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技术创新管理(第二版)
0.00     定价 ¥ 8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07574
  • 作      者:
    陈劲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荐购
精彩书摘
第一篇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管理
  正确认识和理解技术创新,是有效推进技术创新管理的前提和关键。本篇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切入,界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性。
  第一章 技术创新的作用
  学习目标
  理解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了解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理解技术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正是几次大的技术革命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新台阶迈进。青铜器和铁器工具的发明,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从而使手工业与农业分离。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加速了资本的进一步扩张与深化,促进了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20世纪,随着第三次浪潮(即信息化浪潮) 的来临,以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技术创新,又大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一、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早由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他认为,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技术创新导致经济增长,其实现过程就是经济增长过程。创新越活跃,则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创新不足,则经济难以增长。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一个先进国家经济的衰落源于其技术创新活动的衰落;一个落后国家经济的兴起源于其技术创新活动的兴起。例如,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以其惊人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财富积累而迅速崛起,迈向了世界经济强国行列。导致日本经济腾飞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被企业界公认的是技术创新。面对日本企业的咄咄逼人之势,美国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技术政策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失误与不足,重新调整和加强了对技术创新的管理。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重新夺回了在汽车业、半导体产业等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促使美国企业东山再起的推动力同样是技术创新。日本企业的后来居上和美国经济的雄风重现,都生动而真实地显示了技术创新对一国繁荣富强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创新实践1-1
  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美国页岩气革命对世界能源格局的影响
  创新是油气行业发展的驱动力。纵观过去100多年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历程,尽管油价跌宕起伏,但技术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越是油价低迷时期,越是科技创新的迸发期。21世纪以来,页岩气产业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快速发展,作为科技创新驱动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成为*成功的行业范例。
  世界上对页岩气资源的研究和勘探开发*早始于美国。得益于非常规天然气尤其是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突破及完善的管网设施,美国的页岩气成本仅略高于常规气,这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开采的国家。2009年美国以6240×108立方米的产量首次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天然气生产国。产量地位的更替使得美国天然气消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发生逆转。2008~2015年,美国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276×108立方米。2017年,美国在60年之后重新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美国页岩气的巨大繁荣和页岩气产生的技术创新,已使美国调整了能源政策。2018年8月,美国政府宣布节约石油已不再是美国的经济需要。
  分析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的原因,可发现这场页岩气革命有着诸多强大的支撑因素。除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政府扶持、发达的管道基础设施、中小企业进入和成功运作以外,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则是美国页岩气革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页岩气开采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的水平钻井技术与常规的直井技术相比,能够更好地利用储层的天然裂隙产气,且减少对地面、环境的影响,减少对集输管线的需求量;二是新的多段水力压裂技术大大缩短了完井时间,降低了完井成本;三是新的压裂液配方技术根据不同的储层特性使用不同的压裂液配方,能明显提高压裂实施效果。
  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已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从油气生产国看,全球绝大多数石油生产国都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工业体系,主要靠出卖油气资源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大幅降低,这些国家的油气出口无疑将受到严重的冲击。从油气消费国看,页岩气革命使美国成为油气出口国,油气进口国将有更多的油气进口来源,有利于降低进口风险和进口成本。同时,由于石油进口依存度降低,美国势必会对中东、北非等原来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区实施战略收缩,以节省庞大的军费开支。由此,世界能源格局将会相应地发生巨大变化。对于仍依赖这些产油国油气的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来说,今后石油进口来源地区会如何发展、怎样继续保持稳定、如何维持油气价格的稳定,都需要重新从不同角度进行考量。
