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的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9.8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 。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大众的交往方式。在传统社交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移动社交网络,其对个体及社会群体人际交往的影响成为研究者日益重视的课题。然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移动社交网络卷入程度较高的群体之一,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其人际交往(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方式和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的变化情况及规律更是引起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
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MSN)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对于它的内涵的揭示,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学科展开,但没有统一的界定。Wikipedia(2017)将移动社交网络定义为,具有相似兴趣的人通过他们的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交流和联系的社交网络。Falk(2011)指出,移动社交网络是社会科学技术与移动网络通信相结合的产物,其功能是探索移动终端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有研究者认为,移动社交网络与传统的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端社交应用(application,App)相比,具有更强的人机交互性和实时情境性,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创造并分享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Qietil?inen et al.,2009)。移动社交网络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即便没有终端之间的连接,使用者之间也能进行频繁互动(Lu and Qiu,2013)。Humphreys(2010)则将移动社交网络视为信息技术和都市生活形成的错综复杂且相互依赖的关系产物,它通过可连接的互联网且具有移动性的设备为人们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可以转变人们在公共空间中聚集和互动的方式,促进各种新信息流入公共空间,并且能够改变既有的社会和空间实践。Humphreys和Wilken(2015)据此提出移动社交网络是借助移动通信设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共享信息的服务。在我国,李根强等(2016)指出移动社交网络是在在线社交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社交平台,其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交友和娱乐等的重要渠道之一。陆奇(2011)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是社交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具有更强的移动性、真实性和社交性。王玉祥等(2010)也指出,相较传统的面向互联网的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移动社交网络将移动计算(mobile computing)和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无缝连接起来,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真实性、地域性和实时性。
综上,移动社交网络作为社交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载体是手机、平板和移动PC(杨喜,2012)等。据此,我们将移动社交网络界定为:一种以手机、平板和移动PC等移动终端为媒介,由兼具社交性与移动性的各类移动社交应用平台或软件搭建起来的新型网络。这一新型网络可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和群体与群体随时随地展开交流、分享与互动,实现其实质性联系的建立,使人际交往形式与特征发生巨大变化。
在社会学领域,人际交往泛指人与人的交流和往来,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其内容包括商品交换、思想交流、劳动服务、互助合作和娱乐活动等。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人际交往特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从传统意义上讲,人际交往是一种现实人际交往,几千年来“面对面”的现实人际交往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沟通和建立联系等的主要方式。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移动社交网络的兴起,个体与群体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混合现实与网络海量信息的聚融特性,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社交网络通过增加线上(online)和线下(offline)社交成员的交往与联系,有效地将线上和线下的社交生活联系起来,形成线上、线下交往的交融与重叠,以及现实和虚拟混合的人际交往模式(罗青 等,2013),导致人际关系网络发生了极大变化。与此同时,移动社交网络突破传统社交模式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满足了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需求,不仅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往”场所。目前,大学生交往的主战场是“信息场景”(李桐和罗重一,2018),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及人际关系结构的影响作用日渐凸显。
目前,国内外关于移动社交网络对个体(群体)影响的研究虽不多见,但呈上升趋势。从学科领域看,多数研究集中于信息学、传播学与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近年来心理学科方面的研究有所增加。从社交媒介看,主要集中于某一社交平台或社交软件。Wilson等(2012)指出国外对社交网络的研究,超过80%以Facebook为样本(以Twitter、Instagram、Foursquare和Strava等网络站点为研究的样本非常少见),国内研究也大多集中于某一个移动社交软件(如QQ、微信或微博)。从研究对象看,以一般的网络使用者及青少年为对象的研究为主,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一现状限制了研究者对社交网络宏观使用情况及其总体影响的认识,局限了研究者探究其他类型社交网络的思维(Rains and Brunner,2015)。目前,我国用户使用的社交软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为用户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如B站和知乎);第二类是实现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软件(如微博);第三类是为用户提供文字、语音或视频等实时沟通方式的软件(如QQ和微信)。