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古代文学
0.00     定价 ¥ 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8204736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文学》:
  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认识,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小说本身来看,它是以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府由盛而衰的兴亡历史为框架,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前者是“外线”,后者是“内线”。由重在前者以归纳主题,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四大家族衰亡史。认为小说是通过四大家族的衰亡,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罪恶,以及不可克服的固有矛盾,预示了封建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由重在后者以归纳主题,比较流行的是爱情说,认为小说着重描写了宝黛爱情悲剧,是通过描写爱情悲剧显示社会批判意义和时代启蒙意义。也有人力图将以上二者调和起来,认为“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一、《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新探
  分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首先离不开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这一形象。根据小说本身所展现的贾宝玉的人生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段落:
  一是从第一回到第五回,为大序曲。从第一回开始,由女娲补天创造石头生命,继之石头与绛珠仙草结成“木石前盟”的神界姻缘,然后由一僧一道奉警幻仙姑之命,将他俩一同携入红尘,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做好了铺垫。第二回交代贾宝玉所降生的贾府的历史。第三回神界“木”的凡间化身林黛玉进贾府与神界“石”的凡间化身贾宝玉会合。第四回与“木石前盟”的神界姻缘相反相成的俗界姻缘——“金玉良缘”之“金”——薛宝钗也进入贾府,宝、黛、钗三者已一同汇合于贾府,爱情纠葛由此开始。第五回,贾宝玉一游太虚幻境,预知金陵十二钗的不幸命运,大序曲到此结束。
  二是从第六回到第六十三回,宝、黛、钗的爱情纠葛逐步展开。第十七八回少女乐园大观园的建立,使女儿国得以成立。而后,有如《水浒传》英雄纷纷汇聚于梁山泊一样,诸位青春少女也纷纷汇聚至大观园。大观园中贾宝玉所居怡红院处于门口,成为“诸艳之冠”,里面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未婚女性(唯有李纨是守寡),排斥任何男性,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而贾宝玉对女性的痴情也就非“爱情”二字可以概括。另外,由大观园内的理想世界与大观园外的现实世界的对比,显示后者的黑暗、污浊与腐败。两者相反相成,构成了整体意义上的红尘世界。因而同样也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而不是仅仅限于四大家族的兴衰。
  三是从第六十三回到第九十八回,宝、黛、钗一步步走向爱情悲剧。第七十三回绣春囊的出现,第七十四回的抄检大观园,都是一些象征性的信号,暗示着大观园最终必将走向堕落与毁灭。直至第九十八回黛玉死、宝钗成婚,爱情悲剧达于顶点。
  四是从第九十八回至最后第一百二十回,贾宝玉感受了种种红尘劫难、人生悲剧之后,回归于神界。其中第一一六回的二游太虚幻境直接得一僧一道点化,是关键性的转折。其后虽有兰桂齐芳的复盛,但贾宝玉已看破红尘,决意离世出家,离“金”而归“木”。至此,贾宝玉已在红尘度过了十九个春秋。最后仍由甄士隐与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以与开头相呼应。
  贾宝玉在其十九个春秋的人生道路上,是始终处于思想矛盾之中的,他渴望补天而不得,因而自怨自叹,与儒家人世思想有相通之处。但在人世之后,又彻底否定了科举功名等为传统儒生所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时时感到人生的虚无与空幻,以致离弃红尘,具有相当浓厚的出世思想。与此同时,他又对以十二金钗为代表的女性青春、生命之美充满着挚爱,对她们的最终毁灭表现了无限的怀恋与哀挽,这又与道家生命意识息息相通。鲁迅说贾宝玉对女性“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究其原因在于“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中国小说史略》)。所以,贾宝玉似人世,又似出世;似出世,又似恋世。就时代意义而论,贾宝玉这一形象的出现,无疑体现着晚明以来个性解放启蒙思想的光彩,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但贾宝玉对社会、人生、青春、生命的感悟又具有从文学提升到哲学高度的理性内涵,具有超越特定时代意义之上的多重象征意义。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诗歌
第一章 古典诗歌的光辉源头——“风”“骚”
第一节 诗乐同源与诗的特质
第二节 《诗经》的广阔内容及多种功用
第三节 《诗经》艺术手法的多样性
第四节 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及其《离骚》
第五节 《九歌》的特征与“楚辞”的蜕变
第二章 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与五言诗的兴盛
第一节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
第二节 刚健清新的南北朝民歌
第三节 从《古诗十九首》到建安风骨
第四节 高标一代旷且真的陶潜诗
第五节 鲍照、二谢及新声、宫体
第三章 才调高华的盛唐之音
第一节 唐诗概说与初唐诗坛
第二节 王维等诗人对山水田园风神的超妙观照
第三节 岑参等诗人对边塞征戍的激情讴歌
第四节 李白倜傥不羁的个性与浪漫追求
第五节 李白诗豪放飘逸的非凡艺术
第四章 深厚雄健的杜诗与异彩流光的中晚唐诗派
第一节 杜甫与国步同艰、与苍生共忧的一生
第二节 杜诗集古典诗艺之大成
第三节 近情切理的白居易诗歌
第四节 中唐其他新乐府诗人
第五节 韦、柳与“诗豪”刘禹锡
第六节 追求奇崛险怪的孟、韩与李贺
第七节 唐诗的回光返照——“小李杜”及晚唐诗坛
第五章 宋代以文为诗的新局面
第一节 唐宋之变与宋诗发展趋势
第二节 梅、苏、欧、王破除“西昆体”的浮艳
第三节 苏轼自辟清俊洒脱的新天地(附江西派)
第四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流变
第五节 至死不渝的爱国诗人陆游及其他
第六章 长短句歌词的新格律诗——唐宋词
第一节 唐五代词
第二节 以诗意与豪情开拓词境的苏轼豪放词
第三节 婉约才杰的李清照词
第四节 雄放大家辛弃疾和南宋爱国词人
第五节 周、姜、吴、史诸声律格调派词人
第七章 古典诗歌的衰落期——元明清诗词曲
第一节 元代散曲与诗词
第二节 明代拟古与反拟古各诗派
第三节 清诗的演变
第四节 清词的“中兴”

