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自己
了解自己
行动会给你答案。我天生就很重视自己内在的感觉,喜欢观察自己的情绪、对不同事物的反应,并养成了内观并记录的习惯。要正视问题,不是狂妄,不是逃避,不是关注自己的局限性。一定要观察自己的第一反应、态度是什么,可以用笔记的方式写下来,可以观察到很多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偏好,在生活中的其他地方也有用。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一段清醒感知自我的过程,才能更好地选择和拒绝,朝着自己的可能性狂奔。
态度认真地逛展其实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仅身体疲惫,还要不断练习自观和反思,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于是,也会有认真的收获,因为认知水平决定享受的层次。
我非常喜欢创意,会不自觉地寻找“真正属于我的”观点,追求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仿佛作出了无法取代的贡献。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发现“原创”是一个悖论,所有自以为是自己的观点,原来早就被前人和先哲剖析透彻了。所以,不要执着于是不是“自己”或者“原创”,而是要关注观点形成的过程,从而弄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得出这个想法。了不起的创意,一定是在系统思想的引领下闪现灵感,然后通过创造生成内容。
很多时候,对“观察自己、了解自己、陪伴自己”的渴望也是艺术家创作的出发点。创作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变成其他东西,和写一篇文章、做一道菜一样。如果你看到一件作品的时候,想的是“这是一个人生命的一段”,多少会珍惜、重视一些。父亲的启蒙老师蔡国英的经历(详见《山风》《蔡国英先生》)我参与徐冰“思想与方法”布展的过程(详见《徐冰艺术中的“人”、“地”、“人与地”》),都使我深切体会到他们背后的心血和付出。所以了解艺术家,知道他们是“人”真的至关重要。
在所有诠释生命能量的艺术家中,我最喜欢伊夫·克莱因,其著名的“克莱因蓝”,饱和得发光,像是画面内部空间的脉搏在跳动,仿佛扑进了我们的世界。克莱因的空间启发也来自东方哲学。在统一的蓝中,每个人都有一样的颜色,天使也是,人我无隔——虚空,无我,廓然无形。
万物皆有来去。如果说学习艺术欣赏有什么捷径,那就是要用心了解艺术品背后所有相关的人。不是看固化的作品,而是鲜活的生命,是血脉畅通的呼吸与心跳……
我永远都会记得一年级时,最怕在人前表现自己的那个我。有一次鼓起勇气在作业本上画了一只蝴蝶,然后得到班主任邱老师在全班的当众表扬,并展示作业。小小的心灵借由这份欣喜因此更加爱上画画,小学、初中、高中一直是宣传委员,负责黑板报创意和刊物图文设计,去参加各种美术比赛,并屡屡获奖。我的每一个本子里,都见缝插针地有我随机的涂鸦和心情插图,每一次寒暑假作业我都不厌其烦做成精美的艺术品,也一直得到老师们的回应与赞赏。与其说是正视每一次作业,不如说抓住每一次创作的机会。
“美联社就像一朵莲花静静开在城市的心上”, 二年级时我在作文本上写下这一句被老师称赞不已,这是属于我7岁时的表达方式。
“我们去美术馆约会吧”,带动身边的朋友一起去看展,这是属于我15岁时的表达方式。
“若无文艺复兴,万古如长夜。为什么要拥有艺术?支撑起文艺复兴的美第奇家族告诉我们,收藏艺术,就相当于说了一句光芒万丈、穿越万古长夜的情话。”在欧洲游历45天,这是属于我18岁的表达方式。P3-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