社
第二节 抱残守缺:南社湘集

结束语
亦儒亦侠自千秋
附录
南社社友简况表
参考书目
新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