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鼎锅浩遗址试掘简报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江津区文物管理所
摘要:鼎锅浩遗址是渝西长江流域近年来发现的一处新遗址,时代涵盖新石器、商周、汉、宋、明、清,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是该遗址的主要遗存。由试掘可知,该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中泥质灰陶、灰黄陶占大宗,纹饰中弦断绳纹、太阳纹等较有特色,器形有折沿鼓腹罐、鼓腹罐、泥质矮领罐、宽折沿盆、折腹盆、小口高领壶、瓮、敛口钵、带鋬陶器。通过与三峡地区考古发现对比可知,该遗存可大致归入玉溪上层文化晚期。鼎锅浩遗址新石器遗存的发现,为探索四川盆地中部史前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关键词:鼎锅浩遗址玉溪上层文化史前文化四川盆地
为配合长江小南海水电站枢纽工程建设,2007年1—2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工程库区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鼎锅浩遗址。同年3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组织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现将试掘结果简介如下。
一、概况
鼎锅浩遗址位于重庆市江津区龙华镇龙华寺村三社,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6°9′15.3″,北纬29°12′5.6″,海拔196—205米。该遗址处于长江边上一处叫作鼎锅浩的地方,南部小地名又叫作河嘴上。该遗址地处长江右岸的一级阶地,地表土壤下1—5米处即暴露阶地底部砾石。东倚缓坡,南接一叫作“鸭子凼”的长江凹岸河漫滩和鼎锅溪,西濒长江与油溪镇隔江相望,北边为陡山。
鼎锅浩遗址平面呈一葫芦形,北部顺山较窄,南部较宽,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缓坡,逐级升高。遗址北部地表断坎出露砾石层,调查采集到打制石器、汉代花纹砖。南部土壤堆积深厚,有现代砖窑遗迹和取土后的部分田地,调查采集到大量新石器时代陶器残片、窑渣。另在遗址东南方不远处的打锣岗发现20余座崖墓。遗址地表现均为梯田。
本次试掘地点位于遗址南部偏西的地方,共布探方3条,均为正南北向。其中T1面积为10米×4米,T2面积为10米×5米,T3面积为8米×3米,面积合计114平方米(图一)。发现灰坑5座,灰沟3条,窑址1座。
本次试掘以“2007JLD”代号,“2007”表示“2007年”,“J”代表“江津区”,“L”代表“龙华镇”,“D”代表“鼎锅浩遗址”(以下遗迹、探方编号前省略“2007JLD”)。
图一 遗址地形(局部)及探方分布图
二、地层堆积
从发掘结果看,各探方的地层堆积不尽相同,但我们根据土质、土色、包含物等对各方地层进行了统一。
现以T1西壁剖面为例加以介绍(图二)。
第1层:厚0.15—0.2米。黄灰色黏土,较疏松。含大量植物根系、腐朽植物残渣、零星瓦砾、石子等。为现代耕土层。
第2层:深0.25—0.35(以地层下部为参照,下同)、厚0.1—0.2米。黄褐色黏土,较松软。含较多青灰色素面瓦砾、石片、植物根系等。现代窑场活动堆积。该层下发现近现代灰坑H4和未编号近现代坑1座。
由于统一地层,本方缺失第3层(明清层)。
第4层:深0.35—0.7、厚0—0.4米。灰褐色砂土,土质疏松,结构松软。分布于探方中部偏南。包含物有大量汉代板瓦、粗绳纹筒瓦残片、陶片、零星石块、红烧土块等。为汉代文化层。该层下发现灰沟2条,编号分别为G2、G3,其中G2打破G3。
第5层:深0.8—1.35、厚0—0.8米。灰黄色黏土,夹大量水锈斑,质地坚硬,结构紧密。含大量陶片、石片、鹅卵石以及加工石器残留的碎块、毛坯等。陶片分夹砂和泥质陶两大类,泥质陶以黄褐陶、红褐陶、灰陶居多,夹砂陶主要为黑褐陶、红褐陶。可辨器形有罐、钵等。纹饰有粗绳纹、菱格纹、划纹、箍带纹。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第6层:深0.8—2、厚0—0.95米。浅黄灰色黏土,质密坚硬,含大量鹅卵石,有较多陶片。陶片以泥质黄褐陶、泥质灰陶、夹砂黑褐陶为主。可辨器形有壶、罐、盆等。纹饰主要有粗绳纹、菱格纹、划纹、箍带纹、戳印纹、太阳纹、弦纹等。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第7层:深1.45—2.35、厚0—0.95米。黄色砂土,土质较松,纯净,无包含物。
