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章 概论
1.1 时空之中,知行无疆
1.1.1 平衡建筑与知行合一
1.1.2 当下建筑环境的时空背景
1.1.3 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1.2 平衡建筑的实践模式
1.2.1 讲理、求变、共生
1.2.2 人性化、创造性、包容性
1.2.3 设计创造共同价值
1.3 建筑方圆,情理相生
1.3.1 建筑情理
1.3.2 情理相生的三个环节
第二章 讲理中的人性化
2.1 跟谁讲理与如何讲理
2.1.1 多方主体分析
2.1.2 人的要求的复台性
2.1.3 物质与精神要求的平衡
2.2 多方主体的轻与重
2.2.1 在成规与变革之间
2.2.2 在神性与人性之间
2.2.3 在独立与交融之间
2.2.4 在形制与创作之间
2.3 本章小结:理-分殊
第三章 讲理中的创造性
3.1 打破旧平衡、构建新平衡
3.1.1 直面矛盾是创造之初始
3.1.2 通过创造性来协调矛盾
3.1.3 以矛盾的共存达到共生
3.2 盒子与生活
3.2.1 市井与留恋
3.2.2 承载生活
3.2.3 有容乃大
3.3 盒子与自然
3.3.1 厚重与轻灵
3.3.2 刚柔相济
3.3.3 回应自然
3.4 本章小结:大方无隅
第四章 讲理中的包容隆
4.1 “融”与“溶”
4.1.1 与“物态”环境的包容
4.1.2 与“非物态”环境的包容
4.1.3 包容的张力
4.2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4.2.1 “得体”之道
4.2.2 原生态地貌的保留
4.2.3 适应“山势”的建筑群落
4.2.4 轻灵的建筑语言
4.3 本章小结:墙头的青苔
第五章 求变中的人性化
5.1 人性存在于细节之中
5.1.1 组合:功静隆
5.1.2 内涵:时代性
5.1.3 文化:传承性
5.2 砖石叙事,匠心独具
5.2.1 布局与材料的统筹
5.2.2 造型与细部的构建
5.2.3 场景与氛围的斟酌
5.3 本章小结:有容乃大
第六章 求变中的创造性
6.1 创造、创新、原创
6.1.1 回到源点,立足现实
6.1.2 有源之创,依源而创
6.1.3 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6.2 如鼎之镇,当仁不让
6.2.1 “人心”与“道心”
6.2.2 一方水土中的建筑
6.2.3 建筑的品性与环境认同
6.3 本章小结:允执厥中
第七章 求变中的包容性
7.1 从环境中来,到环境中去
7.1.1 环境解析与感知重构
7.1.2 接纳与过滤
7.1.3 和而不同
7.2 实之以为利,虚之以为用
7.2.1 围合与开敞
7.2.2 古典与现代
7.2.3 尺度与环境
7.3 本章小结:庭院深深
第八章 共生中的人性化
8.1 共生的立足点
8.1.1 条件性与具体性
8.1.2 反复性与无限性
8.1.3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8.2 传统文人气质的建筑诠释
8.2.1 理念与使用的情理
8.2.2 手法与表达的技艺
8.2.3 形式与工艺的形质
8.3 本章小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九章 共生中的创造性
9.1 原子与比特
9.1.1 建筑设计信息中介的演变
9.1.2 设计整体性与分工离散性
9.1.3 建筑协同设计分析
9.2 山水气韵中的综合协同
9.2.1 定位:城市体育综合体
9.2.2 破题:依托地势的台地处理
9.2.3 显隐:呼应环境的设计应对
9.3 本章小结:协同创造建筑之美
第十章 共生中的包容性
10.1 返璞归真
10.1.1 建筑的日常性
10.1.2 建筑的生长性
10.1.3 形象、意象、意境、境界
10.2 苍山如海,悠悠天地
10.2.1 抽象与具象
10.2.2 群山之“身”
10.2.3 环境耦合器
10.3 本章小结:无限时空
第十一章 结语:建筑的设计与辩护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