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严州书院/钱塘江学·严州文化全书
0.00     定价 ¥ 55.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6513192
  • 作      者:
    汪国云
  • 出 版 社 :
    杭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严州山清水秀,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历代文人骚客壮游吴越的必经之地,多少文人墨客在严州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些华丽的词章,不仅数量宏富,而且精彩佳作千年传唱,余音袅袅,不绝于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历经1300年的风雨,严州这一方热土,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基因,从而诞生了严州诗学、严陵理学、严州刻本学、严州牌坊学、严州方言学、严州史学等地域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国地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需要我们去发掘和传承。这些极具严州个性的文化遗存,也是我们杭州地域文化的标志之一,需要我们去抢救和呵护。因为一座古城的湮没,首先是文化基因的衰落。严州古城是一座远去的州城,在当代中国的地域版图上已经找不到“严州”这个名字。在城市化进程的滚滚洪流中,它已经奄奄一息,如不及时拯救,这座千年古府,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很快就会被世人所遗忘。
  这次由杭州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市拥江办)牵头,以原严州府治首县建德为主,杭州运河集团配合的“钱塘江学·严州文化全书”整理出版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严州文化复兴工程。
  希望这一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寻找严州古府修复的正确路径,真正实现“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的宏伟蓝图。
展开
精彩书摘
  《严州书院/钱塘江学·严州文化全书》:
  那些入元不仕的儒家学者建立书院讲学时,都是推崇、传播理学的;而元代新涌现的一批理学家赵复、许衡、吴澄、刘因等人,不仅继承并发展了理学思想,并且利用书院从事理学的学术研究和传播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理学和书院的结合。另外,程朱理学在元代受到官方的推崇,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一切学校教学的法定教材,科举考试也以朱注为准。因此,不仅私办书院讲习理学,官办书院同样重视理学。这样,理学和书院在相互促进中得到发展,理学又因元代书院的发展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元政权前后不足百年时间,虽然书院在这期间得到了充分发展,但是元朝政府对书院的利用和改造,使得书院官学化了。书院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实行自由讲学的私学组织,而元代书院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一性质和特色,其结果就是官学的种种弊端在书院中逐步出现,如为教者敷衍塞责,为学者追求功名利禄,学术空气淡薄,教学内容僵化等。所以,尽管元朝书院在数量上得到了增长,但在质量上却远远不及南宋。
  明代书院在文化教育取得成就和形成特色,即表现为重新恢复了以往书院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明初,统治者也很推崇程朱理学,重视文化教育,但他们不喜欢书院,而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发展、完善各级官学上。所以在明初洪武至成化的近一百年间,官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反,书院却处于沉寂状态。但是,作为一种高级形态的私学机构,书院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不是官学所能取代的。当官学成为科举的附庸而“士风日陋”之时,一批为解救时弊的士大夫便纷纷创办、复兴书院,利用书院培养人才。所以在成化以后,不仅那些具有久远讲学传统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武夷书院、石鼓书院等相继复兴,而且各地还创办了许多新的书院。
  明代初期,程朱理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仍占据统治地位,但已成为一种思想内容逐渐僵化的官方哲学,各级学校所传习的理学,不过是一种应付科举取士的章句之学。为弥补这种思想僵化、学术空疏、道德虚伪的弊端,王守仁、湛若水提出一套以“心”为本的学术宗旨,以图达到“明学术、变士风,以成天下治”的目的。王学的兴起,形成了一股影响巨大的学术思潮。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在研究、传播自己的学说时,主要借助于书院。所以,在王学兴起后,书院也繁荣起来。
  王守仁是推动明代书院兴盛的首要人物。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以“致良知”为学术宗旨。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被贬到贵州龙场,开始创办龙冈书院,主持贵阳书院。以后又在江西修复濂溪书院,在会稽建立会稽书院,江南士子纷纷从学。王守仁逝世以后,其门人更是大量创办书院讲学。沈德符《万历野获篇》称:“自武宗朝王新建(王守仁被封为新建伯,故称王新建)以良知之学行江浙两广间,而罗念庵、唐荆川诸公继之,于是东南景附,书院顿盛。”
  湛若水则是对明代书院兴盛起了推动作用的另一重要人物。湛若水,字符明,号甘泉,著名学者陈献章的学生。和王学一样,湛学也主张以心为本,但又自标宗旨,主张“随处体认天理”。他从四十岁以后的五十多年内,无日不授徒讲学。以致于《明儒学案》称他“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殆遍天下”。
  王守仁、湛若水及其弟子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建立了一大批书院,更重要的是他们恢复了书院自由讲学的精神,使书院成为最重要的学术基地。这段时期内,书院的讲会组织、讲会活动特别盛行,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人通过讲会的形式展开争辩、论战,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明末著名的东林书院倡导程朱之学为宗旨,并形成了以东林书院为基地的东林学派。东林书院原是宋理学家杨时讲学的旧地,明万历年间顾宪成、高攀龙就其地建书院。东林诸子除以朱熹的《白鹿洞学规》为院规外,并另订《东林会约》,要求书院师生继承程朱理学的学术宗旨,反对王学末流的陋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东林书院积极参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东林诸子以书院为阵地评议朝政、裁量人物,使之成为当时的政治舆论的中心。在东林书院讲学之盛时“远近名贤,同声相应,天下学者,咸以东林为归”,可见东林书院在学术上和政治上的巨大影响。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书院的发展与严州书院概况
第一节 唐五代书院源流与雏形
第二节 宋代书院崛起与发展
第三节 元、明书院延续与拓展
第四节 清代书院普及与改制
第五节 古代书院制度
第六节 古代书院精神
第七节 严州书院概况

第二章 建德县书院
第一节 龙山书院
第二节 丽泽书院
第三节 会文书院
第四节 文渊书院(双峰书院)
第五节 宝贤书院

第三章 寿昌县书院
第一节 青山书院
第二节 岑山书院
第三节 莲谷书院
第四节 默山书院
第五节 屏山书院
第六节 石泉书院
第七节 其他书院

第四章 淳安县书院
第一节 石峡书院
第二节 蜀阜书院
第三节 仙居书院
第四节 宾兴书院
第五节 南峰书舍
第六节 南山书院
第七节 古城书屋
第八节 紫阳书院
第九节 其他书院

第五章 遂安县书院
第一节 瀛山书院
第二节 台鼎书院
第三节 五狮书院
第四节 松皋书院

第六章 桐庐县书院
第一节 钓台书院
第二节 桐江书院
第三节 朝阳书院
第四节 沧江书舍
第五节 蓝田书院
第六节 勤学书院
第七节 培杏书院
第八节 学山书院
第九节 英华书院
第十节 西林书院
第十一节 其他书院

第七章 分水县书院
第一节 庆云书院
第二节 兴贤书院
第三节 志学书院
第四节 玉华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