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战略方向,广泛收集数据,运用计量模型,阐述了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摒弃传统指导产业发展的思维定式,应当提升产业能级及影响力,系统建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质量体系、统计体系,制定、优化、创新产业政策及产业治理机制,重构和优化产业的地方竞争机制。
本书从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现状、问题入手,通过对域内外的考察,分析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指标体系、对策,阐明了我国生产要素、创新能力、质量体系建设以及品牌建设方面的情况,讨论了我国的开放程度、行政制度、政策转型、节能减排因素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还通过我国的区域制造业典型案例以及高质量产业领域(包括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人工智能、5G、服务型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的分析,对我国的高质量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和展望,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 1 章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指标体系
第 1 章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特征与指标体系
本章提要: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具有了较为
雄厚的规模优势,但发展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
下,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有助于准
确发现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制造业发展短板和未来发
展定位,进一步厘清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有针
对性地采取务实举措,来有效地指导各地政府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
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决定
性作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章通过对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的描述,从支撑体系、关键环节和着
力点三方面构建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根据以往研究文献和国内相
关机构发布的关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评价体系的梳理,进一步构建了涵盖速
度效益、结构优化、要素使用效率、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品质品牌和绿色
制造七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观和客观两种赋权法确定
2
2019 产业发展报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指标权重,给出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指数的测算公式。根据制造业发展质量
指标体系的测算,将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引领发展、均衡
发展、转型发展、追赶发展四类地区并作出评 价。
1.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和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国家
强,经济体系必须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
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 业。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
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始终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
位。因此,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是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
务,是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应有之 义。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动力。2018 年年
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了 2019 年要重点抓好的
工作第一位,并强调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
造强国。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任务,为当前和今
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 向。
1.1.1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质量第一和效率优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其背后蕴含着深刻
的理论内涵。经济发展质量的评判标准已经不再是以前更多使用的“效益”
这一单一指标。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深化,经济发展质量的决定
因素从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全要素增长率提高的决定性因
素,逐步扩大到了制度体系、社会环境、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经济发展质
量的评价体系越来越丰富、多维、立 体。
党中央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解释:所谓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地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