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九辑)
0.00     定价 ¥ 17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632722
  • 作      者:
    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荐购
内容介绍
本辑刊发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4篇,公布了重庆江津区鼎锅浩遗址、湖北荆门响岭岗墓地、湖北襄阳申家咀墓地和四川安岳佛耳岩摩崖造像的新资料;收录论文7篇,分别对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陶器的制作工艺、周边地区对二里头遗址的影响、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墓葬的形制特征、云南和川西高原的三叉格剑、云南个旧黑蚂井墓地的族属、考古材料所见宋人对古器的误判以及阿坝松潘县档案馆藏大顺二年“商巴长官司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收录译文1篇,涉及日本生产刻划中国吉祥图案陶罐的执行坂窑址的内容。同时刊发了“茂县营盘山遗址与古蜀之源”会议纪要1篇。
展开
精彩书评
南方民族考古
展开
精彩书摘
重庆市江津区鼎锅浩遗址试掘简报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江津区文物管理所
  摘要:鼎锅浩遗址是渝西长江流域近年来发现的一处新遗址,时代涵盖新石器、商周、汉、宋、明、清,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是该遗址的主要遗存。由试掘可知,该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中泥质灰陶、灰黄陶占大宗,纹饰中弦断绳纹、太阳纹等较有特色,器形有折沿鼓腹罐、鼓腹罐、泥质矮领罐、宽折沿盆、折腹盆、小口高领壶、瓮、敛口钵、带鋬陶器。通过与三峡地区考古发现对比可知,该遗存可大致归入玉溪上层文化晚期。鼎锅浩遗址新石器遗存的发现,为探索四川盆地中部史前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关键词:鼎锅浩遗址玉溪上层文化史前文化四川盆地
  为配合长江小南海水电站枢纽工程建设,2007年1—2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工程库区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鼎锅浩遗址。同年3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组织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现将试掘结果简介如下。
  一、概况
  鼎锅浩遗址位于重庆市江津区龙华镇龙华寺村三社,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6°9′15.3″,北纬29°12′5.6″,海拔196—205米。该遗址处于长江边上一处叫作鼎锅浩的地方,南部小地名又叫作河嘴上。该遗址地处长江右岸的一级阶地,地表土壤下1—5米处即暴露阶地底部砾石。东倚缓坡,南接一叫作“鸭子凼”的长江凹岸河漫滩和鼎锅溪,西濒长江与油溪镇隔江相望,北边为陡山。
  鼎锅浩遗址平面呈一葫芦形,北部顺山较窄,南部较宽,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缓坡,逐级升高。遗址北部地表断坎出露砾石层,调查采集到打制石器、汉代花纹砖。南部土壤堆积深厚,有现代砖窑遗迹和取土后的部分田地,调查采集到大量新石器时代陶器残片、窑渣。另在遗址东南方不远处的打锣岗发现20余座崖墓。遗址地表现均为梯田。
  本次试掘地点位于遗址南部偏西的地方,共布探方3条,均为正南北向。其中T1面积为10米×4米,T2面积为10米×5米,T3面积为8米×3米,面积合计114平方米(图一)。发现灰坑5座,灰沟3条,窑址1座。
  本次试掘以“2007JLD”代号,“2007”表示“2007年”,“J”代表“江津区”,“L”代表“龙华镇”,“D”代表“鼎锅浩遗址”(以下遗迹、探方编号前省略“2007JLD”)。
  图一 遗址地形(局部)及探方分布图
  二、地层堆积
  从发掘结果看,各探方的地层堆积不尽相同,但我们根据土质、土色、包含物等对各方地层进行了统一。
  现以T1西壁剖面为例加以介绍(图二)。
  第1层:厚0.15—0.2米。黄灰色黏土,较疏松。含大量植物根系、腐朽植物残渣、零星瓦砾、石子等。为现代耕土层。
  第2层:深0.25—0.35(以地层下部为参照,下同)、厚0.1—0.2米。黄褐色黏土,较松软。含较多青灰色素面瓦砾、石片、植物根系等。现代窑场活动堆积。该层下发现近现代灰坑H4和未编号近现代坑1座。
  由于统一地层,本方缺失第3层(明清层)。
  第4层:深0.35—0.7、厚0—0.4米。灰褐色砂土,土质疏松,结构松软。分布于探方中部偏南。包含物有大量汉代板瓦、粗绳纹筒瓦残片、陶片、零星石块、红烧土块等。为汉代文化层。该层下发现灰沟2条,编号分别为G2、G3,其中G2打破G3。
  第5层:深0.8—1.35、厚0—0.8米。灰黄色黏土,夹大量水锈斑,质地坚硬,结构紧密。含大量陶片、石片、鹅卵石以及加工石器残留的碎块、毛坯等。陶片分夹砂和泥质陶两大类,泥质陶以黄褐陶、红褐陶、灰陶居多,夹砂陶主要为黑褐陶、红褐陶。可辨器形有罐、钵等。纹饰有粗绳纹、菱格纹、划纹、箍带纹。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第6层:深0.8—2、厚0—0.95米。浅黄灰色黏土,质密坚硬,含大量鹅卵石,有较多陶片。陶片以泥质黄褐陶、泥质灰陶、夹砂黑褐陶为主。可辨器形有壶、罐、盆等。纹饰主要有粗绳纹、菱格纹、划纹、箍带纹、戳印纹、太阳纹、弦纹等。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第7层:深1.45—2.35、厚0—0.95米。黄色砂土,土质较松,纯净,无包含物。
