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中国自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在新的王朝建立后,随着以“轻徭薄赋”为特征的财政经济政策的推行,社会生产力的稳步提升,农民获得土地的机会相对容易,阶级矛盾会有一定程度的缓和。但由于官府与地主的巧取豪夺,以及小农经济无法抵御频繁的天灾人祸等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大批自耕农日趋破产,越来越多的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程度加剧,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必然会在大量贫苦农民走投无路之际酝酿产生。
清朝时期的农民战争,是在自然经济的社会背景下,统治阶级对农民压迫和剥削加剧而出现的必然现象。
1.清军入关后的形势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后,进入北京,建立了政权。清军人关后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各地农民军群雄并起,西安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成都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江南则有以福王为中心的南明政权。他们称雄一方,力图消灭异己,共同形成相互对峙的四大军事政治集团。谁能战胜对方,最后统一全国,是摆在他们面前、关系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清军占领北京,自认为拥有正统地位,视任何与之作对的军事政治力量,都是逆天而行的“伪逆”“叛贼”,都列人被消灭的行列。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统治集团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视为最大的对手,欲除之而后快,从一开始就将进攻的主要矛头对准了他们。
李自成推翻明朝,控制了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湖北全境和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进入北京时,拥兵百万,其总体实力达到鼎盛,远远超过还未入关的清军。在山海关惨败后,李自成从北京撤退,其兵力已经衰减。尽管如此,李自成依然在陕西、河南一带保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尽早消灭大顺政权,多尔衮派吴三桂部为先锋,阿济格、多铎等率部协同,日夜兼程,穷追猛打,不给李自成以喘息之机。吴三桂紧追不舍,于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二日,在庆都(今河北望都)与李自成的大顺军相遇。清军迅猛出击,大顺军拼死相搏,战况十分激烈。交战中,忽然刮起狂风,一时间尘沙飞扬,天地昏暗,大顺军旌旗折断,人马倒退,惊慌失措,遭到重创。次日,清军在定州再败李自成,这一仗谷可成阵亡,左光先负伤,李自成撤退到真定(今河北正定)。离开北京后的两战皆败,李白成决心与吴三桂决一死战。初五日,李自成督率大军,严阵以待,清军则以吴三桂部及谭泰、准塔,德尔德赫、哈宁噶等部投入战斗。真定之战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傍晚,双方血战沙场,直杀得地动山摇,难分胜负。李自成眼见难以取胜,遂下令鸣金收兵,撤离战场。突然,流矢射中李自成的肋下,他跌落战马,被护卫救走。
在庆都、真定战役中,大顺军与满洲八旗激战,从战略战术的角度来看,以步兵为主的大顺军很难抵挡以骑兵为主的满洲八旗,即使能依托有利地形进行反击,但在激战中,基本无力应对骑兵的轮番冲击,再加上清军在作战中经常使用红衣大炮这类较为先进的武器,大顺军的伤亡很大,其战斗力总体呈不断下降之势。
山海关、庆都、真定三次大战,李自成的大顺军皆败北,士气低落,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原来已经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吏,眼见李自成大势已去,便纷纷倒戈投诚清军。面对不利的形势,李自成召集部下商讨应对。李岩认为,河南深受明政府盘剥,又曾是起义军的战略根据地,有良好的基础。他自告奋勇率军前去平叛。李岩的表现引起了宰相牛金星的注意,并起了疑心,遂挑拨离间,向李自成诬告李岩想借机自立为帝。李自成不辨真假,听信牛金星的谗言,并授意牛金星与李岩宴饮时,借机将其杀害。李岩被杀,在大顺政权内引起了混乱,动摇了军心,故加速其败亡的进程。
真定之战失败后,李自成放弃辎重,轻装向山西境内撤退。京师以北的居庸关内外,河北、天津、正定等广大地区归降清廷。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