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桂馨香(身振法师文集)》:
和谐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理想社会。在中国的历史上,宗教对社会的和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社会,孔子的“和为贵”的社会,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等等,都曾经受到治世者的重视。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宗教的和谐。今天,我们所提出的和谐宗教,亦旨在通过宗教的内部和谐,通过不同宗教间的相互和谐,通过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最后建立一个和谐世界、人间净土。佛教,作为中国五大宗教之一,对“和谐”有着自己的诠释和实践。人世间的苦难,呈现出世界的不和谐;世界的不和谐,推动着苦难的产生。佛教提出“离苦得乐”,倡导以实际修行——即以切身的行动来改变种种不平等、不和谐的现象,最终获得一个圆满的世界。所以在两千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在降生之初就发起大愿“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并于得道后实践着“此生利益一切人天”的初衷。佛陀的这一誓愿,体现了佛教关怀众生,致力世界和谐的精神,从佛教的建立就开始发挥着伟大光芒。首先,佛教的和谐体现在其内部。自从佛陀初转法轮之后,佛教一直以“和合一味”维系着教团内部的和谐。“和合”即指大家从内心到外表都是一致的。应来者来,是身和;应与欲者与欲,是意和;现前得诃者不诃,是口和。出家人同持戒、同修行,和合一处,如同海水之一味。唐代道宣律师认为僧之所以称为“僧”,须要具备理和、事和的两个必须条件。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事和,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佛教正是在此理、事和合的形态下,维系着僧团的管理,促进了佛法的弘传。
同其他宗教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佛教也出现了诸多的流派。然而,这并非根本的对立。虽然佛教各宗派之间对佛教的理论认识和修持实践存在分歧,但是求同存异、保持团结是各宗派并行发展的基本方法。辨正唯物者认为:宇宙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差异性。差异是建立在统一基础上的,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佛教不同的宗派,因适应于不同的众生,适应于不同的文化环境,适应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对佛陀的教法也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虽然有宗派的区分,但是他们之间的教义、教法不但互不违背,反而相辅相承、互相依靠,相互促进。相同的佛教理念和根本信仰是佛教内部团结的基础。从语言上,我们划分了的汉语系、巴利语系、藏语系三大部;从中国的佛教历史沿革,有今天八宗之分。但是无论怎样,佛陀宣说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基本教义,是所有宗派共同的基础。大家共同信仰佛、法、僧三宝,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粲寂静三法印,印证各种说法是否正确。这些都体现了佛教各宗派是共同团结在佛陀思想之下的。其次,佛教的包容同存与其他宗教相互融合的理念一直伴随着佛教的发展。在佛教产生之前的印度,婆罗门教是古印度的宗教主导。佛教在修行方式上也吸收了婆罗门教的有益方法,例如禅修、林居等形式。这种影响是相互的,我们看今天的印度教,也在古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也大量借鉴、吸收了佛教的义理得以发展、传播。佛教产生几百年后,即从印度传人中国的佛教,离开滋生她的印度民族,很快就融入了中华民族。佛教经西域各民族地区进入中国,西域诸国的名称在佛经中大量的出现,而佛经在汉地的翻译者最初也多是这些西域民族的大师们。佛教传人中国后,各个教派也不断地更新发展,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义理的阐释上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魏晋玄学和佛学的相互作用,以及宋明理学受禅学的影响等已为众人所知。更有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将道教的基本经典《道德经》由汉语翻译成为梵文,流传至海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