  资料来源:金雯,陈舒.美国页岩气革命及启示[J]. 群众,2013,(3):38-40.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时代,技术创新日益突显出其促进社会进步、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作用,是区域经济实现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关键,现代经济增长越来越离不开技术创新。经济学中普遍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要素资本投入的增加,经济增长幅度会越来越小,*终趋缓。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新发明和技术革新,在收益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会减弱,企业就不愿继续增加投资,相反会减少投资,从而使经济呈现逐步衰退趋势。技术创新可以突破这种阻滞,能够削弱经济长期增长中资源短缺和要素不足带来的递减趋势,从而为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发展提供可能。
  创新实践1-2
  撬动中国科技创新的新支点—量子科技
  从2016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更多国人开始关注量子通信这一“黑科技”,截止到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量子科技已成为科技大国集中发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阵地。
  量子科技并不是新近出现的新学科领域,它距离民众并不遥远。量子科技发展逾百年,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还有高密度信息存储、全球定位系统,都是量子技术的一些隐形应用。信息时代的关键核心技术—晶体管、激光、硬盘、GPS等—是第一代量子技术的产品。目前世界已进入第二次量子技术革命时代,通过主动人工设计和操控量子态发展量子技术与应用。量子科技的应用为科技发展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它将带来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
  目前全球一年产生的数据量需要数百亿个存储量为1TB的硬盘,而未来量子存储设备则只需要指甲盖大小就能存储人类几百年的信息。这给高密度、低能耗的信息存储带来巨大想象空间,而基于此的大数据发展也将突飞猛进。例如,量子计算会颠覆性地提高信息运算处理速度,量子通信会大幅度提升通信安全性,量子精密测量和传感技术会在未来数字时代与万物互联时代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外,得益于量子保密通信的高度安全性,量子通信未来将在国防、财务和金融专网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因此,量子科技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领域,必须将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量子技术所蕴含的巨大发展前景,使各国激烈地争夺技术制高点。近期全球主要科技强国均出台了国家层面的量子信息技术战略计划,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美国已通过“量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项目,正在建设量子网络,以每年约2亿美元的投入力度,持续支持量子信息各领域研究;英国建成了连接布里斯托、剑桥等地的量子网络,并联合新加坡启动了量子卫星项目;2016年欧盟推出“量子宣言”旗舰计划,将在之后10年投资10亿欧元,支持量子计算、通信、模拟和传感四大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并在2018年11月正式启动了首批20个研究项目,德国、法国等19个欧盟成员国签署了开发和部署欧盟范围内量子通信基础设施的声明;日本文部科学省2013年成立量子信息和通信研究促进会及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计划此后十年内投资400亿日元,支持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领域的研发。而美国尤其表现得雄心勃勃。2018年,美国颁布了《国家量子倡议》法案,宣称绝不能容忍在量子科技领域落后。2020年7月23日,美国能源部公布建设量子互联网发展战略蓝图。2020年10月7日,美国发布的《国家量子信息科学战略投入的量子前沿报告》宣布,美国将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保持领导地位,作为确保美国长期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关键优先事项。
  量子通信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在全球领跑的科学领域。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2.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突破口和唯一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世界誉为“中国奇迹”。然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大、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低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以往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环境均促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现,无论是生产效益和效率的*大化、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还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附加值的提升,都离不开技术创新。
  当前,技术创新已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与基本途径。为了营造技术创新的环境、增强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创建创新型国家,国务院于2006年2月下发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国务院下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更是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能否实现技术创新,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更有效因素,决定着我国能否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内涵式增长、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
  创新实践1-3
  中电科以技术创新支撑“嫦娥五号”奔月采样
  2020年12月17日凌晨,随着采集月壤归来的“嫦娥五号”稳稳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探月工程也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的*后一步。
  作为国家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中电科)全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再次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为任务执行全过程打造了100%全覆盖的通信测控“天罗地网”,同时自主研制了数以千计的核心基础元器件,为此次任务执行全方位量身定做了解决方案。
