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南博讲坛(共4册)
0.00     定价 ¥ 15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447241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40多名主讲人大咖云集,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对职业生涯、对考古文博行业、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 古琴、紫砂壶、明式家具、昆曲……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如何在当代获得新生?当传统文化遇见当代时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发生什么引人入胜的故事?且看《南博讲坛2016: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为你一一揭秘。 传统的历史地志类博物馆怎样才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自然博物馆、玻璃博物馆、丝绸博物馆……这些打破人们常规印象的新兴博物馆又是如何成功运营的?人们该如何参观博物馆和里面的展览,又能从展览和博物馆中得到什么?无论你是文博从业人员,还是考古文博爱好者,抑或只是偶尔参观博物馆的普通观众,你关于博物馆的疑问,都能在《南博讲坛2017:多样化的博物馆》里得到解答。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雕塑
  古希腊的雕塑很阳光,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联系。来到希腊你会发现这里的入确实喜欢阳光,一到假日就去爱琴海晒太阳,这一点与中国传统追求荫翳之美不一样。说起来,中国的雕塑,无论是石窟寺还是墓葬,都是为信仰或者说为来生服务的。譬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规模宏大,但它不是以追求雕塑形态为目的,而是要反映“事死如事生”的灵魂观和统治意志。
  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兵马俑的形象虽然整体形态统一,但仔细分辨,却备有差异。由面部特征来判断,这些士兵绝大部分属于蒙古人种,是关中一带的人,与现代人的面部特征相差无几,非常写实,很有细节。还有一个细节值得重视,这些兵马俑全是单眼皮,没有一个双眼皮。我为什么要强调单眼皮和双眼皮?我曾做过一个小调查——凡是双眼皮都跟中亚、西亚人种有一定的关系,而单眼皮大都是咱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双眼皮的人多有胡人的基因,这就是为什么唐代双眼皮开始多了的原因。来自粟特等地方的西域人,到中国经商,与汉人通婚,所生的小孩很漂亮,眼睛很大,一闪一闪的,跟洋娃娃一样。这些孩子的眼睛有很多出现了双眼皮,这也告诉我们看待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
  西汉的霍去病墓系列石雕在中国美术史上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如果仅从石雕的形态看,这一评价是符合事实的。但如果从石雕形成的原因以及背景等多方面考察,就会发现它的意象造型、浪漫风格,其实是受制于工具。我曾仔细观察过这些石雕,发现很多地方,特别是涉及物体结构的地方,打的钎眼很多,显然是深入打制下去时遇到困难。所以,我据此认为,西汉时期打石头的钢钎硬度不够,打花岗岩很费劲,这是有事实依据的。相反,霍去病墓系列石雕之《马踏匈奴》是一尊雕琢得最下力气、塑造得最为深刻、具有纪念碑意义的雕塑,而它的意象造型、浪漫风格并不显著。这就告诉我们不能仅从风格学来评价一种艺术现象,对一件事物的认识不要仅仅从表面上审视,要从背景中发现问题。比如,有位书法家,他的书法很奇特,笔画很特殊。究其原因,是他没有钱买毛笔,是用别人扔掉的秃头笔写的。在这里秃头毛笔造成了他的风格,这是受工具制约而形成的风格,也就是现象背后的故事。
  中国的造像非常丰富,上至秦汉,下至魏晋、隋唐等时代,其风格备异,变化多端。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造像艺术也受到了外来文化或者说样式的影响。以北齐为例,它的线条非常千练,非常纯净,所谓“曹衣出水”,这是受印度笈多艺术影响的结果。
  再如丹阳、句容以及南京郊区,那些伫立在田野里的南朝石雕,有一种昂扬的气势,颇具汉风。如果拿南朝的艺术与北朝相比,就会发现北朝的艺术带有鲜卑文化的特征(如云冈石窟),而南朝艺术虽然也受到印度的一定影响,但其雄健之风依然是魏晋遗绪。
