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怀念李迪
0.00     定价 ¥ 46.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1461455
  • 出 版 社 :
    群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2020年6月29日,以报告文学见长的著名作家李迪因病逝世。李迪报告文学创作的井喷期是近十年,但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在云南当兵开始,他的创作就一直与广大的人民紧密相连。从早期的推理小说《傍晚敲门的女人》,到后来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宣传队》《黑案》《英雄时代——深圳警察故事》等作品,李迪对我国文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2019底,李迪深入湘西十八洞村,书写扶贫攻坚故事,回京后他突发重病,在病榻上完成了《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李迪把全部的生命投入到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把滚烫的心放进与人民同心的作品中。李迪去世后,铁凝、高洪波、杨浪、张雅丽、李培禹等数十位李迪生前的好友、编辑、采访对象等,含着悲痛写下与李迪交往、怀念李迪的文字,这些文字滚烫如火,记录了李迪对人民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深刻反映了一位人民作家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展开
内容介绍
  李迪一生对人民、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与深情,不仅在他的作品中历历可见,同时,也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与他交往过的朋友心中。李迪的善良、热情、纯粹和才华,形成一股恒久不变的魅力,吸引并感染了无数人。这个讲故事的老头儿,在太多人心中留下了无法忘却的故事。为了表达对李迪先生的怀念之情和满腔敬意,在此,我们收集了50余篇来自李迪的战友、文友和采访对象以及有关编辑、记者们饱含深情撰写的回忆、怀念他的文章。我们相信,这些鲜活的生命细节,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曾经温暖了李迪的朋友们,也将会点亮和激励更多颗心。
展开
精彩书摘
  《怀念李迪》:
  算起来,我和李迪相交,已有三十年了。
  1991年,也是4月,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中国作家杂志社联合举办第一届红塔山笔会,邀约组织了一个豪华阵容的作家团。我当时年轻,作为中国作协创联部的工作人员负责相关联络组织工作,跑前跑后。
  李迪那时好像刚从日本回来,衣品讲究,一身藏青色的风衣,白净的脸上永远是一副墨镜。他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辞职去日本待了几年,参加此次活动算是重返文学队伍。云南是他度过了十年兵团知青和当兵生活的地方,留下难忘的青春和爱情,重回故地,他觉得一切都那么亲切,每天乐乐呵呵的。团里面汪曾祺汪老是中心,但李迪是最活跃的一个,一路上,他带来的笑声最多。此团多有云南情节者,某晚,我们一起去寻访往日旧迹。李迪站在他和高洪波当年一起生活和战斗过的大荒田旧址,双泪长流,激情缅怀过往的青春故事。他太能说了,一边啜泣,一边口吐华章,悲悲切切地讲了好大一段,让我们一千人老老实实地陪着落泪的同时,也都为李迪的“哭戏”功夫惊到了。到了瑞丽畹町,正赶上泼水节,李迪换上了黄黄绿绿的花衬衫,跟着傣族泼水舞的队伍学着跳,比比划划,其态可掬,显示出他热情、快活的天性,我戏称他“日本浪人”,至今挂于李迪家中的一幅汪老赠他的书法墨宝,幽默而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刻的李迪——上写八个大字“有镜藏眼,无地藏鼻”,下面一段小笔题款:“李迪眼有宿疾,滇西日照甚烈,乃戴墨镜。而其鼻准暴露在外,晒得艳若桃花。或有赞美其鼻者,李迪掩鼻俯首日,无地自容,无地自容。席间,偶作谐语。李迪甚喜,以为是其滇西之行之形象概况,嘱为书之。一九九一年四月下旬汪曾祺记。”
  那一年,李迪43岁,站在云南炙热的阳光下,花团锦簇,情致勃发,欢声笑语,有着一个盛年男人最好的样子。
