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近些年,彼得 •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在我国颇受追捧, 其作品畅销不衰。德鲁克的影响力已经从企业界扩展到其 他领域,包括教育界。因为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就是 一种组织,有组织就必然需要管理。班级也同样如此。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之一。研究班主任工 作,必然要研究班级管理。但是班级管理本身并没有多少 原创的、系统的方法论。被很多人反复强调的,无论是以 人为本,还是激活个体,抑或文化浸染,源头都不是学校 管理而是现代管理学。当代的班主任或学校管理者,没有 一定管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仅凭感觉、经验、热情、爱 心做粗放式管理,显然是不专业的。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把管理学想象得高深莫测,它的 很多核心理念与教育原理是相通的。无论企业管理和班 级管理有多少不同,二者都有同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做好 “人”的工作。管理,因人而成事。
目中无人的管理,无论在哪里都不可能是好管理。所 以,班主任本应该不难理解管理的原理。但是,因为国内 鲜有一线教师系统地整理班级管理的方法论,而一些冠以 “班级管理学”的作品又多出自高校教师之手,还是以理 论为主,结果造成班主任难以在实操中应用。这种理论与 实践脱节的问题,在班主任工作研究中很常见。
本书具体呈现了管理学理念和方法是如何在班级中加以运用和演 的。由于每种方法都来自班级的具体实践,所以其中所蕴含的管理学知 识更有利于班主任较好地理解。
说到管理,有一个基本但容易被忽视的理念,那就是“有效”。这 其实是把很多人对“优秀班主任”的理解颠覆了。一般我们总会用“勤 勤恳恳”“一心扑在工作上”“关爱学生”等语句来表述班主任的优秀。 这些描写都在讲“态度”。当然,工作态度很重要,但不是态度好就是优秀。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指出,有效的管理者不会一接 到工作就一头扎进去,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德 鲁克指的“成果”,就是贡献,就是实现目标。
班主任做管理,目标是什么?是发展学生。这就意味着,所有与发 展学生无关的活动,都是无效的。对班主任来说,如果他在做事之前总 是先思考:“我做的这件事与发展学生有关吗?”然后去想:“我可以怎么 做?”最后再想:“我这样做达到目的了吗?”这样的班主任就是一个脑 力劳动者和一个真正的教育管理者。
按这样的思路去理解本书对班级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的解读,就会 有一些新认识。原来,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发展学生而设计的。与此无关 的,都是多余的,都是在浪费资源。我向来主张,班级管理要做减法。 奥卡姆剃刀原理指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必要”,当然就是 指与发展学生有关的事。这种思路会让班级管理变得很单纯、很干净, 也足够简单。简单是高效的前提。
举个例子。本书有专门讨论小组建设和班级保洁工作的章节。如果 把保洁工作作为小组建设的一部分,就会既简单又高效。以小组为单位 承包班级的保洁工作,小组制定保洁职责、安排保洁时间,以及进行检 查与评价,所有管理流程都在小组内完成。小组自我管理,既可以减轻 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学生的能力和团队意识也会得到提升。
这就是“去中心化”的理念。一个班级不能只有班主任一个中心。 当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中心,有机会为自己做主,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他们之间再以情感、规则或文化相连接,整个班级就 将是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强大集体。其中的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 尊重和发展。这些理念与管理中强调的激活每个个体是相通的。毕竟,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发展每一个学生,离开学生个体发展谈班级管理是没 有意义的。
总之,本书虽然介绍了很多班级管理的方法,但是希望读者不要只关注方法论。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能解决你实际问题的方 法就不是你的方法。所以,在阅读本书时,一定要思考。不仅要经常追 问:“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做?”更要问:“如果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还 可以怎么处理?”这样,思路就会被打开,就会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进步就会更快。
总之,遵循教育规律,在尊重学生人格和权利的前提下创新班级管理方法,追求效率和效果,才是正道。
经常和学生谈话
谈话是班主任做学生工作最主要也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师生交谈的重 要性和作用可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走廊里、操场上、水池边,甚至在食堂里,经常可以看见一对师生在随意地攀谈着。无论男生女生,表情都很放松,像是在和老师拉家常,时 而微笑,时而笑出声音,时而短暂地沉默。沐浴在阳光下、可以随意开玩 笑的师生,成为校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多年的习惯之一就是―― 顺着学号不间断地和每一个学生聊天、 谈心。很多教师都夸赞过我的这个习惯。这个习惯虽然很简单,却是我带 班的一大法宝。
这个法宝的灵感来自“霍桑效应”。1924 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 工厂。梅奥制订了一个计划,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研究人员与工厂中的 两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谈,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 们尽情宣泄情绪。结果发现这一行动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这 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每个人都有 被关注的需求。“当我被关注时,我的表现将更加优异。”
霍桑效应在班级中同样存在。
师生对话,是最古老、最经典的教育方法之一。这一点,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中国古代的孔子等大师的教育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我 个人接触到的大量案例也表明,坚持长期地、大面积地和学生谈话是极有 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教师和学生的谈话可以分成几种类型,有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有的是为了了解情况,有的是为了做思想工作,有的是为了批评教育。一般情况 下,教师和学生的谈话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而且多半是发现学生出了一 些状况后才开始谈话的。换句话说,教师找学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如果学生不出问题,除非主动,一般鲜有和教师谈话的机会。学生不习惯 于和教师交流,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把心里话对教师说。
