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制架构知一二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后续的内容,钩叔想先介绍一下宋朝的官制架构。
我国古代社会历经的时间较长,每个朝代的官制不尽相同。《周礼·天官》中说:“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说君王建立国家,需要辨正方向,体察四方国境,划分国都和郊野的位置,设立官位,规定官员的职责,作为天下人可以遵循的准则。
隋朝虽然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但隋朝制定的中央集权官制在我国古代官制史中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了其后的唐朝和宋朝。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官制和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后世朝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隋朝之前的秦汉,宰相(虽然在不同朝代称谓不同,但其官制职责基本不变)是处于皇帝“一人之下”、其他“万人之上”、总揽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而由隋朝开创的国家行政组织三省制,则建立起了以尚书省、门下省和内史省(前身为中书省,因讳改称)为权力核心的国家官制架构。说得简单点,就是把原来由宰相一人统揽的大权,分割给了三省长官,三省为国家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
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得到完善,宋朝的官制则基本沿袭唐朝的框架结构。
宋初沿袭唐后期和五代时的制度,将门下省与中书省合并为中书门下。当时还有一个叫枢密院的机构,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主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及武官的管理等事宜。宋初有关文献中出现的“二府”一词,指的正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这“二府”,这两个机构是当时的最高国务机关,分别主理政务和军务。中书门下又称东府,枢密院又称西府。与“二府”同时出现的,往往还有“三司”一词。三司是宋初负责全国财政的机构。
宋初的官制结构到了宋神宗时,又经历了改革。宋神宗恢复三省六部制结构,而三司则被并入户部。
经过宋神宗官制改革后的三省确立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三省的职责是“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具体来讲,就是中书省听取皇帝旨意,起草诏救;门下省负责复审中书诏救,审核朝臣奏章,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或加以驳正;尚书省负责行政,即政令的具体执行。综合来讲就是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议,最后经过皇帝的批准,交由尚书省具体执行。
南宋时的官制也稍有变化,但基本上还是因循三省的框架结构。
那么,宋朝还有宰相吗?宋朝还是有宰相的,但是官名很多。比如宋初,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则称“参知政事”。宋神宗官制改革后,宰相按照新的规则来设定: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本来,尚书省的长官称尚书令,副长官称左、右仆射,左、右仆射下又分有左、右丞官员。门下省的长官称侍中,副长官称门下侍郎,门下省的职官称给事中。中书省的长官称中书令,副长官称中书侍郎,中书省的职官称中书舍人。但在宋朝,三省长官的位置一般都是空缺的。了解了官阶名称后,再回过头来看宋神宗时代的左相,其实是由尚书省的一个副长官来担任,此人又兼任门下省的副长官。右相则是由尚书省的另一个副长官来担任,同时兼任中书省的副长官。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