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美好的童年记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孩子是插上翅膀的小雏鹰,应该在广袤无垠的天空翱翔。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只需要做好引导,相信每一位孩子就能在自己的兴趣世界里快乐遨游。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完整性,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不成熟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尊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孩子是个不完整的个体,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等,慢慢来。我常常给一年级家长的建议就是三个字“慢慢来”。是呀,我们为什么非要急于求成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当一次蜗牛,停下来,看看这苍翠欲滴的世界?教育像温柔的风,像如玉的水,要让孩子逐渐适应这个缓慢而又美好的过程,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能做到比你想象的还要好。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指让孩子“跳一跳,摘个桃”,老师给孩子一个能够达到的目标,然后让孩子自己试着跳一跳,看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罗森塔尔也告诉我们,对孩子要充满期望,我也对期望效应深有感悟。
记得有一次,临近期末考试时,班里一位成绩平平的孩子在水房遇到了我,他的眼神有些闪躲,手里紧紧拿着水杯,好像忘了自己是来打水的。这是一位平时不爱交流的孩子,成绩平平,样貌平平,也没有什么出众的特长。我见状,冲他微笑,随口夸了一句:“你最近进步很大,听写也有进步了,继续保持!”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多想,只是想缓解他面临老师甚至同学时的紧张感,并没有想到能带来后续一系列神奇的功效。从那天开始,他那小小的内心就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几次模拟练习以及后来每次的听写,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几乎不出错的孩子,看到了一个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的孩子用尽全力想做到最好的样子。期末考试他以99.5分的成绩得到了进步奖。是呀,我低估了教师的期望效应,低估了我随口的一句称赞所带来的效应,原来孩子始终是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赞美。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样成绩平平的孩子,因为他们像优秀的班干部一样,像调皮得想引起你注意的小捣蛋一样,渴望得到你的关注和爱。
古往今来,我们一直把德育摆在突出地位。古人学习知识时往往先习德,如今亦是如此。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做“三好学生”,做一个有着刚正不阿品质的人。
在注重情感教育的时代,教师的力量是很大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满堂灌,也要适时放手,这样或许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结果。孩子的潜能是无法想象的,令我印象很深的是春季运动会上发生的一件事。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孩子们度过了紧张的上午,正在准备下午的比赛。我是一个不太会选运动员的老师,更不擅长给他们分项目,所以下午的田径比赛选手我选的大都是学习优秀的孩子。这些孩子的体育技能并不见长,但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却让已成定局的比赛变得别样精彩,他们的一次次“逆袭”也让我感动万分。在800米比赛中,那个胖嘟嘟的身影在冲向终点的时候,抬头看了一眼观众席上的我。在我跟她挥手加油后,处于第4名的她竟然开始“逆袭”了,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有如此大的力量,只见她奋力地冲到了第1名。我并不是很在意团体名次,但是我好像被这股莫名的力量“冲”得泪流满面了,我被这位为了老师用尽全力、超常发挥的孩子感动了。老师和孩子的爱是相互的,你爱她,她能感受到,你的爱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她。
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在教育中起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除了学校教育这个主导因素之外,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还与家庭环境及遗传有关。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好的环境能成就一个人,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里闪耀属于自己的光芒。教师和家长要深入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敞开心扉,绽放笑脸;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与个性。能调动孩子心弦的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既能牵动孩子的情感变化,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在备课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叫“备学生”,备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还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思想情感变化,这样便于老师及时挽回迷途的“羔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