聊天式的漫谈,看似没有直接目的,其实是班级管理重要的润滑剂, 也是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极佳方式,还 是教师了解学生动态的直接方式。当学生希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需求 得到满足后,他们就会很好地释放出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谈心, 哪怕只是拉拉家常、听学生诉诉苦,都是很好的心理疏导行为。
按照学号和学生谈话,是为了不让自己有遗漏。一般的做法中,班主 任谈话对象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特别是一些中等生,可能一个学期也没和 老师说上几句话。有了学号的约束和提醒,就不会出现这种偏差。
学生会很快知道教师有这样的工作习惯,于是会有期待。他们知道, 老师是不会忽视任何一个人的。在即将轮到自己和老师谈话时,学生会更 加注意最近一段时期里自己的表现。同样,教师也可以有意利用这个习 惯,在轮到某学生时,有意跳过去,找后面的学生谈话。这样,学生就会 着急,他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会主动来找老师。
和学生谈心其实并不会占用教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与学生谈话 交流的基本原则是“短时多次”―― 每次谈话的时间并不需要很长,短的 甚至三五分钟即可。这样一来,很多边角时间就可以利用起来。谈话的频 率也可以适当高一些。一次一个小时的谈话,如果缩短为 15 分钟,则可 以分成四次,分散在一段时间里进行。对学生而言,教师在持续地关注他; 对教师而言,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谈话时机,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和学生进行马拉松式的谈话,是非常低效的做法,既消耗教师和学 生大量的时间,也消耗师生的情感。为什么有些教师会热衷于此呢?一个 原因是教师的权威意识在作祟。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或试图灌输道 理时,如果学生并不接受,反而顶嘴,甚至有些叛逆的举动,教师就会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所以,就非要说服学生不可。另一个原因是急 功近利。教师想用一次谈话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结果导致谈话面面俱 到,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无所不谈。但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人的成长 规律,人的想法怎么可能在一次交谈中就完全改变呢?学生明白道理是需 要过程的,即使明白了道理,表现也还会有所反复,这本是教育中再正常 不过的事。学生的转变不仅有教师的教育引导,还有学生的自我成长、自 我感悟在起作用。不尊重规律,不选择合适的时机,就是蛮干。蛮干的后 果,轻则事倍功半,重则越干越糟。
如果你是学生,面对老师长时间的狂轰滥炸,你会作何感想?谈话内容一多,必然有大量重复,一个道理反复讲上很多遍,肯定让人腻烦;谈 话时间一长,必然翻出很多旧账,旧账、新账一起算,就会令学生恐惧。 到最后,学生不是被老师的道理说服的,而是因为怕了老师这阵势,只 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早点结束谈话就行。这样的谈话会有什么 效果?
师生谈话的场合也是有讲究的,要根据谈话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场所, 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比较宽松、随意的谈话环境有利于学 生放下心理戒备,畅所欲言。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做的这些分外之事,看似无用功,其实是做了真正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样的谈话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大,对一些平 时不太引人注目的中等生,效果尤其好。
班级工作岗位设置的三大原则
班主任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原则安排班级工作。
(一)按人设岗
按人设岗,就是班级有多少人就设多少个岗位,典型的例子就是值日 生工作。根据班级人数排值日生岗位,这样就设立了每个人在班级里应尽 义务的底线。
班主任要全面考察班级需要保洁的内容,地面、门窗、黑板、讲台、 包干区,甚至细化到有几扇窗户、几组地面、多少公用区域,把整个班级 的卫生工作分解成一小块一小块,分别承包给具体的学生。因为每个班级 的人数不同,所以,岗位数应随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人数多了,就继续把 岗位细分;人数少了,就进行岗位合并。要通过调整岗位数和人数的关 系,确保一人一岗。
每个人按规定只做自己的工作,擦窗户的只擦窗户,扫地的只管扫 地,但是班级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每个人自己的课桌、抽屉、座位周 边是各人的承包区,必须自己负责承包区的卫生。
按人设岗可以确保每个人都有事可做,使班级里没有闲人。
(二)按需设岗
根据班级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岗位。有需求,才设置,不必强求,更 不要没事找事做。需求是会变化的,每个班级的设施、设备也是不同的, 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安排。
按照“不留盲区”的管理原则,班级里任何物品都要有专人管理,这 样就会出现一大批岗位,需要落实承包人。
安排岗位不仅仅是为了把班级工作分解,便于管理,更重要的是通过 分工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所以,可以想办法多设一些岗位,以增加 学生的“就业机会”,让集体生活更加有趣。在分配工作时,要尽量平衡 好,使大家承担的工作量都差不多。
(三)因人设岗
因人设岗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他们量身定制岗位。 这样的岗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为班级文化添彩。因为每 个班级成员的兴趣、特长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样的岗位也是视情况而定 的。班主任不必先入为主,以自己的设想打造班级特色,而是可以按照 “学生能做什么就安排什么”的原则操作。如果有学生特别喜欢或擅长某 一样东西,班主任不妨动动脑筋,看看能利用他的特长为班级做点什么。
有一年班里转来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但我发现她有一个爱 好 ―― 喜欢研究电影。因为是中途转班,班里其他学生的工作都已落实, 班级并无多余的岗位。于是,我特意成立了一个班级电影俱乐部,请她担 任负责人,专门为同学推荐好的电影,并对推荐的电影做介绍。这使她的 业余爱好变成了真正的特长,使她在班级里拥有了独特的地位。但她一直 不知道这个岗位其实是专门为她设置的。
因人设岗,相当于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工作机会,尊重了人的 个性,完全符合教育规律。
在实际操作中,按需设岗和因人设岗经常是有交集的,一方面班级有需要,岗位虚席以待;另一方面有人会做,有人愿意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