  我和李迪一见如故。我喜欢李迪身上那种热忱、开朗,遇事替人考虑的善良,虽然他长我很多,而且成名很早,但他没有一点儿架子,说话办事,满满的热络劲儿。我俩投缘,十五日夜走滇境,我们一直同住一屋,无话不谈,越聊越投机,说到开心处,嘎嘎地乐。自此哥儿俩结缘,成为一直来往的莫逆之交。
  李迪热爱生活的态度,乐于助人的古道热肠,还有作为北京人的接地气,都令我这样一个居京生活的南方人欢喜,愿意亲近他。每当我为一件具体事情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我常常会打电话咨询他,电话那边,他总是开口三分笑意:“呵呵,你怎么着啊?”尾音总是拉得很长,口气里透着亲热,乐乐呵呵地帮你分析,出主意,常常是一通热聊,尽兴乃收。2014年,我将从作协机关调至二级单位任职,面对重大抉择,我茫然无着,踌躇不前,难下决断,晚上11点多抓起电话,跟他讨教。他不慌不忙,一五一十地开始帮我分析、疏导。别看迪兄是体制外的自由作家,他对机关的那点儿事情门儿清,对具体的情况和人情世故也都拿捏得很到位。这一通电话,一直聊了三个小时(他开玩笑说他的这种参谋是“常青指路”)。无论如何,和他聊完之后,我总有一种慰藉流过心头。每次放下微热的电话,我都会留在他传递的快乐中兀自微笑。真正的友谊就是如此,它默默地存在着,在寻寻常常的来往中给你以支持和滋养。偌大的北京城,李迪的存在,让我温暖而心安。但我并不想在此用良师益友这样的陈词来套用我和李迪的友谊,因为李迪从不以长者自居,他的心比我还要年轻,充满活力,更多的时候我俩是亲密无间的哥们儿,是心意相通的兄弟。这么多年,我一直称他“迪兄”,甚至我也学着李迪的口吻,一口一个“小魏”、“小魏”地叫着李迪夫人魏老师,浑然不觉有何不妥,至今不改。
  九十年代初,正值下海经商大潮,日本归来的李迪算是作家中的富人(我们称他“寓公”),自然不甘寂寞。记得笔会之后不久,李迪在地安门的服装店就开张了。中国作协当时在沙滩办公,离得也近,下了班我就过去看他。其时的李迪,忙着布置门面,招人、进货、应承客人,不亦乐乎,俨然一副北京倒爷发家致富的架势。我一半欣赏一半疑惑地看着忙碌的李迪,想:如此潇洒快活的迪兄,今后还会写出《傍晚敲门的女人》那样的作品吗——我哪里想得到,彼时爱着花衫的他,多年之后会成为永远的红衣李迪呢?现在想来,那是李迪创作的一段困顿期,他的内心其实是苦闷的,虽然他笑呵呵的。
  迪兄的服装店没开太久就关门收摊了。从此他专心写作,也更加“靠拢组织”,积极参加作协的活动。第一届红塔山笔会之后,我和李迪又一起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以及后来无数个同行的文学活动。我在创联部工作,经常组织作家出外深人生活和采风,有合适机会我就会叫上他。迪兄的采风文章来得快,写得活,有他特有的语言风格,动情时催人泪下,俏皮处又令人忍俊不禁、开怀一笑,许多报纸都愿意用他的文章。与他同行,总会多出许多快乐,一路上我俩私下里总有说不完的话,逗不完的乐。
  2009年11月,中国作协和公安部监管局联合组织“中国作家进警营系列活动之走进公安监管场所”,我把迪兄叫上了,他一向对公安、法治题材情有独钟,自然开心有这个机会。果然,他一下子就抓住了丹东看守所这个素材,回来之后,他又独自数次重返丹东补充采访,创造了七下丹东看守所的佳话,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后来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看守所的故事》)。一团作家,独他出了一个有分量的作品,抱了个大金娃娃。2011年9月,中国作协创联部、全国公安文联等在丹东举办“作家李迪定点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高洪波、阎晶明、张策等许多重量级嘉宾到场,我借着迪兄的抬举成为那次会议的主持人。迪兄有一种本事,总能通过他的深入生活,很快和他采访所在地的上上下下打成一片。他的这次采访写作,深得上至公安部监管局领导,下至看守所普通民警的尊敬和喜爱,在丹东的那几天,我们一直被周围民警的热情包裹着,亲眼见证了迪兄与他们水乳交融、亲如一家的关系。
  ……
展开
目录
诗念李迪/高洪波
一日从军终生许国——怀念战友李迪/孙晓青
迪兄/杨浪
永远的兄长/刘学伦
往事悠悠忆李迪/郑健
快乐是上天赐予这个老头儿的福分——悼李迪/张策
红衣李迪/艾克拜尔·米吉提
亲爱的迪兄/彭程
我和迪兄的“约定”/李培禹
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人民作家——悼作家李迪/李国强
李迪这老头儿/李国强
微风如面——追怀李迪/高伟
迟交给迪兄的“文债”/张亚丽
红衣李迪,追梦文学而去/颜慧
难忘迪兄二三事/李朝全
迪爷,你把一团火留在了人间/徐可
听李迪说“哎哟喂”/黄传会
李迪这个人/魏人
别开枪,我是好人!——印象李迪/朱竞
从未远去的身影/赵阳
永忆日月山——怀念李迪老师/金涛
我与作家李迪的战友情缘/张明
……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