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究》:
(一)造型语言
中国画大的题材分类共有三种,即花鸟、人物和山水,每个门类都有自己的造型语言,虽然有很多共性但是在整体面貌上还是有很大区别。如花鸟的审美标准很重视构图和笔墨本身的意韵美;山水画则更讲究用笔的丰富变化和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人物相对来说更加难于掌握,因为它不仅需要通过画面来反映作者本身的审美理想,而且还要最大限度地去表达所绘人物的内心世界,虽然国画人物非常看重主体精神的表达,但对形体本身的要求也很高。而且,人物画在三大画种之中要表达的东西最复杂,这一点也对传统的有限的笔墨语言提出极大地挑战。因此造型对于人物画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对外来营养的吸收需要也更加迫切。基于这一点,将西洋素描引入国画造型中,最早、最多运用的便是国画人物,其所受的影响也最为深广。
众所周知,西洋素描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写实性。最早是16世纪以意大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绘画大师,他们深入研究人体解剖结构、比例以及明暗规律,并力求手法精细、造型严谨、非常准确地表现所绘人物的形象。中国人物画尤其是写意人物在对对象进行描绘时往往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很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图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很写实,但是在人物的表情和神态刻画上非常生动、人木三分。事实上,西洋素描中也有着笔不多但刻画得很生动的作品。因为西洋素描多种多样,有的强调光源,强调明暗体面,有的也与东方艺术家的观察与表现方法近似,强调结构与线条的运用。这里可看出各国的艺术既有它鲜明的个性(特殊规律),也有它们之间的共性(普遍规律)。有一点是普遍认同的,就是画人物的都把理解人体组织结构、人的内在与外在的运动规律作为创作的基本功,将对“形”的掌握作为一种手段,最终达到传神的目的。那么作为同源的中国画艺术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国画和西洋素描在造型上本身就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是他们之间能够相互借鉴的一个基点。
在西方素描造型艺术语言被引入国画人物创作的同时也响起了很多反对的声音,虽然说素描对国画的传统地位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那是因为素描毕竟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当时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全盘照搬其学习方法,自然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情况。在融会贯通后,有很多前辈对西洋素描在中国画基础训练中的具体操作方法总结出了很明确而且也很有效果的理论。比如蒋兆和针对素描在人物画中的运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在结合中国画传统的“古法用笔”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西方素描的造型方法。这样,既能够使用西方造型中对人物形体结构的准确表达,又不失中国画中的笔墨韵味,比如蒋兆和的代表作《流民图》中的笔墨及结构的巧妙结合,把人物的形体结构以及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非常感人。除此之外当代很多在美院接受过系统正规西洋素描体系训练的专业画家,在之后的创作道路上很明显地在笔墨语言的丰富程度、人物形象的深层刻画、画面本身的表达等诸多方面显示了过人的长处。
西洋素描对国画人物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中国画中主导地位的写意人物,而且在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中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两点原因使得西洋素描的引入对工笔人物显得格外重要,一是工笔相对于写意人物来说更加注重所绘人物的形体结构等特征,线性素描引入工笔人物画后,对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代的工笔人物画需要对所绘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塑造和深入描写,这就必须用写实的手段来完成。工笔人物在正式创作之前都需要画“线稿”,也就是线描,在引入了西洋素描造型语言之后,极大地丰富了原本线描的表现能力,对于人物各部结构的把握也相对更加准确和精到,虽然工笔人物追求平面的效果,但在内部的形体塑造上却是素描的长处所在,结合了西洋素描的线描稿更加浑厚富有空间感,这是在之前单纯用白描手法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二是工笔人物的特殊表现方法,因为作为工笔与写意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绘画过程,传统工笔技法要求“三矾九染”,在当代这样单调的画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技法推陈出新、不断涌现,其中就有很多是借鉴了素描中的一些元素,如很多肌理的用法从中不难看出素描的影响。比如罗寒蕾的工笔作品,她早期的作品颜色很单纯,并且在之后的创作中也秉持这一点原则,在工笔人物中的染层次方面用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个色构术语“高短调”,其实也就是西洋素描中的明暗对比弱且大致在亮部变化范围内,但是层次依然很丰富。其实很多当代工笔人物画家都在不同程度以不同方式运用西洋素描,而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事实上这种写实素描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大大增强了其造型能力,即使转入其他国画门类也是很有帮助的。人物画中经常不会是孤立的人物形象,其所涵盖的东西非常丰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