  为全力保障“嫦娥五号”顺利完成任务,中电科研发了多型测控系统,为任务各阶段提供了坚实的测控和通信技术保障。其自主研制的我国首*深空天线组阵系统,大幅提升了数据接收能力、探测距离和接收灵敏度,为此次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测控支持。
  除了张开“天罗地网”,中电科还为“嫦娥五号”探测器和“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自主研制了数以千计的核心器件,为任务全方位量身定制了解决方案。其研制的着陆器和上升器有关太阳电池阵产品,将在火箭发射后进行地月轨道转移时和上升器完成月面起飞后展开供电。为解决月面工作期间超高温及太阳电池阵力热交加问题,研发团队建立了仿真分析模型,以高效的技术攻关解决了高耐受温差产品工艺和评价等难题。
  此外,中电科研制的雷达机和应答机射频组合、多种频率源、多型自动增益控制放大器、助推伺服控制器、时间指令变换器、多款功率放大器芯片等,
展开
目录
目录
CONTENTS
第一篇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管理
第一章 技术创新的作用 2
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2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7
第二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特性 18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内涵 18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特性 49
第二篇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第三章 技术创新管理的界定与特点 64
第一节 技术创新管理的界定 64
第二节 技术创新管理的特点 66
第四章 技术创新管理的模型 72
第一节 技术创新成败的影响因素 72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 74
第三节 技术创新管理的要素模型 86
第四节 技术创新管理的系统模型 90
第三篇 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第五章 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98
第一节 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98
第二节 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类型 102
第三节 技术创新战略的组合 140
第六章 自主创新 150
第一节 自主创新的概念界定 150
第二节 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158
第三节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模型 162
第四节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规律与模式 168
第七章 开放式创新 179
第一节 开放式创新的内涵、模式与理论框架 179
第二节 协同创新 187
第三节 用户、领先用户与创新 201
第四节 供应商参与创新 215
第八章 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工具 228
第一节 技术预测 228
第二节 情景分析 234
第三节 技术路线图 242
第四节 专利分析 254
第五节 技术竞争情报 261
第四篇 技术创新的体系设计
第九章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277
第一节 模糊前端管理 277
第二节 研发管理 301
第三节 界面管理 310
第四节 项目管理 317
第十章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328
第一节 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缘起 328
第二节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330
第三节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支撑要素 331
第四节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338
第五篇 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
第十一章 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 346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信息源 346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348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管理系统 367
第十二章 技术创新的资金管理 382
第一节 技术创新投入的测算 382
第二节 研发资金分配与研发投入优化 386
第三节 风险投资与新业务孵化 390
第十三章 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 401
第一节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 402
第二节 创新领军人才 408
第三节 创新员工 412
第四节 创新团队 418
第五节 首席创新官 422
第六节 团队创新力 430
第七节 创新领导者的素质和思维 434
第六篇 技术创新的文化
第十四章 技术创新文化概论 442
第一节 技术创新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443
第二节 技术创新文化的形态 446
第三节 技术创新文化的特征 454
第七篇 技术创新的扩散与收益
第十五章 技术创新扩散 464
第一节 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 464
第二节 技术创新扩散的分类和特点 469
第三节 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与模式 474
第十六章 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 484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484
第二节 知识产权管理系统 487
第三节 知识产权战略 493
第八篇 技术创新的评价与审计
第十七章 技术创新的评价 506
第一节 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511
第二节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513
第十八章 技术创新的审计 523
第一节 技术创新审计的发展基础 523
第二节 技术创新审计模型 526
第三节 技术创新审计的过程审计 530
第四节 技术创新审计的业绩审计 542
第五节 技术创新审计的应用 544
第九篇 技术创新管理的未来
第十九章 责任式创新 554
第一节 责任式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554
第二节 责任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560
第三节 责任式创新的理论框架 564
第四节 责任式创新的评估准则 577
第五节 责任式创新下的新兴技术创新治理—以人工智能为例 579
第二十章 整合式创新 592
第一节 创新范式 593
第二节 整合式创新的内涵和框架 597
第三节 整合式创新的关键特征 605
第四节 整合式创新的实现路径 61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