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渔韵》:
区域之源窄溪
“一缕丝纶,两片撸儿,三个链擂,四世贫穷惟正气;十车学富,百能巧匠,千家业户,万般荣贵出丹枝。”这是我前几年为许氏家族农历七月十五宗祠祭祖而撰写的一副楹联,上联所描写的捕鱼、撑船、放牌这三种行业,旧时大多渔民都曾经历过。因为渔民单凭捕鱼一门职业,很难挣到现铜板,所以他们除了捕鱼,还得时不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去给人曳纤、撑船,或者放木簿等,只有这样方能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其中放木障在过去那算是渔民的专业了,大多渔家兼做这门行当。
现年103岁高龄的许阿培老先生算是桐庐富春江上的老渔民了,至今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在许氏家族渔民中算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下至富阳、杭州,上至兰溪、衢州的钱塘江流域,在年纪稍大的渔民中,大多知道他的名气。而许阿培老先生所经历的和再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不少渔事,至今他仍能悉数地向人们姐妮道来。
在窄溪渔民中,许姓与孙姓所占比例最高,孙氏家族自明朝天顺二年(1458)迁徙胡家边之后,一直将窄溪村胡家边自然村认为血地,并且在这个村还建有家族宗祠。许姓家族宗祠虽然在窄溪对岸的下港村,但根据《东安许氏宗谱》的记载:明永乐初始迁祖许遐斋及其后代大多葬于桐邑胡家边,并且前后达200年之久,并把胡家边作为自己的“本乡士”。由此进行分析,许氏家族当时的始迁地应该也是窄溪村胡家边村,是在200年之后再迁至窄溪对岸的新登县下港村的。
其实,许氏始迁祖的第二代许璋自娶孙家女儿为妻后,许、孙两家人自明代开始一直结了500.多年的姻亲,而且两个家族的习俗也一模一样。比如在家族中分工,孙氏始祖孙明、孙朋兄弟俩,孙明事农桑,而孙朋则事渔;许氏二世祖许璋、许珠兄弟俩,许璋事渔,许踪则事农桑。后来,这两个家族伴随人口的持续增长,其人口也不断地向窄溪的上游与下游迁移。而许氏家族最大的一次迁移则在清乾隆年间,许正广迁西安樟树潭;许正太、许正裔、许正奇迁西安樟树潭;许行迁迁居西安县宁春潭;许行随迁居开化县下埠;许行纪、许行约迁居常山;许行万迁居江山县大溪滩;许正达、许行江、许行赖迁居龙游茶园、龙山;许正庆迁居兰溪县游埠;许行苏迁居分水千佛潭;许钟祀迁居汤溪县青洋城村等。后来随着人口的骤增,人口又不断外迁,比如许钟铸嘉庆年间迁西安樟树潭;许树秦道光年间迁居富阳新店;许行礼乾隆年间迁居富阳场口;许荣咸丰年间迁居富阳中埠村;许树意道光年间迁居富阳中埠等。
钱塘江水面上的许姓人家,不仅桐庐、富阳分布较多,而且上游建德、兰溪、龙游、衢州、常山、江山至开化,下游杭州等均有许氏家族人,有的已经在当地形成了较大渔业村落。而窄溪孙姓家也随着人口的骤增,同样往钱塘江流域的上下游迁徙人口。所以说窄溪是钱塘江流域渔民的发祥地,这恐怕不太会有人提出质疑的。
几年前在龙游工作的许荣庆先生告诉我:他们就是自窄溪迁至龙游的,他的高祖许光金(曾祖许秀春,祖父许培友)就是桐庐至徽州这条江上的一位“镖客”,人称光金船老大,专门保护徽州商帮在这条江上运送货物。“旧时七里一带是寇盗出没之地,只要报上我高祖父的名号,无人不知,都会安全通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