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我国相对贫困治理:家庭跃迁视域下的实证调查与政策创新研究
0.00     定价 ¥ 7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7617625
  • 作      者:
    曹艳春,叶怡君,等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对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经验做了细致的总结,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对贫困治理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者阅读,也可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展开
作者简介

曹艳春,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保障学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主任助理,硕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15项。出版教材和专著9本,发表SSCI论文2篇、CSSCI论文50多篇,获得省部级奖3项。叶怡君,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贫困与社会救助。曾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共政策比较与创新”“上海市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研究”“上海市多维相对贫困精准识别与帮扶”等课题研究,作为第一作者撰写多篇论文并获得校级奖励、市级奖励和全国性奖励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新时期下相对贫困治理问题:首先,相对贫困治理的相关概念界定;其次,相对贫困治理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三,家庭跃迁视域下相对贫困的测量研究,包括测量模型构建和贫困的程度划分;第四,家庭跃迁视域下我国相对贫困现状首次调查分析和追踪调查分析;第五,家庭跃迁视域下的相对贫困治理模式效果评估和存在问题,促进家庭跃迁的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

纵观国际相对贫困发展态势及我国城市相对贫困发展现状,贫困问题的演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而逐渐萌生出新的形态。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在治理绝对贫困问题上屡破难题、收获颇丰的脱贫成果,然而在新时期下,精准扶贫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无法满足最低生活保障的赤贫人群,而是游离于城市贫富边缘线之外的相对贫困群体。在前文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将从贫困治理的公共政策视角出发,围绕城市相对贫困发生机制进行反贫困治理结构探索,通过减贫、扶贫、脱贫三类政策动机构建城市相对贫困治理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从而逐步解决当前公共政策在相对贫困治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短针攻疽问题。

一、识别政策减贫的重难点:相对贫困群体的确定

治贫政策的第一步是要根据致贫因素的差异精准划分相对贫困群体类型。如前文所述,原生环境贫困、能力发展贫困、社会资产贫困、风险防范贫困是本文实证研究过程中归纳总结出的主要相对贫困类型。首先在原生环境贫困中,由于原生家庭所导致的结构性贫困使贫困人口在社会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代际传递现象在这类群体中时刻呈现,如父辈教育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对子辈能力发展的规划缺乏稳定性,在生活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放弃子女教育、催促子女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其次在能力发展贫困中,相对贫困人口自身往往缺乏竞争与发展的能力,如职业技能不足、教育程度不高而导致在就业市场中被动选择低工资水平、低技能要求、低收益回报的工作,同时部分群体兼具了不正确的贫富观念与发展理念,将影响了贫困人口积极脱贫的决心与动机。再次在社会资产贫困中,贫困人口的收入能够满足家庭经济的基本支出,但是由于收入来源单一且无法为家庭提供除了最低生活保障之外的其他需求,当家庭遭遇突发性事件而急需资金周转时将难以维持基本生计要求。最后在风险防范贫困中,疾病、教育两大支出是贫困人口生计保障中最大的风险来源,贫困家庭整体健康水平较低并伴有慢性疾病、遗传疾病及疾病后遗症,门诊医药报销的重复证明、特殊药物使用的高昂费用等现实问题增加了部分家庭因病致贫的可能性;而子女的教育支出也成为导致相对贫困发生率提高的关键诱因。

综上,在确定相对贫困人口所属不同类型后,政策制定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在原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础上完善家庭信息以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人口并进行归档,利用大数据对四类相对贫困类型分别建立应对措施档案库,档案库中的措施主要来自于扶贫济困以来实践效果较好且广受好评的案例典范,从而保证政策制定有证可循;第二,精确瞄准相对贫困人口的困境需求,从收入与支出两个层面提高贫困人口化解致贫风险的能力水平,如开辟多方就业渠道、增设公益性就业岗位、增加帮扶教育资源投入等等;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创新减贫治理思路,在政策制定中发挥社会参与优势,建立社会帮扶的空间治理结构。

二、树立政策扶贫的立足点:内外扶贫机制的联动

    治贫政策的第二步是要秉承针对性、一致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建立扶贫长效机制。考虑到相对贫困人口的内生贫困因素与外生贫困因素,在建立扶贫机制时需同时考虑内外解决机制的联动性以提高扶贫措施的覆盖面。在政策体系的内部扶贫机制方面,首要考虑的是建立多维贫困识别策略,从经济收入、教育状况、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就业情况、社会支持等六个维度进行相对贫困标准界定,通过实证数据对六个标准进行量化,从而帮助扶贫部门根据贫困程度进行精准帮扶和优先扶助;其次要在帮扶过程中关注政策的反馈与效果,通过制定科学的扶贫绩效考核机制与扶贫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解决扶贫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政策体系的外部扶贫机制方面,一方面需从贫困人口的社会参与层面构建社区支持的家庭帮扶系统,鼓励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高贫困人口的社区融入与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则考虑引入市场机制,通过企业公益性帮扶项目、民生工程等增加贫困人口获取社会资源的渠道。

三、把握政策脱贫的关键点:边缘返贫现象的归因

治贫政策的第三步是要关注边缘群体致贫与返贫现象、特殊群体贫困状态固化现象,对长期性相对贫困现象进行归因分析。如前文所述,边缘群体落入相对贫困区域内的原因离不开家庭收支失衡与生计矛盾,在贫困衡量指标下相对贫困发生最多的是经济维度、健康维度、教育维度、就业维度、认知与支持维度,而结合扎根理论对贫困发生机制进行分析时同样发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教育支出致贫”是边缘群体落入贫困陷阱的重要原因。贫困人口意识到外部致贫因素对于家庭内部运行发展的影响力颇丰,但现有的“运动式治理”扶贫方式既无法根除外部致贫因素的绝对威胁,也难以预测外部因素对于家庭发展的影响程度大小。因此,要实现相对贫困人口的“绝对脱贫”必须在致贫归因的基础上考虑从风险防范角度增强贫困人口应对风险的能力,结合脱贫外生能力机制与脱贫内生动力机制,促进相对贫困人口脱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相对贫困文献搜索和分析 