由各种移动社交软件构建的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与分享平台(Trusov et al.,2010),但不同的社交网络对个体与群体有不同的影响(Ahn,2012)。基于此,本书分别选取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交网站、QQ、微博和微信等,结合社会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视角,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所获数据为支撑,通过分析探讨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不同年级、性别和专业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状况,移动社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趋势及线上、线下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以及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及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等方面的影响,揭示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社会适应性。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移动社交网络概述
1. 社交网络与移动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是网络用户因某种联系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社区(Rheingold,1993),也称虚拟社区。Milgram(1967)的六度分离理论为社交网络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理论提出通过不超过6个人,我们就可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进而形成复杂且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
关于移动社交网络,Wikipedia(2017)有过这样一段描述: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is social networking where individuals with similar interests converse and connect with one another through their mobile phone and/or tablet。不少学者认为,移动社交网络是社交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两个概念相结合的产物。在陆奇(2011)的研究中,移动社交网络被定义为一种将移动终端作为媒介,把更加真实的社会关系作为基础,并将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进入社交网络作为目的的新型媒体,它是社交网络与当今移动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体。这一定义凸显出移动社交网络相对于传统社交网络具备更便捷的移动性和更强的真实性与社交性。同样,郝益刚(2011)关于“移动社交网络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真实的网络社交关系,并为用户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网络服务,可以满足用户现实和虚拟的双重需求”的阐述也强调了移动社交网络较之于传统社交网络的区别。徐晓露(2014)则综合了陆奇(2011)与郝益刚(2011)对移动社交网络的理解,她明确指出移动社交网络是以传统社交网络为基础,将当今移动互联技术作为支持,以各种移动终端为载体,以建立和拓展更加真实的社会关系为目的,以为受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新媒体网络服务。此外,谭元巍(2014)将人类的社会属性作为基础,提出移动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涵盖众多用户社交关系的移动通信系统,实际上是人类的社会属性与无线通信技术的巧妙结合。因此,借助移动社交网络,即便没有终端之间的连接,使用者也能双方或多方地进行频繁互动(Lu and Qiu,2013),实时沟通,共享信息(Humphreys and Wilken,2015)。
2. 移动社交网络的特征
John Doerr在2011年首次提出使用SoLoMo对移动社交网络的特征予以分析 。SoLoMo即Social(社交性)、Local(本地化)、Mobile(移动性)。理解这三个特性并不难,从Color到Facebook,这样的So已经无处不在;而Lo则代表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各种定位,如Foursquare或“街旁”、谷歌纵横(Google Latitude)及Facebook Places;Mo即苹果、谷歌带来的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根据Doerr(2011)的观点,移动社交网络具有社交性、本地化和移动性三个属性。此后,徐晓露(2014)指出,移动社交网络除具备传统社交网络的服务多样化、用户规模大、自组织化明显和互动性强等特征之外,在SoLoMo核心属性的基础上还具备几大新特征:一是基于情景与活动;二是基于移动终端设备获取在线服务;三是基于社会关系发展新的交友方式,即社交网络使用用户在原有的真实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巩固熟人社交关系的同时,还可通过定位等功能发展与陌生人之间的社交网络。
根据上述研究,可将移动社交网络的特征概括如下。
第一,较强的社交性。拓展社交关系网络是人们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之一。例如,熟人社交,包括熟人之间的情感联络、动态关注和信息共享等;陌生人社交,主要是与位置相近、兴趣爱好相似或“观点一致、行为趋同”的陌生人通过展开交流互动,发展成为好友关系。
第二,服务内容的多样性。移动社交应用不仅具备传统PC端产品的形态和内容,同时还衍生出多种基于位置的新型移动社交应用。网易新闻、百度贴吧和商品购物等诸多传统PC端平台开始向移动端平台转移;以用户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建立相应好友圈的陌陌、探探和来往等社交应用不断更新;满足特定群体特定时期需求的社交应用,如美柚和育学园等也不断涌现。
第三,实时实地的便捷性。手机和平板等移动设备具有较高的便携性与可移动性,使用者可以借助这些设备,通过移动终端与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进行交流沟通,实时实地地查阅感兴趣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快速获得反馈。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实时实地的交流与分享,能够让使用者保持交流与交往的快乐与热情,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
第四,现实与虚拟关系的交织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者的人际交往既有现实交往也有虚拟社区中的网络交往,其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包括现实人际关系和网络人际关系。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群体彼此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如家人、朋友、同学和同事等;而在网络人际关系中则与之不同,群体是基于人们之间的某些共同点(如学习目标、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等)而联系起来的,彼此间弱关系属性明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