第8层:深1.75—3.15、厚0—0.8米。浅灰色黏土,土质较硬,结构致密。包含物有大量陶片、小石块、零星红烧土块及窑烧结块。陶器可辨器形有罐、钵等。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第8层下为黄色黏土,土质纯净,为生土。
图二 T1西壁剖面图
三、遗迹及其出土遗物
本次试掘,共发现灰坑5座(1座未编号),灰沟3条,窑址1座。
(一)灰坑
5座。2座为近现代,2座为明清时期,1座为新石器时代(图三)。
图三 试掘总平面图
1.新石器时代灰坑 1座。
H3位于T2中部。距地表深0.2—0.28米。叠压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西部被断坎打破,北部被Y1打破并局部叠压,发掘时为保护Y1,北部未做清理。发掘部分平面呈近梯形,口略大于底。坑底东高西低呈陡坡状,斜直壁。东西长3.45、南北出露宽2.83、深0.25—1.59米。坑内堆积仅一层。灰黄色黏土,较紧密,含大量陶片、石片、鹅卵石、灰烬、红烧土块、动物残骨、窑渣等。陶片分泥质陶及夹砂陶两大类,以泥质陶占大宗。泥质陶以灰陶、灰黄陶为主,另有少量黑陶、磨光黑皮陶等。夹砂陶以红陶、灰褐陶为主。
(1)石器除1件磨制斧(H3∶45)外,余均为打制石器。斧3件。H3∶45,利用扁薄砾石局部磨制成刃。上端已残。一侧及刃部有使用崩疤。顶平,一侧较直,一侧凹腰,圆弧刃,中锋。残长6.6、宽6.5、厚1.6厘米(图四,2)。H3∶42,近梯形。系利用自然扁薄砾石加工而成,两面均保留砾石自然面。上端已残断。两侧、刃部经打制成型,加工方法多单向打击,局部系两面双向交互打击修理。现顶平,两侧略弧外斜,斜刃。残长8.1、宽7.6、厚1.7厘米(图四,3)。H3∶43,近梯形。系利用自然砾石加工而成,两面多保留砾石自然面。顶部单向打击,一侧、刃部向两面双向加工。顶斜弧,两侧略外弧张,斜弧刃,中锋。长8.5、宽6.5、厚2.4厘米(图四,1)。
图四 H3出土石器
1—3.斧(H3∶43、H3∶45、H3∶42)4.锛(H3∶40)5、6.砍砸器(H3∶39、H3∶44)7.锄(H3∶41)
锛 1件。H3∶40,椭圆形。系利用自然砾石打制而成,两面均为砾石自然面。沿一侧及下端的两面有修理疤。顶面及左侧自然面有明显的使用锤击痕,石皮多已残褪。圆顶,两侧略斜直,圆弧刃,侧锋。长10.4、宽7.3、厚2.1厘米(图四,4)。
砍砸器 2件。H3∶39,半圆形。以打制石片为原料,一面为劈裂面,一面为砾石自然面。上端为石片断块的断裂面,右、左侧及远端经修理,修理疤多位于石片背面,修理方法主要是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顶部略平,较厚重。*长9.7、宽11.2、*厚3.1厘米(图四,5)。H3∶44,近椭圆形。以打制石片为原料,一面为劈裂面,一面为砾石自然面。沿周缘双向修理成刃。上下略平,两端尖刃。*长8.4、宽6.7、*厚1.9厘米(图四,6)。
锄 1件。H3∶41,利用打制石片加工而成,一面为砾石自然面,一面为劈裂面。沿石片周沿修理成型,加工方法多为从劈裂面向背面加工。顶略平,一侧肩部略斜直,一侧肩略内凹,圆弧刃,侧锋。长13.5、宽11.2、厚1.8厘米(图四,7)。
(2)陶器
H3出土新石器时代陶片共计1227片。其中,泥质陶占绝大多数,夹砂陶数量很少。泥质陶中又以泥质灰陶、灰黄陶所占比例较大,次为泥质黑陶,其他还有泥质灰黑陶、泥质红陶、泥质磨光黑陶。纹面陶和素面约各占一半。纹面陶中,又以绳纹所占比例*大,其次为绳纹和中菱格纹的复合纹饰。其他的弦断绳纹、中菱格纹、细菱格纹、中菱格纹+箍带、绳纹+箍带、太阳纹等均有一定的数量(表一;图五、图六)。纹饰一般装饰于鼓腹罐、高领壶等陶器上。其中,弦断绳纹和太阳纹多见于高领壶。纹饰装饰的方式上,箍带纹属于用泥条附加到器物上,再于箍带上面饰绳纹。绳纹一般斜向分布,有拍印、压印两种。弦纹应为划上去的。太阳纹则为模印而成。陶器的制作方法应为泥条盘筑法,许多器物内壁有手及陶垫留下的高低不平的凹痕。器表则多较光滑,有一部分施陶衣,还有少量的磨光陶。虽然陶器的初期制作均为手制,但从器表仍可观察到后期加工时可能属于轮修的痕迹。大型的陶器一般分段制作,如高领壶就是领部与肩部、肩部与器身分三段制作的。陶器的火候普遍较高,硬度较大。
器类比较简单。主要是鼓腹罐、高领壶、钵,另有少量矮领罐、宽折沿盆。
鼓腹罐 12件。根据口部形态的不同,分为三型。
A型6件。敛口。H3∶30,泥质灰黄陶。器表可见横向拉坯痕。口微敛,折沿,
沿面平而窄,尖唇,腹壁外鼓。下残。口径28、残高4.4厘米(图七,3)。H3∶37,夹砂灰黑陶。大口,平折沿,沿面极窄,尖唇。口径24、残高2.25厘米(图七,5)。H3∶1,泥质黑皮陶,褐胎。口微侈,折沿,沿面近平,圆唇,溜肩,上腹微外鼓。口径40、残高7.4厘米(图七,7)。H3∶19,泥质灰陶,火候较高。口肩间有接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