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班?有个班级在带,不就是在建班吗?
当然不是!那天的谈话就是从这个话题慢慢深入下去的。我们盘坐在蒲团之上。面前是一套青釉茶具,配上我带来的江南碧螺春,和谐而安静。
但,涵的第一个问题,却显得不和谐:“梅老师,你有没有在网上搜索过‘不想做教师’这个关键词?”
如此雅境,竟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但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虽然我搜索过很多关键词,但这个我还真没搜过。
“我搜索过,结果惊人。教师不好当啊,班主任就更难当了。”涵的语气里是无限感慨。
“涵,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读我原来的商务英语而选择了中文吗?不是我不想读,而是我读不下去。搜索的数据证明的不一定是班主任不想当班主任,还可能是当不了班主任,或者不能胜任班主任。当然,我说的是‘不一定’。”
接着,梓有了自己的问询:“俗话说,一颗猫屎可以毁掉一锅粥。我们班那3个让人头疼的学生耗尽了我大部分精力。梅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
“你班上总共有多少学生?”
“50个。”
“你为什么不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另外47个学生身上,却在3个学生身上花费这么大精力?”我的问题,让梓愣住了,但只是短暂的一瞬。“因为一颗猫屎是可以毁掉一锅粥的啊,何况是三颗!”自然,梓没有任何看不起自己学生的意思,只是做了一个或许不恰当的比喻而已。 “你想想,为什么一颗猫屎可以毁掉一锅粥?或者说,一颗猫屎毁掉一锅粥的前提是什么?”我的追问,在他看来有些冷。
亲爱的朋友们,此刻,请停下阅读,想想一颗猫屎毁掉一锅粥的前提是什么。
我知道梓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就只好主动谈了自己的理解:“一颗猫屎可以毁掉一锅粥的前提是这锅粥是稀粥,而且越稀就越容易被毁掉。如果这锅粥可以变得浓稠些,猫屎毁掉的仅仅是局部;如果粥可以坚硬到如馒头一般,即使上面有一颗猫屎,把猫屎下面的那块去掉,依然可以吃,因为它并没有影响到粥的内部。如果你逐渐把粥变稠了,你还怕猫屎吗?回到你的班级,如果你凝聚了那47个学生,剩下的3个学生还有折腾的空间吗?
“一定没有!这里我的话显得绝对,后续我会说明原因。可是,你想过如何凝聚那47个学生吗?或者说,在凝聚那47个学生方面你做了什么?从你谈到的精力分配来看,你一定认为,那47个学生不违纪、不惹事,不需要花费精力啊!”
是真的不需要吗?我知道我无法一下子说服梓。
但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个冬天的夜晚,在姑苏城李公堤的咨询会所里,一个衣着得体、举止大方的女孩在妈妈的带领下走进了我的教育服务咨询室。如果没有事先她父母的告知,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学生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一个表现出病症的学生其实并不太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学生你根本看不出他们的病症。如果学生能够表现出来“问题”其实还好,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如果学生平时表现得很好,你都不知道“症”在哪里,“病”就发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我继续对梓说:“正如你以为那47个学生没有问题而后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另外3个学生身上一样,你不知道如何带班。我们再回到粥的问题上来,如果你把粥变得浓稠,猫屎就毁不了一锅粥。如果把47个学生凝聚在一起,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那3个学生是可以在好的环境里转变成好学生的。猫屎也可以成为猫屎咖啡,有另外一种醇香。环境才是育人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关键是你知道怎样去打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吗?你知道怎样的班级氛围才叫好的氛围吗?
“不是对待好学生不需要花费精力,而是不知道应该对他们做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提到猫屎咖啡,三个朋友不约而同地笑了。不约而同的还有他们的动作,他们举起茶杯:“梅哥,干杯!”有时候“干杯”就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认同。
我是有些好为人师的,何况他们三个的到来本来就有些“请教”的意味。对于朋友,我不敢说是倾囊相授,但最起码要把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地分享吧。于是,我接着说了下面的话: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抓主要矛盾。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次要矛盾上。”
“道理谁都懂,关键是带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如何来抓!”言语不多的晟,总是能戳中问题的关键。P2-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