二、相对贫困概念界定研究 

三、相对贫困的衡量方法研究 

四、相对贫困的发生机制研究 

第四节  相对贫困维度、标准和帮扶模式国际比较 

一、相对贫困经济标准的国际比较 

二、世界各国相对贫困的测量维度和方法比较 

三、世界各国相对贫困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节  特色和创新之处 

一、学术思想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二、学术观点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三、研究方法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第二章  家庭跃迁视域下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后小康社会、高品质生活时代背景对相对贫困界定的要求 

一、后小康社会 

二、高品质生活 

三、后小康社会与高品质生活对相对贫困治理的要求 

第二节  我国高品质生活背景下相对贫困概念界定、内涵和特点 

一、贫困、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比较 

二、相对贫困的界定和内涵 

三、相对贫困的特点 

第三节  相对贫困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阿玛蒂亚·森的多维贫困理论 

三、家庭跃迁理论 


第三章  家庭跃迁视域下我国相对贫困群体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设计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家庭跃迁视域下我国相对贫困识别与测量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 

第一节  多维相对贫困识别与测量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必要性 

第二节  基于双临界值方法的模型构建 

一、AF双临界值方法介绍 

二、模型修正及其变量释义 

三、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修正过程 

四、多维相对贫困模型构建 


第五章  家庭跃迁视域下我国相对贫困识别和测量实证分析 

第一节  多维相对贫困识别和测量的实证分析 

一、多维相对贫困识别实证分析 

二、多维相对贫困程度相关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论 

一、相对贫困的表现形式 

二、相对贫困发生最多的维度 

三、相对贫困的发生机制 


第六章  家庭跃迁视域下我国相对贫困发生机制探讨

第一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问题导向 

第二节  家庭跃迁视域下我国相对贫困发生机制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二、相对贫困发生机制分析框架 


第七章  家庭跃迁视域下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政策创新实践 

第一节  典型地区相对贫困治理能量注入现状 

一、相对贫困治理模式综述 

二、治理相对贫困,实现家庭跃迁的模式分析 

第二节  典型地区相对贫困治理中的困境 

一、扶贫产业发展造血功能弱化的问题 

二、相对贫困治理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三、返贫预警防范机制尚不健全,缺少对“边缘户”的持续关注 

四、相对贫困主体能动性的有效激发存在不足 

第三节  典型地区相对贫困治理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相对贫困的理论内涵和标准尚不明晰 

二、贫困治理的大数据应用条块分割,贫困信息识别精准度不够 

三、贫困治理理念停留在扶贫为主的阶段,防贫预警体系未建立 


第八章  我国相对贫困治理:家庭跃迁视角下的追踪调查 

第一节  基于维度指标的相对贫困家庭跃迁分析 

一、经济维度家庭跃迁追踪调查分析 

二、生活维度家庭跃迁追踪调查分析 

三、健康维度家庭跃迁追踪调查分析 

四、教育维度家庭跃迁追踪调查分析 

五、就业维度家庭跃迁追踪调查分析 

六、认知和支持维度家庭跃迁追踪调查分析 

七、社会保障维度家庭跃迁追踪调查分析 

第二节  相对贫困家庭跃迁能量吸收和能级提升 

一、经济维度的能量吸收和能级提升 

二、生活维度的能量吸收和能级提升 

三、健康维度的能量吸收和能级提升 

四、教育维度的能量吸收和能级提升 

五、就业维度的能量吸收和能级提升 

六、认知和支持维度的能量吸收和能级提升 

七、社会保障维度的能量吸收和能级提升 


第九章  家庭跃迁视域下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政策优化建议 

第一节 构建信息系统,实现相对贫困帮扶链接和监测机制 

一、对标智慧城市,构建相对贫困信息系统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相对贫困信息系统的界面设计 

三、建立爱心人士帮扶资源系统并进行实践 

四、链接帮扶主体和帮扶内容功能 

五、相对贫困监测系统的使用和作用 

六、信息系统改进策略 

第二节  对标高品质生活,构建按人群类别按需帮扶机制 

一、对标高品质生活,构建按人群类别按需帮扶机制 

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收入+多维”帮扶机制 

三、构建多元主体与多维贫困对接匹配机制,实现家庭“跃迁” 

四、使用新的政策用语,实现家庭与政策共同发展 

第三节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 

一、识别政策减贫的重难点:相对贫困群体的确定 

二、树立政策扶贫的立足点:内外扶贫机制的联动 

三、把握政策脱贫的关键点:边缘返贫现象的归因 

第四节  建立城市相对贫困治理策略与动态帮扶机制 

一、健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机制,打造多元治理贫困新格局 

二、强化家庭素能建设与促进机制,综合提升相对贫困家庭能力 

三、完善公共政策衔接与优化机制,明确政策的目标导向与路径 

四、构建人文发展和心理服务机制,促进相对贫困家庭全面发展 

第五节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相对贫困治理效率衡量和政策仿真 

一、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相对贫困治理仿真原理 

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相对贫困治理子系统建构 

三、模型SD流图绘制与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