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认识,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小说本身来看,它是以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府由盛而衰的兴亡历史为框架,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前者是“外线”,后者是“内线”。由重在前者以归纳主题,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四大家族衰亡史。认为小说是通过四大家族的衰亡,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罪恶,以及不可克服的固有矛盾,预示了封建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由重在后者以归纳主题,比较流行的是爱情说,认为小说着重描写了宝黛爱情悲剧,是通过描写爱情悲剧显示社会批判意义和时代启蒙意义。也有人力图将以上二者调和起来,认为“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一、《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新探
分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首先离不开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这一形象。根据小说本身所展现的贾宝玉的人生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段落:
一是从第一回到第五回,为大序曲。从第一回开始,由女娲补天创造石头生命,继之石头与绛珠仙草结成“木石前盟”的神界姻缘,然后由一僧一道奉警幻仙姑之命,将他俩一同携入红尘,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做好了铺垫。第二回交代贾宝玉所降生的贾府的历史。第三回神界“木”的凡间化身林黛玉进贾府与神界“石”的凡间化身贾宝玉会合。第四回与“木石前盟”的神界姻缘相反相成的俗界姻缘——“金玉良缘”之“金”——薛宝钗也进入贾府,宝、黛、钗三者已一同汇合于贾府,爱情纠葛由此开始。第五回,贾宝玉一游太虚幻境,预知金陵十二钗的不幸命运,大序曲到此结束。
二是从第六回到第六十三回,宝、黛、钗的爱情纠葛逐步展开。第十七八回少女乐园大观园的建立,使女儿国得以成立。而后,有如《水浒传》英雄纷纷汇聚于梁山泊一样,诸位青春少女也纷纷汇聚至大观园。大观园中贾宝玉所居怡红院处于门口,成为“诸艳之冠”,里面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未婚女性(唯有李纨是守寡),排斥任何男性,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而贾宝玉对女性的痴情也就非“爱情”二字可以概括。另外,由大观园内的理想世界与大观园外的现实世界的对比,显示后者的黑暗、污浊与腐败。两者相反相成,构成了整体意义上的红尘世界。因而同样也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而不是仅仅限于四大家族的兴衰。
三是从第六十三回到第九十八回,宝、黛、钗一步步走向爱情悲剧。第七十三回绣春囊的出现,第七十四回的抄检大观园,都是一些象征性的信号,暗示着大观园最终必将走向堕落与毁灭。直至第九十八回黛玉死、宝钗成婚,爱情悲剧达于顶点。
四是从第九十八回至最后第一百二十回,贾宝玉感受了种种红尘劫难、人生悲剧之后,回归于神界。其中第一一六回的二游太虚幻境直接得一僧一道点化,是关键性的转折。其后虽有兰桂齐芳的复盛,但贾宝玉已看破红尘,决意离世出家,离“金”而归“木”。至此,贾宝玉已在红尘度过了十九个春秋。最后仍由甄士隐与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以与开头相呼应。
贾宝玉在其十九个春秋的人生道路上,是始终处于思想矛盾之中的,他渴望补天而不得,因而自怨自叹,与儒家人世思想有相通之处。但在人世之后,又彻底否定了科举功名等为传统儒生所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时时感到人生的虚无与空幻,以致离弃红尘,具有相当浓厚的出世思想。与此同时,他又对以十二金钗为代表的女性青春、生命之美充满着挚爱,对她们的最终毁灭表现了无限的怀恋与哀挽,这又与道家生命意识息息相通。鲁迅说贾宝玉对女性“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究其原因在于“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中国小说史略》)。所以,贾宝玉似人世,又似出世;似出世,又似恋世。就时代意义而论,贾宝玉这一形象的出现,无疑体现着晚明以来个性解放启蒙思想的光彩,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但贾宝玉对社会、人生、青春、生命的感悟又具有从文学提升到哲学高度的理性内涵,具有超越特定时代意义之上的多重象征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