  第8层:深1.75—3.15、厚0—0.8米。浅灰色黏土,土质较硬,结构致密。包含物有大量陶片、小石块、零星红烧土块及窑烧结块。陶器可辨器形有罐、钵等。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第8层下为黄色黏土,土质纯净,为生土。
  图二 T1西壁剖面图
  三、遗迹及其出土遗物
  本次试掘,共发现灰坑5座(1座未编号),灰沟3条,窑址1座。
  (一)灰坑
  5座。2座为近现代,2座为明清时期,1座为新石器时代(图三)。
  图三 试掘总平面图
  1.新石器时代灰坑 1座。
  H3位于T2中部。距地表深0.2—0.28米。叠压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西部被断坎打破,北部被Y1打破并局部叠压,发掘时为保护Y1,北部未做清理。发掘部分平面呈近梯形,口略大于底。坑底东高西低呈陡坡状,斜直壁。东西长3.45、南北出露宽2.83、深0.25—1.59米。坑内堆积仅一层。灰黄色黏土,较紧密,含大量陶片、石片、鹅卵石、灰烬、红烧土块、动物残骨、窑渣等。陶片分泥质陶及夹砂陶两大类,以泥质陶占大宗。泥质陶以灰陶、灰黄陶为主,另有少量黑陶、磨光黑皮陶等。夹砂陶以红陶、灰褐陶为主。
  (1)石器除1件磨制斧(H3∶45)外,余均为打制石器。斧3件。H3∶45,利用扁薄砾石局部磨制成刃。上端已残。一侧及刃部有使用崩疤。顶平,一侧较直,一侧凹腰,圆弧刃,中锋。残长6.6、宽6.5、厚1.6厘米(图四,2)。H3∶42,近梯形。系利用自然扁薄砾石加工而成,两面均保留砾石自然面。上端已残断。两侧、刃部经打制成型,加工方法多单向打击,局部系两面双向交互打击修理。现顶平,两侧略弧外斜,斜刃。残长8.1、宽7.6、厚1.7厘米(图四,3)。H3∶43,近梯形。系利用自然砾石加工而成,两面多保留砾石自然面。顶部单向打击,一侧、刃部向两面双向加工。顶斜弧,两侧略外弧张,斜弧刃,中锋。长8.5、宽6.5、厚2.4厘米(图四,1)。
  图四 H3出土石器
  1—3.斧(H3∶43、H3∶45、H3∶42)4.锛(H3∶40)5、6.砍砸器(H3∶39、H3∶44)7.锄(H3∶41)
  锛 1件。H3∶40,椭圆形。系利用自然砾石打制而成,两面均为砾石自然面。沿一侧及下端的两面有修理疤。顶面及左侧自然面有明显的使用锤击痕,石皮多已残褪。圆顶,两侧略斜直,圆弧刃,侧锋。长10.4、宽7.3、厚2.1厘米(图四,4)。
  砍砸器 2件。H3∶39,半圆形。以打制石片为原料,一面为劈裂面,一面为砾石自然面。上端为石片断块的断裂面,右、左侧及远端经修理,修理疤多位于石片背面,修理方法主要是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顶部略平,较厚重。*长9.7、宽11.2、*厚3.1厘米(图四,5)。H3∶44,近椭圆形。以打制石片为原料,一面为劈裂面,一面为砾石自然面。沿周缘双向修理成刃。上下略平,两端尖刃。*长8.4、宽6.7、*厚1.9厘米(图四,6)。
  锄 1件。H3∶41,利用打制石片加工而成,一面为砾石自然面,一面为劈裂面。沿石片周沿修理成型,加工方法多为从劈裂面向背面加工。顶略平,一侧肩部略斜直,一侧肩略内凹,圆弧刃,侧锋。长13.5、宽11.2、厚1.8厘米(图四,7)。
  (2)陶器
  H3出土新石器时代陶片共计1227片。其中,泥质陶占绝大多数,夹砂陶数量很少。泥质陶中又以泥质灰陶、灰黄陶所占比例较大,次为泥质黑陶,其他还有泥质灰黑陶、泥质红陶、泥质磨光黑陶。纹面陶和素面约各占一半。纹面陶中,又以绳纹所占比例*大,其次为绳纹和中菱格纹的复合纹饰。其他的弦断绳纹、中菱格纹、细菱格纹、中菱格纹+箍带、绳纹+箍带、太阳纹等均有一定的数量(表一;图五、图六)。纹饰一般装饰于鼓腹罐、高领壶等陶器上。其中,弦断绳纹和太阳纹多见于高领壶。纹饰装饰的方式上,箍带纹属于用泥条附加到器物上,再于箍带上面饰绳纹。绳纹一般斜向分布,有拍印、压印两种。弦纹应为划上去的。太阳纹则为模印而成。陶器的制作方法应为泥条盘筑法,许多器物内壁有手及陶垫留下的高低不平的凹痕。器表则多较光滑,有一部分施陶衣,还有少量的磨光陶。虽然陶器的初期制作均为手制,但从器表仍可观察到后期加工时可能属于轮修的痕迹。大型的陶器一般分段制作,如高领壶就是领部与肩部、肩部与器身分三段制作的。陶器的火候普遍较高,硬度较大。
  器类比较简单。主要是鼓腹罐、高领壶、钵,另有少量矮领罐、宽折沿盆。
  鼓腹罐 12件。根据口部形态的不同,分为三型。
  A型6件。敛口。H3∶30,泥质灰黄陶。器表可见横向拉坯痕。口微敛,折沿,
  沿面平而窄,尖唇,腹壁外鼓。下残。口径28、残高4.4厘米(图七,3)。H3∶37,夹砂灰黑陶。大口,平折沿,沿面极窄,尖唇。口径24、残高2.25厘米(图七,5)。H3∶1,泥质黑皮陶,褐胎。口微侈,折沿,沿面近平,圆唇,溜肩,上腹微外鼓。口径40、残高7.4厘米(图七,7)。H3∶19,泥质灰陶,火候较高。口肩间有接痕,
展开
目录
目录
重庆市江津区鼎锅浩遗址试掘简报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江津区文物管理所(1)
湖北荆门市响岭岗墓地2016年度发掘简报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荆门市博物馆(39)
湖北襄阳市南漳县申家咀墓地2016年度发掘简报 重庆师范大学西南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心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漳县博物馆(61)
四川安岳县永清镇佛耳岩摩崖造像调查报告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安岳县文物管理局(75)
