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桐江渔韵
0.00     定价 ¥ 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0830219
  • 出 版 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渔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渔业是人类早期向大自然索取食物的生产方式,是早的产业行为。窄溪毗邻富春江,“渔”文化由来已久,自唐以来,窄溪就是渔村,明代、清代的时候形成大埠,渔业比较发达。富春江水域资源丰富,窄溪渔文化非常有代表性,无论是渔船渔具,还是河鲜江鲜,背后的故事传说,都让人津津乐道,“潇洒桐庐郡,所得是嘉鱼”。
  《桐江渔韵》为反映桐浙江省杭州市庐县江南镇窄溪当地渔业风光、人文的古今有关渔文化的诗文集。作为当地首本专题反映渔文化的作品集,将有力助推窄溪古镇“渔文化”品牌建设,涵养家国情怀、尊重自然生命、体验时代进步、丰富精神成长。
展开
精彩书摘
  《桐江渔韵》:
  区域之源窄溪
  “一缕丝纶,两片撸儿,三个链擂,四世贫穷惟正气;十车学富,百能巧匠,千家业户,万般荣贵出丹枝。”这是我前几年为许氏家族农历七月十五宗祠祭祖而撰写的一副楹联,上联所描写的捕鱼、撑船、放牌这三种行业,旧时大多渔民都曾经历过。因为渔民单凭捕鱼一门职业,很难挣到现铜板,所以他们除了捕鱼,还得时不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去给人曳纤、撑船,或者放木簿等,只有这样方能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其中放木障在过去那算是渔民的专业了,大多渔家兼做这门行当。
  现年103岁高龄的许阿培老先生算是桐庐富春江上的老渔民了,至今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在许氏家族渔民中算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下至富阳、杭州,上至兰溪、衢州的钱塘江流域,在年纪稍大的渔民中,大多知道他的名气。而许阿培老先生所经历的和再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不少渔事,至今他仍能悉数地向人们姐妮道来。
  在窄溪渔民中,许姓与孙姓所占比例最高,孙氏家族自明朝天顺二年(1458)迁徙胡家边之后,一直将窄溪村胡家边自然村认为血地,并且在这个村还建有家族宗祠。许姓家族宗祠虽然在窄溪对岸的下港村,但根据《东安许氏宗谱》的记载:明永乐初始迁祖许遐斋及其后代大多葬于桐邑胡家边,并且前后达200年之久,并把胡家边作为自己的“本乡士”。由此进行分析,许氏家族当时的始迁地应该也是窄溪村胡家边村,是在200年之后再迁至窄溪对岸的新登县下港村的。
  其实,许氏始迁祖的第二代许璋自娶孙家女儿为妻后,许、孙两家人自明代开始一直结了500.多年的姻亲,而且两个家族的习俗也一模一样。比如在家族中分工,孙氏始祖孙明、孙朋兄弟俩,孙明事农桑,而孙朋则事渔;许氏二世祖许璋、许珠兄弟俩,许璋事渔,许踪则事农桑。后来,这两个家族伴随人口的持续增长,其人口也不断地向窄溪的上游与下游迁移。而许氏家族最大的一次迁移则在清乾隆年间,许正广迁西安樟树潭;许正太、许正裔、许正奇迁西安樟树潭;许行迁迁居西安县宁春潭;许行随迁居开化县下埠;许行纪、许行约迁居常山;许行万迁居江山县大溪滩;许正达、许行江、许行赖迁居龙游茶园、龙山;许正庆迁居兰溪县游埠;许行苏迁居分水千佛潭;许钟祀迁居汤溪县青洋城村等。后来随着人口的骤增,人口又不断外迁,比如许钟铸嘉庆年间迁西安樟树潭;许树秦道光年间迁居富阳新店;许行礼乾隆年间迁居富阳场口;许荣咸丰年间迁居富阳中埠村;许树意道光年间迁居富阳中埠等。
  钱塘江水面上的许姓人家,不仅桐庐、富阳分布较多,而且上游建德、兰溪、龙游、衢州、常山、江山至开化,下游杭州等均有许氏家族人,有的已经在当地形成了较大渔业村落。而窄溪孙姓家也随着人口的骤增,同样往钱塘江流域的上下游迁徙人口。所以说窄溪是钱塘江流域渔民的发祥地,这恐怕不太会有人提出质疑的。
  几年前在龙游工作的许荣庆先生告诉我:他们就是自窄溪迁至龙游的,他的高祖许光金(曾祖许秀春,祖父许培友)就是桐庐至徽州这条江上的一位“镖客”,人称光金船老大,专门保护徽州商帮在这条江上运送货物。“旧时七里一带是寇盗出没之地,只要报上我高祖父的名号,无人不知,都会安全通过。”
  ……
展开
目录
一 桐江渔史渔事
区域之源窄溪
桐江渔史钩沉
桐江渔课鱼贡
桐江渔事片段
桐江渔浦古今
百岁渔民回忆
战事下的渔民
渔船出没烟波
江鲜背后文化
窄溪蟹业生产

二 桐江渔业选说
八月秋风起,窄溪江蟹肥
一网撒江面,气势颇壮观
江上火兜移,水面渔网浮
臀网扳起时,网底鱼儿跳
一线系干钩,触身难逃遁
夜半人静时,渔火离岸远
风静渔歌唱,波摇鸠鸟飞
眩板染白色,鱼儿跳上船
鳞飞千片雪,网乱一江星
塘坎田埂转,黄鳝钓出洞
桐江长钓放,一线皆鲈曼
江中布大网,拉起鱼舱满

三 桐江渔赋渔歌
窄溪渔赋
桐江渔谚
桐江渔歌
时鱼的传说
孝娘鱼传说

四 桐江渔味拾遗
吃鱼尝鲜,便会想到这儿
酣鱼去无影,齿颊仍留香
子陵鱼虽小,精烹出名肴
翘嘴鲍清鲜、细嫩而味美
桐江醋鱼——那味、那事
春健妙物鱼肥
河豚—勇敢者的美味
编鱼味美胜于酣
“憋脚货”也能煸出美味来
唇齿满生香,火腿炖黄鲜
吃螺季节话吃螺

五 桐江渔俗散论
渔民的信仰
渔民的禁忌
渔民的葬俗
渔民日子戏
渔民招魂葬
渔民烧利市
时鱼“打秋风”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