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天台学精谈(第2届中华天台学研讨会文萃)/中华天台学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8807598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释月净,中国佛教天台宗第四十六代传人,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现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台州市护法慈善功德会会长,天台出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会长。
  
  朱封鳌,浙江天台人。中国名出名存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学术顾问、华夏天台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佛学天台宗发展史》、《妙法莲华经文句校释》、《朱封鳌天台集》等30多种。主编《中华佛缘人物志》、《中国名山文化丛书,天台山系列》、《中华天台学系列丛书》、《天台山幽溪讲堂系列丛书》、《江东佛教文化》等,多种著作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文化奖。
  
  刘振,河南原阳人,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武汉大学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囡佛教、中国美学领域的研究,巴出版专著《人性遽统论》,发表论文若干。现任职于台州学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
展开
精彩书摘
  《天台学精谈(第2届中华天台学研讨会文萃)/中华天台学系列丛书》:
  智顗是天台宗的实际建立者,其教观思想体系宏大圆融,集中反映于天台三大部、五小部,涉及的核心观念也很多,天台后学最热衷继承的包括一念无明法性心、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三德涅槃、三因佛性、三轨、三智、三道、一念三千、性具善恶、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五时、五味等观点,然而智顗实际也和其师慧思一样,时常论及自性清净心的思想及观法,后人却似乎鲜有提及,若单独将这一思想观念提出来加以研究,对智顗的思想或许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智顗明确提到和运用“自性清净心”这一概念主要是在《法华玄义》《维摩诘经文疏》和《六妙门》中,《法华玄义》卷2在解释佛法界十如是的内涵时言道:“佛界十法者,皆约中道分别也。《净名》云:‘一切众生皆菩提相,不可复得。’此即缘因为佛相;性以据内者,智愿犹在不失,智即了因为佛性;自性清净心,即是正因为佛体,此即三轨也。”①此处明确以自性清净心为正因佛性,亦是佛界如是体,也是三轨之真性轨。但在《法华玄义》卷7中以莲华譬解释佛界众生始终具足十如时,言道:“譬如石莲,黑则叵染,硬则叵坏,不方不圆,不生不灭,劫初无种故不生,今不异初故不灭,是名莲子相。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亦复如是,不为客尘所染,生死重积,而心性不住不动,不生不灭,即是佛界如是相,净名日:‘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即其义也。”②智顗两处提到自性清净心,然而一则以此净心同于正因佛性,为如是体;一则强调此净心为众生所具未曾变异,为如是相,似又属缘因佛性。两处论述虽有所不同,依三因佛性互具之理,可以肯定,智顗是视此自性清净心即同于佛性的。相比于《法华玄义》仅仅两处提到自性清净心,智顗在他亲自撰写的《维摩诘经文疏》中则很高频率地提到了自性清净心这一概念,全书达到16次之多。此书是智顗晚年的著作甚至未能亲自撰写完毕便已圆寂。当出于天台三大部之后,因此可以说“自性清净心”在智顗后期的思想中已经是非常成熟及重要的思想内容了。智顗在该书中也有以佛性为自性清净心的相同表达,如《文疏》卷7言:“无作四谛修八正道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自性清净心、中道之理,名真直心也,故此经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①圆教无作四谛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清净心,也即是中道之理、真直心。又卷14释经文中维摩诘呵弟子不观心而说法:“一呵不知心者,即是自性清净心,即是第一义悉檀故,《大涅槃经》云‘正因佛性,众生心是也’。”@此即是以众生之心即自性清净心,亦是正因佛性。又自性清净心同于法性、法身、如来藏、实相、真性解脱等,如“心即是自性清净心,亦为法身,福慧能显出自性清净心”③,“若不断烦恼照不思议妙有、法性、实相、自性清净心即是实智”④,“法身即是自性净心,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即是真性解脱也”⑤。这些法相概念或并称或转换,总之皆‘是从不同角度对第一义谛的把握和表达,本质上具有相同或相通的内涵。
  自性清净心与烦恼染惑之间有着凡夫难以理解的关系,如智顗在《文疏》中直言:“诸佛解脱即是中道自性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本来非缚非解,不染而染,难可了知”⑥,“有疾菩萨观身实相即是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难可了知”⑦。
  ……
展开
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缘起
前言

上卷 佛教天台学研究
佛性与般若
——论天台宗的“一心三智”
方立天先生的天台宗研究
四明知礼与净觉仁岳的佛身论争
早期天台宗“自性清净心”思想钩沉
史实与传说
——以昙猷大师为中心的天台区域佛教文化流布
论宋僧智圆《心经》解释中的“五重玄义”
从异僧到罗汉:道济形象变迁的佛教史意义
中国佛教心性论与道教内丹心性论
韩国现代天台宗团的上月祖师信仰

下卷 佛道儒互鉴
天台高道张伯端神道合一的内丹思想特色
略论白玉蟾的道教思想
——兼谈道教“南宗”的名与实
论内丹学药物
试论道教“内丹”兴起中的佛教影响
——主要基于天台宗的讨论
内行充而外丹至
——浅析寒山诗与道教丹学的关系
朱熹存在网络与存在意识的缘起形态
——朱熹的亲属网络及其内涵与影响之分析
东亚视域下的天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中华天台学研讨会会议概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