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陶器制作工艺的初步观察 张南金 郭振新 赵德云(107)
外来遗存的考古脉络:论周边地区对二里头遗址的影响 李修平(141)
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墓葬形制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向明文(175)
试析云南、川西高原的三叉格剑 毕洋(225)
个旧黑蚂井墓地“岭南移民说”质疑 吴小平(257)
考古材料所见宋人对古器的误判 葛林杰(271)
大顺二年“商巴长官司印”初探 李俊 刘晓东(285)
执行坂窑址——生产刻划中国吉祥图案陶罐的日本陶窑山口博之 著 范佳楠 译(293)
“茂县营盘山遗址与古蜀之源”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向导 蔡雨茂 龚扬民(305)
CONTENTS
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Trial Excavation at the Dingguohao Site in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Chongqing 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 Jiangjin District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1)
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Excavation at the Xianglinggang Cemetery in 2016, Jingmen, Hubei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Jingmen Municipal Museum(39)
Preliminary Report on Excavation of Shenjiazui Cemetery from Nanzhang County, Xiangyang, Hubei Research Center of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of Southwest China,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Hubei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Nanzhang County Museum(61)
Survey Report of Fo’eryan Cliff Statues in Yongqing Town, Anyue County, Sichuan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Bureau of Cultural Relics, Anyue County(75)
Preliminary Study of Pottery Making at the Haimenkou Site in Jianchuan County, Yunnan Zhang Nanjin Guo Zhenxin Zhao Deyun(107)
Exotic Artifacts in Local Contexts: The Influences from Neighboring Regions at Erlitou Hsiu-ping Lee(141)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Bur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 and Shu Cultures from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to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Xiang Mingwen(175)
Study on the Bronze Swords with E-shaped Guards Excavated from Yunnan and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Bi Yang(225)
Questioning on the “Lingnan Immigration Theory” of the Heimajing Cemetery at Gejiu Wu Xiaoping(257)
The Misjudgments about Antique Artifacts by Song People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 Ge Linjie(271)
An Analysis on Shangba Headman’s Seal in the Second Year of Dashun Reign Li Jun Liu Xiaodong(285)
Syugyouzaka Kmaato Kiln: A Japanese Kiln that Produced Pottery Jars with Chinese Auspicious Pattern Yamaguchi Hiroyuki Translated by Fan Jianan(293)
A Summary of the Academic Seminar on “Yingpanshan Site in Maoxian County and the Source of Ancient Shu Civilization” Xiang Dao Cai Yumao Gong Yangming(30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