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引言
一、临床寄生虫检验学的研究范畴和目的
临床寄生虫检验学是研究寄生虫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寄生虫感染的发生、发展、转归、实验室诊断、流行特征和防治原则的学科。临床寄生虫检验学是高等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教育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也是传染病病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寄生虫检验学与分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流行病学、生态学及种群生物学等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应用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诊断技术,为临床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从而及时治疗感染者,控制寄生虫感染的播散,保护人类健康。
二、临床寄生虫检验学的建立和发展
临床寄生虫检验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与人体寄生虫学(又称为医学寄生虫学)的建立和发展相辅相成的,是随着人类对寄生虫和寄生虫病认识的不断积累和深化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临床寄生虫检验学分为3个阶段,即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
1.古代时期指18世纪中叶以前的时期。人类在与寄生虫病斗争过程中,逐渐认识并文字记载了大型蠕虫及肉眼看不到微小寄生虫病的症状;荷兰博物学家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自制显微镜的问世开启了人类对原虫的认识。那时对寄生虫病的认识是宏观的、感性的、经验性的。
2.近代时期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时期。随着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lvonLinn)双名命名法的创立,大多数蠕虫、原虫和节肢动物被发现并命名,同时这些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与宿主的关系逐步被阐明,奠定了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而且,寄生虫学于20世纪中叶被确立为一门独立学科。
3.现代时期指20世纪中叶以来的时期。一方面从宏观上研究寄生虫的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用于指导寄生虫病的群体预防和治疗;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将现代超微技术及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和技术引入寄生虫学领域,促使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寄生虫学的飞速发展,形成了若干新兴学科,如免疫寄生虫学和分子寄生虫学等。
我国临床寄生虫检验学的建立和发展是顺应历史而产生的,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高等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同步建立和发展的,也是为了适应和促进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改变检验队伍长期缺乏高层次人才的落后局面而开创的。
三、临床寄生虫检验学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本教材共11章,按照传统分类方法(如线虫、吸虫、绦虫、阿米巴、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和医学节肢动物等)结合主要寄生部位(如消化道、组织等)或损害方式(如致病性、传病性)编排章节内容。从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和防治等6个方面阐述各种寄生虫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寄生虫的形态和实验诊断。本书提供了模式图和实物照片(彩图),将形态彩图和生活史模式图等以扫二维码的方式供学习者理解、深入学习之用。寄生虫病原学检验技术独立一章,放于总论后、寄生虫虫种之前。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已具备有关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在明确学科性质和主要任务的基础上,以寄生虫的实验诊断方法和形态为重点,掌握寄生虫的生活史和致病特点,熟悉其流行特征和防治原则,用临床思维为寄生虫病的诊断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
一、寄生、寄生虫与宿主
(一)寄生关系
在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食物、水源、空间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建立了彼此的相互关系,而其中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称为共生(symbiosis)。这种生活方式主要有3种类型,即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
1.共栖(commensalism)亦称偏利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例如,海洋中鱼由于鳍退化运动能力减弱,从而用背鳍特化成的吸盘吸附在大型鱼类的体表,被携带到各处,觅食时暂时离开大鱼,这对大鱼无利也无害,随着大鱼的运动增加了觅食的机会,对鱼有利。
2.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均受益。例如,海葵依附在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运动能力强,可以在海洋里四处游荡,使得不擅运动的海葵随着寄居蟹的运动而运动。对海葵来说,既扩大了觅食的范围,又可以在海底“观光游览”。而对寄居蟹来说,如果遇到天敌,海葵能分泌毒液,保护了寄居蟹的安全。如果彼此分开,都不能很好地生活。
3.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动物性寄生物称为寄生虫;而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二)寄生虫
寄生虫(parasite)是指失去部分或全部的自生生活能力、暂时或永久地生活在其他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并造成损害的一类低等多细胞无脊椎动物或单细胞原生动物。例如,钩虫、血吸虫、细粒棘球绦虫、疟原虫、蚊、虱、疥螨等均为寄生虫。按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及分类依据的不同,可以将寄生虫分为不同类别。
1.体内寄生虫(endoparasite)寄生于宿主器官、组织、细胞、体液内的寄生虫。例如,寄生在消化道的钩虫和牛带绦虫,寄生在细胞内的疟原虫和弓形虫,寄生在组织中的旋毛虫、卫氏并殖吸虫等。
2.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寄生宿主于体表的寄生虫,如蚊、蝇、蚤、疥螨、蠕形螨等。
3.长久性寄生虫(permanent parasite)在其某一生活阶段不能离开所寄生的宿主,离开则不能存活的寄生虫,如似蚓蛔线虫、丝虫等。
4.暂时性寄生虫(temporary parasite)根据生活史需要而短暂寄生于宿主的寄生虫,如蚊仅在吸血时寄生于宿主。
5.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在整个生活过程中至少有1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如血吸虫、疟原虫等。
