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记》:
洞穴里的村庄
知道永仁有个大石门,是在永仁在了20年以后的事情。在闲散的羊群后面,在茎叶精壮的苞谷地边,在新修的乡间公路上奔驰的汽车里,看大石门村必须俯视。那天,天空万里无云,阳光铺天盖地,我第一次见到大石门村这样的村庄,恍若天外来客。
这是一个位于地面以下的村庄,锲而不舍的流水硬生生把地面切割开来,切出一条叫作江底河的河流。在大石门,江底河河道曲折回旋,刀削斧劈的两岸山崖灌木横生,时有猴群出没。我们慕名来到这里,是听说这里在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半穴居遗址,取名大石门半穴居遗址。遥想远古时代我们祖先的居住情况,有点穿越的味道。恶补些这方面的知识,知道在漫长的居住史上,人类的居住方式,先是构木为巢,后是住进山洞,地穴、半地穴,再后来在地上建房造屋居住,其中的筑巢居住和洞穴居住就是我们常说的巢居和穴居。巢居和穴居是人类早期的两种主要居住方式,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在《五蠢》里用“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离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文字记载了上古时期人类的巢居情况,更早的《庄子》也有“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的记载。韩非子和庄子都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先哲,而在成书远远早于韩非子和庄子的《易经》里还有“上古穴居而野处”的记录,说的是在上古的时候,人们在野外生活,在洞穴里居住。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云南、贵州、湖北、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居住和生存状况,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客观存在。随着生产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居住方式从穴居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特别是在边远偏僻的山区,利用洞穴居住作为当地人的一种居住方式而存留下来,因而有种活化石的味道,只不过在天然洞穴里面增加了人工加工的内容。江底河大石门村的半穴居遗址就具备了这样的特征。遗址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宜就镇潘古里村委会大石门村东南面的山崖上。这里地处漠北,属于金沙江水系的江底河在洞穴遗址与村落之间流淌。
下到河底,来到洞穴前,抬头望天,有种井底之蛙的感觉。井底的大石门半穴居遗址,在一面陡峭的山崖上,从洞穴口上到山顶三十来米,下到河底三四米。岩洞洞腔很大,可容纳数十人居住,当地人叫它大石门岩洞。现在的洞穴口有竹木和土石遮拦着,里面有的地方还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喂养牲畜,人、畜混居的迹象明显。很显然,这是当代人居住迁移以后遗留下来的。在江底河的大石门河段,小一点的洞穴还有好几个,都有人居住过的痕迹。不知道在哪朝哪代,穴居的村民凿开石门,改直河道,在弯曲的那段曾经的河道里填土造田,竟然有几十亩之多,成为他们的衣食之源。据当地人讲,大石门洞穴一直以来都有人居住,最后一户人家是1995年才从洞穴里面搬迁出来的,这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走马镇锁坪村在解放初期还有人“依树积木”而巢居树上十分相似。
“巢居”是在树上架木为屋,因形似鸟巢而得名。而巢居由于其易毁性而很难找到原始遗存。穴居则不同,其居住情况容易形成文化遗存而成为文献记录的实物证据。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河南安阳县小南海洞穴遗址,就是因为有厚达6米的5个文化堆积层而受到世人瞩目。在文物普查中,专家认为大石门洞穴具备原始人居住的一切可能性,但是人们在里面居住一直持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早期人类居住的遗迹可能遭到严重的破坏。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对洞穴的发掘工作还没有列入议事日程,以至于里面柴棒杂乱,粪便堆积,落叶和干草到处是,只有那些岩洞顶板上的驳杂烟迹,似乎还弥漫着历史与岁月的声音。由于没有经过有关专家组织的科学发掘,大石门半穴居遗址的谜团依然留在洞穴里。
谜总是有趣的,更有趣的是不少汉字都蕴含着穴居信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