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
(三)意识形态建设塑造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文明风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我们党根据国家发展实况和人民生活实际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整合作用。这是因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系统性理论化的思想体系,它反映并代表着特定社会群体的价值主张,因而能够通过利益协调、观念整合、道德教化和心理疏导等方式形塑着社会成员的人生价值观,规约着社会成员的生活言行。意识形态的这种独特功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提供了思想指引。与此同时,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与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有着内在的契合,更重要的是它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任务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全面小康社会不单单意味着丰盈的物质生活,它还涉及广泛的民主参与、高尚的文化品位、普遍的社会正义、优良的生态环境等内容。这就表明,当全面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映射到观念上层建筑时,意识形态建设也必须随之进行调整予以适应。特别是在价值取向上,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以人为本”原则,通过共建共享来凝聚和强化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用主流意识形态激发人们参与小康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基础。另外,意识形态建设具体内容和价值目标方面的创新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我们需要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动员性和导向性功能,积极营造劳动光荣、艰苦奋斗的社会风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心聚力。正是在此意义上,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统一全党思想、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政治保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
(四)意识形态建设承载着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
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法脱离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所以,与存在着剥削对抗性社会关系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和谐与发展的生产关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无论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步发展、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支撑。可见,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旨在提升精神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然而,物质主义对照下的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匮乏,既明显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不对称,更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不对接。基于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同时又对现实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根本的导向作用,我们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必须紧抓紧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们崇高的精神世界。针对目前多元社会思潮造成的价值观混乱,及其给人们带来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迷惘,我们迫切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元社会思潮的可行性路径,使之既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又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进而增强全体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思想共识、鼓舞奋斗精神,还必须将之融入现实社会生活。持之以恒地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唯此,才能真正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度和领悟力,才能普遍铸就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方式,也才能始终保持人们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
二、落实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心任务的需要
历史和现实表明,意识形态是关系人心向背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命题。能否把握好、建设好社会的意识形态,能否构建起具有强大感染力和感召力的主流价值观,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遭受着各方面的围攻和诘难,其中非主流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威胁尤甚。正因如此,我们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对非主流社会思潮的批判与引领工作,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和目的。从本质上讲,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既标识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所处的战略地位,同时也决定了在批判和引领非主流社会思潮中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四大中心任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