6.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在发育过程中既可以在外界营自生生活,又可以侵入宿主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例如,粪类圆线虫通常情况下在土壤中营自生生活,当外界环境不适宜时,其丝状蚴可经皮肤侵入人体营寄生生活。
7.偶然寄生虫(accidental parasite)因偶然机会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如某些蝇幼虫进入人体肠内而偶然寄生。
8.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从而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的一类寄生虫,如隐孢子虫引起晚期艾滋病患者顽固性腹泻。
(三)宿主
宿主(host)是指为寄生虫提供寄居场所和养料并受到损害的人或其他动物。宿主按性质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如卫氏并殖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胸肺部,人是卫氏并殖吸虫的终宿主。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有些寄生虫在生活史中需要在两个不同的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按中间宿主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称为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等。卫氏并殖吸虫的幼虫先在川卷螺体内发育,然后进入溪蟹体内发育,川卷螺是第一中间宿主,溪蟹是第二中间宿主。
3.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又称储存宿主。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保虫宿主即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的脊椎动物。在流行病学上,保虫宿主是寄生虫病的重要传染源。例如,卫氏并殖吸虫成虫除寄生于人外,还可在犬、猫等脊椎动物体内寄生,犬和猫则是保虫宿主,从犬、猫体内排出的虫卵经川卷螺和溪蟹体内发育后可致人感染。
4.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transport host)有些寄生蠕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此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例如,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在野猪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在其体内存活,野猪是其转续宿主。人若生食含有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野猪肉,童虫仍可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转续宿主也可以作为寄生虫病的传染源。
二、寄生虫的生活史
(一)寄生虫生活史类型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称为生活史(lifecycle)。有些寄生虫生活史简单,全过程只有1个宿主和1个阶段,如阴道毛滴虫只需要一个宿主(人),生活史阶段只有滋养体。有些寄生虫生活史复杂,全过程有多个宿主和多个阶段,如卫氏并殖吸虫的宿主主要有人(或某些脊椎动物)、川卷螺和溪蟹(或蝲蛄)等,生活史阶段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等8个时期,但不是所有阶段都能致人感染。在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能感染人的阶段称为感染阶段或感染期(infective stage)。根据寄生虫发育过程中需要宿主的数量,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生活史类型。
1.直接型(direct type)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只有1个宿主,或不需要中间宿主。在宿主体内或外界环境中(主要指土壤)发育为感染期幼虫。
(1)直接型蠕虫(或线虫):又称为土源性蠕虫(或土源性线虫),如似蚓蛔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等,虫卵随人粪便排出,在外界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或感染期幼虫(丝状蚴),以虫卵或丝状蚴再次感染人。
(2)直接型原虫:又称为人际传播型,通常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2.间接型(indirect type)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需要2个或2个以上宿主,或需要中间宿主。虫体离开第一种宿主体内后,需经另一种或两种以上宿主体内的发育,才能再次感染第一种宿主。
(1)间接型蠕虫(或线虫):又称为生物源性蠕虫(或生物源性线虫),如日本血吸虫须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尾蚴,才能经皮肤感染人体。
(2)间接型原虫:按宿主的类型又称为循环传播型和虫媒传播型。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1种以上脊椎动物,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传播,称为循环传播型,如弓形虫等。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在节肢动物体内发育,在人与节肢动物之间传播,称为虫媒传播型,如疟原虫、利什曼原虫等。
(二)寄生虫的生殖方式
不同寄生虫的生殖方式不同,包括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世代交替。
1.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有些寄生虫发育过程中只有无性生殖,可分为二分 裂、多分裂和出芽生殖。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为二分裂增殖,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裂体增殖为多分裂,弓形虫速殖子也可以内二芽殖方式增殖。
2.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有些寄生虫发育过程中只有有性生殖,可分为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例如,似蚓蛔线虫、钩虫等是以配子生殖方式增殖,结肠小袋纤毛虫也可以接合生殖方式增殖。
3.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有些寄生虫需要经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才能完成一代的发育,即无性生殖世代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如疟原虫、血吸虫等。
(三)寄生虫的感染途径
感染期寄生虫侵入人体的途径称为感染途径,也称感染方式。常见感染方式有以下8种。
1.经口感染 感染期寄生虫通过污染的食品、蔬菜和瓜果等被人食入,如似蚓蛔线虫和毛首鞭形线虫等;吃了未熟的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或喝了被污染的生水也可引起感染,如华支睾吸虫、姜片虫等。
2.经皮肤感染 感染期寄生虫直接侵入皮肤引起感染,如钩虫、血吸虫等。
3.经虫媒感染 有些寄生虫需要在媒介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然后经节肢动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