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武术精准传播研究:基于“文化走出去”视角的考察
0.00     定价 ¥ 86.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51911
  • 作      者:
    庹继光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荐购
作者简介
  庹继光(笔名马知远),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法学博士后(西南政法大学),现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兼职担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新闻学特色学科研究团队特邀首席专家、执业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含法律传播、体育传播、民族传播等)、新闻业务研究、文化产业等。
  从事科研工作超过15年,其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高级别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部分专著曾获得社会科学成果奖;相继在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其他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独立作者、首作者发文数超过100篇。
  进入高校工作之前,曾在多家传统媒体工作近10年,先后发表各类新闻作品3000余篇,有部分作品获得各种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武术精准传播研究:基于“文化走出去”视角的考察》以中华武术传播历史作为基本脉络,对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播进程,特别是武术海外传播的历程做了颇为详尽的梳理,对于其成败得失进行了必要的评述,并指出武术长期以来争取进入奥运会但始终未能成功的主要症结在于西方世界对于武术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武术的文化魅力未能充分展现,而这一情形的出现则与我国的武术传播战略和策略失当有着密切关联。
  在此基础上,《武术精准传播研究:基于“文化走出去”视角的考察》认为,在我国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现阶段武术全球传播面临着文化浸润与武术“入奥”两大使命,而通过文化全球普及推动武术“入奥”是合理的发展路径,为此在武术全球传播进程中要自觉将“文化走出去”作为关键,运用精准传播思维促使武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深度普及,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被世界人民广泛接受,最终推进武术运动“入奥”。
展开
精彩书摘
  《武术精准传播研究:基于“文化走出去”视角的考察》:
  二 武术传承中的人际传播分析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产生以后在技击和保健方面均展现出独特的功能,对于人们强壮筋骨、自卫抗暴、防病健身和丰富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受到广泛的喜爱,群众自发习练者不在少数,使得这一民俗体育项目长期传承下来。实际上,除了自发状态的武术传播之外,一些武术专家、武师等还有意识地开展动作、套路传授等活动,培养弟子和传承人,促进武术技术的发展和延续。换言之,具体的武术门派、套路等形成后,通常是同时借助民俗传播、人际传播等途径来保证其传承和延续的。
  按照后人的总结,中国传统武术历史上主要在血缘、师徒、地缘、业缘间进行传承演变,这些传播方式往往是同时并存的,其中血缘(家族)和师徒传承通常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就传播样态而言,地缘传承主要体现了民俗传播的特点,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更多地彰显了人际传播、技术传授的特点,尤以师徒传承为甚,而业缘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组织传播的性质,尤其是戚继光在借助武术开展练兵活动时,显然运用了组织的力量进行推广和促进,包括制定连坐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以及各种奖惩措施等,都体现出组织在武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一)血缘传承
  血缘传承,或者叫家族传承、氏族传承,通常是传统武术各种传承手段中最基本、最基础的一个环节,许多武术项目明确冠以“某某氏”的名号,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长期在家族内部传承、发展并完善,最终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笔者以为,血缘传承的基础性地位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武术技艺的拥有者、掌握者基本上将其视为一种技能,甚至是绝活,可以用于防卫护家、强身保健,乃至于谋生求财等,因此不愿意轻易对外传授;其二,家族、氏族是人们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结成的社会单位,在中国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家族都是个人面对社会的屏障或后盾,是人们最可信赖的依靠,同时家族、氏族借助家法、血亲传统等外显或潜在方式对内部成员施加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长期延续、无所不在的,要求族群成员恪守家族本位,为家族、氏族利益奉献一切,这也导致传统武术技能的掌握者、拥有者等在宗法压力下不得不向家族内部“开放”自己的技艺、绝招,使之成为家族、氏族的遗产。在这两个因素的沟通影响下,许多武术项目的家族传承表现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根本特性,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土家余门拳最初只在家族内传承,“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武术的传承中根深蒂固。实际上,拒绝向女性家族成员传授武术技艺的初衷仍然是担心这些女性出嫁后在其他家族、氏族内部推广、扩散自家的武术项目,妨害本家族、氏族对此项技能的垄断——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旧时中国传统武术具有一定的技击实用性,如此人们才刻意保护它们,避免被外人获悉、掌握。
  血缘传承最大的好处是传授者往往没有保留,穷尽各种手法希望把自己平生所学技艺全部教授给本家族的子弟,而且他们之间的传播关系呈现出典型的人际传播模式,具有针对性强、交流互动丰富等优点,便于接受者学习、理解和习练,这对于深入学习武术技艺、熟练掌握其中诀窍是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一个武术爱好者,单凭书籍、影像资料习练通背拳,只能学到拳法的皮毛和花架子。“至于内功、行气,用意念、内闪巧取、声东击西、顺水推舟、四两拨千斤等通背拳精义,是武术爱好者从网上看视频学不到的,所谓‘非师难通’,习练通背拳想达到高层次,还得跟着师傅学。”此外,由于家族传承关系明确、相互切磋和交流频繁且顺畅,有利于加速武术流派的形成。
  ……
展开
目录
绪论 武术全球传播的使命
第一章 中国武术资源及其早期传播
第一节 中国传统武术的边界厘定
一 “武术”与“武”的异同
二 “武术”含义的演变与边界
第二节 中国武术物质层面的传播资源
一 武术技击方法的传播
二 古代争斗中的武术技能传播
第三节 中国武术精神层面的传播资源
一 “道法自然”观念
二 “天人合一”观念
三 阴阳变化观念
四 整体修炼观念
五 崇尚武德观念
第四节 运动技术层面的武术传播
一 武术形成过程中的民俗传播
二 武术传承中的人际传播分析
第五节 文化精神层面的武术传播
一 武德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 武术传播中的保守、垄断思想

第二章 武术传播中的“祛魅”与“赋魅”
第一节 教育有效推动武术“祛魅”
一 武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滥觞
二 国民武术教育的筹划及施行
第二节 学术论争对武术“祛魅”的深刻影响
一 《新青年》对“尚武”精神的赞许
二 《新青年》对于精武会的肯定
三 鲁迅、陈独秀批判“新武术”的用意
四 《新青年》论战对武术科学化的影响
第三节 武侠小说将武术推上“神坛”
一 中国武侠文艺的历史发展
二 民国时期武侠小说的复兴
三 民国武侠小说为武术“赋魅”
四 武侠小说在查禁中“野蛮生长”
第四节 武侠电影塑造“神奇武术”
一 武侠电影勃兴的社会动因
二 武侠电影中的武术变形与神化
三 官方回击武侠电影“虚构武术”
四 武术界对武侠文艺“赋魅”的自我剔除
……

第三章 民族主义导引的武术“走出去”
第四章 路径依赖下的武术传播及效果失控
第五章 当下武术精准传播策略探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