  之后,唐代的造像更加趋向写实,这在敦煌等石窟中都有呈现,人物的衣褶不再是模式化的塑造,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表现。不单是莫高窟或者麦积山等著名石窟,凡是规模大、做工精良的石窟,一般都是供养人捐巨资修建的,特别是那些皇家工程。而规模小且做工一般的石窟,往往是资金所限而致。从这一点上看,古今艺术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唐代的写实风格一直传延到宋代。但自宋代始,佛和菩萨的形象越来越走向世俗。这一时期的人物形象,很有几分世俗妇女的模样,这是根据现实中的人来塑造的。特别到了明清,小家碧玉的特征更加明显。这种家庭妇女的形象是时代的印记,也是宋以后市井文化的显现。在敦煌,有一些窟,把唐代的头给毁了,然后在脸上用白粉涂抹一下,这是清代千的活,做得非常差劲,据说是还愿重塑金身所致。这就是民间信仰,这个力量很大,圣母像被塑造成市井间的婆婆或大嫂形象,已经远离神性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筇竹寺清代重修的塑像,非常活灵活现,是高度写实的,它是以线来转折形成立体空间。还有山西双林寺的造像,也是生动无比。
  自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建立,雕塑一反古代形态,开始出现表现现实事物的题材。如李金发、江小鹣、刘开渠、滑田友、曾竹韶等老一辈雕塑家就是现实主义雕塑的前辈。最典型的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塑造方法带有一定的法国式浮雕风格,因为那批老雕塑家大半是留法的。法国式浮雕在浮雕的起位和空间压缩上与苏联的不同,苏联是慢慢虚化,所谓平面压缩。而法国式浮雕,处理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就像中国的白描一样干净利落,其中的代表作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虎门销烟》等。当然,《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吸收了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以及一些石窟寺的构造和叙事方式。在此之后,中国的雕塑艺术走过了纪念碑、形式美、本土意识、观念方式等历程。
  中国古代的造像,无论是地上的还是地下的,都非常丰富。但它从来不为活着的人造像,而是为灵魂或者信仰服务的;或者说很大程度上是为死去的人服务的。古人有一种灵魂观,认为一旦活着的人被做了像,就意味着这个人的灵魂被抓走了,他就要失魂而死,这是中国乃至东方造像理念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一个要点。
展开
目录
《南博讲坛·2016: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
第1讲 博物馆,当我走进你的大门
龚良
第2讲 至美的昆剧——昆剧的审美特色和当下表演的时尚性
李鸿良
第3讲 当代形塑——品味传统文化的滋味
宋伟光
第4讲 茶酒争胜——唐人的饮茶饮酒与三教融合
徐兴无
第5讲 藏诸名山——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许杰
第6讲 西风东渐——大视野下的早期东西文明交流
张学锋
第7讲 故宫的世界世界的故宫——走进人们社会生活的故宫博物院
单霁翔
第8讲 一壶一具——文人语境下的极端之美
周学
第9讲 欧洲风景里的中国
刘锋
第10讲 温婉的芳华——文物述说的古代女性生活之美
曹清
第11讲 当代艺术介入博物馆空间
杨玲
第12讲 博物馆的构建和运营
沈辰

《南博讲坛·2017:多样化的博物馆》
第1讲 1300度的热情与活力——上海玻璃博物馆的五年历程和故事
张琳
第2讲 创设全年龄段观众的博物馆学习体验
姚强
第3讲 分享我的人生经验——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
李昌钰
第4讲 走进世界第八大奇迹:发展中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侯宁彬
第5讲 立马山川:穿越千年草原文明
塔拉
第6讲 博物馆倡导时尚生活方式
赵丰
第7讲 “数字敦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王旭东
第8讲 粤博里的海丝故事
魏峻
第9讲 新题材·新视界·新观察——建川博物馆的发展之道
樊建川
第10讲 雪域圣殿——布达拉宫
觉单
第11讲 听·苏:一座城,一个馆和一群人
陈瑞近
第12讲 文物在眼里、观众在心里——博物馆的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杨志刚

《南博讲坛·2018:博物馆塑造美好生活》
《南博讲坛·2019:博物馆与地域文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