第二编 散文
第八章 古代散文发展的奠基石——先秦散文
第一节 巫史文化与散文的产生
第二节 史官文化的独立与历史散文的兴起
第三节 学士文化的兴盛与诸子散文的崛起
第九章 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
第二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倾向性
第三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班固及其《汉书》
第十章 介于诗文之间的赋体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赋
第一节 独领时代风骚的汉赋
第二节 魏晋抒情小赋
第三节 南北朝骈体赋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散文与骈文
第十一章 唐代古文运动与古文大家——韩愈、柳宗元
第一节 唐代的古文运动
第二节 古文大师韩愈的散文
第三节 古文大家柳宗元的散文
第四节 唐代其他名家散文
第十二章 新古文运动完成的产物——宋代散文
第一节 北宋新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的散文
第二节 宋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苏轼的散文
第三节 各具时代特色的两宋其他散文
第十三章 与八股文分道而驰的明清散文
第一节 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和明初散文
第二节 明中期复古派散文
第三节 公安派袁宏道和晚明小品文
第四节 清初学者之文和文人之文
第五节 清中期桐城派散文
第六节 社会转变期的晚清散文

第三编 小说
第十四章 从神话、史传到魏晋志怪志人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文本母体与诞生历程
第二节 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第三节 刘义庆《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
第十五章 走向自觉与成熟的唐代传奇小说
第一节 传奇小说创作的自觉与成熟
第二节 蒋防《霍小玉传》与爱情小说
第三节 陈鸿《长恨歌传》与历史小说
第四节 沈既济《枕中记》与宗教小说
第五节 杜光庭《虬髯客传》与侠义小说
第十六章 俗化趋向:宋明话本与拟话本小说
第一节 话本小说的世俗化与白话化
第二节 “小说”话本的两大类型
第三节 “讲史”“说经”话本及其代表作
第四节 冯梦龙的拟话本集《三言》
第五节 凌漾初的拟话本集《二拍》
第十七章 由俗而雅:明清章回小说及短篇集
第一节 章回小说正宗地位的奠立
第二节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三节 施耐庵《水浒传》
第四节 吴承恩《西游记》
第五节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第六节 蒲松龄《聊斋志异》
第七节 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十八章 雄踞古典小说之巅的《红楼梦》
第一节 《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第二节 《红楼梦》的多重主题
第三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红楼梦》的深远影响
第十九章 新旧蜕变中的近代启蒙小说
第一节 古典小说的衰落与转型
第二节 改良派的谴责小说
第三节 革命派的反清小说
……

第四编 戏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