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家具的故事
0.00     定价 ¥ 126.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3413879
  • 作      者:
    贾薇
  • 出 版 社 :
    故宫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家具是世界家具中的瑰宝,其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工匠精神。在当前弘扬中华文化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的形势下,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与传承是当代家具设计与制造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目前对中国传统家具从造型、品类、材料、结构与工艺的研究颇多,但对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体现的美学思想的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本书围绕家具展开,是关于生活的故事,是今人传承古人、古人影响今人的故事。作者贾薇在研究中国传统家具中,注重对其文化与艺术价值的深入研究。她认为家具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载体,为人而创造,因地而陈置,因时而更迭,家具已成为一部见证人类起居生活改变、反映人类意识形态变迁,以及承载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提到历史的演进,总是无法避开传说中那个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我们想象着我们的先祖居住在冰冷的洞穴中,围着吱吱作响的篝火大快朵颐地分享着食物;或是在黑暗中借着朦胧的月色,进入那充斥着不安的睡梦当中。《庄子·盗跖》载道:“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此时的人们唯以果实蚌蛤果腹,尚未掌握钻木取火的技术,尚未有足够的力量去抵御猛兽。但是,人们已经有了家——树木构成了人们最初的家。
石器时代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我们甚至默认那就是人类文明的初曙。然而随着一些考古的新发现,今人似乎可以看到一个比石器时代还要久远的木器时代。英国考古学家K.P.奥克莱在其《石器时代文化》中说道:“欧洲已发现过两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木器,其中一件是一个紫杉木的木矛的木梢……另一件是紫杉木做的矛头,尖端是用火烧法硬化过的”;“在非洲旱更新世(约公元前.300万一前100万年)的静水堆积中也曾发现过木质的工具”。另外,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在论述北京猿人的生产工具时也曾说道:“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得力的狩猎武器应该说是木棒和火把。”
关于木器时代的观念,也早已有之。如《商君书·画策》中便提到过一个比神农时代更为古老的昊英时代,“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周易·系辞下》亦记载有上古人民“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在这一时期,人们就近取材,俯首拾柴,扬手折枝;那直上云霄的神木,既是生灵栖息的场所,又是人们生存的支柱。木以其特有的灵性,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时至今日,久居西南地区的纳西族,还保留着对草木的原始信仰。如孕妇在分娩前要举行“树保”仪式,在仪式上要焚烧杜鹃枝来解晦;在举行祭天仪式时,要在祭天坛两侧竖立两根黄栗木,以分别象征天地神。而纳西族的分支,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则依旧居住在木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中。
当人们默许以工具来界定时代时,与我们最为亲近的“木”却常常被遗忘。耒耜,其形状似“木”字,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原始农具。它的发明,或许就是古人受到了树木形状的启发。《说文解字》释树日:“木,冒也。冒地而生。”“木”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写作“□”,金文为“□”,很像一棵树,其上部为枝,下部为根。若在“木”字的“一”上加上两横,即成为“耒”。《周易·系辞》日:“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观其外形可知,耒耜是比木棍更加进步的农具。
农耕使得先民定居下来,衣食问题得到解决。于是,以石之利器而工木之善事,石与木相互配合,碰撞出了榫卯工艺的灵感火花,为古人解决了最为迫切的筑房需求。得益于这一伟大发明,河姆渡人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此工艺建成的房屋,既防潮避险又坚固耐用。
古人对于榫卯的应用,也并未停留在“住”上,“行”也成为榫卯施展其魅力的领域。《周易·系辞下》中说道:“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断木为杵”。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江湖密布,先民出行或渔猎,主要依靠的交通工具便是船只。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地区曾出土过一具大型独木舟,它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船体的一端不幸已被施工方挖失,但其残部竟还能长达5.6米,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历经长期生产,木石齐心,累积经验,默契创作,屡创奇迹。尽管随着冶金技艺的发明,金属工具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更有不断精琢的玉石,成为人们崇仰的对象。但那仁厚的木,却不与金玉争辉;退居平凡,持守低调。它用数不清的年轮,蕴藏心事;让伤疤结痂,变成树瘤,守住眷念;让树根深藏地下,似鹿似虎状奔跑,去放纵追思。后来,它被人们做成根雕,拿去欣赏。数千年间,更有无数的树木,被制成器具,供人坐卧承贮。
一木为树,二木为林,三木为森。树的品种极其丰富,为人们择木施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今天,汉字中以“木”构成的字至少有上百个;而如座椅、卧床、餐桌、居巢等与“家”息息相关的词语中,更常有“木”的身影。尽管现在人们试图用各式各样的新型无机材料替代“木”的职能,但已成为文化印记的“木”,却永远不会因为科学的进步而退出历史的舞台。
时至今日,木与石依旧未曾远去。二者心心相印,对影成诗,一同装点幽院闲庭;或静卧书案,笔砚相叠,以助文人墨客骋怀逸兴。或许我们可以说,“木器时代”尚未终结。
阿拉伯谚语说:“人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无情的时光,能将人类世界干百万物体消磨至尽,但它对金字塔无可奈何。”在古埃及文化中,三角形代表金字塔,它既是精神的象征,还被视为一个不朽的“文化符号”。它高耸、坚固、威严、稳定,既可以抵抗无情的岁月与风沙,同时能以巨人的形象带给人们力量。那么,中国不朽的文化符合又是什么呢?
山西应县木塔顶层有一块清人刘仕伟题写的牌匾,上书“木德参天”四个大字。那什么是木德呢?在我看来,所谓木德,大抵是一种敦睦的品性。孔子认为木象征着东方,“万物之初皆出焉”。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榫卯交响一·家
一、木石时代
二、“文化符号”——榫卯
三、榫卯“家园”
第二章 榫卯交响_二·家具民用篇
一、坐·看云起——由座而起
二、贮·藏春秋——论箱说柜
三、饰·意呈祥——器制与饰意
第三章 榫卯交响三·家具文人篇
一、文人与书房
二、文人与园林
第四章 榫卯交响四·宫廷家具篇
一、天子位在九五之尊
二、宫廷家具的神性与人情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