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毒咒
“不要输在起跑线”或者“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是内地几乎流行了十年的一句话。内地正经的评论,可以说是齐声讨伐,但是媒体与民间却越传越烈,苦口婆心不敌“爱儿心切”。这两年,这句话也在香港流行起来,甚至有学术机构糊里糊涂地用来作为研讨会的标题。
也许读者都明白,现在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不是指运动场上的竞赛,而是比喻“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这是最正面的阐释了:在运动场上,起跑慢了,就输了许多;孩子的教育,早期慢了,将来就会输许多。这听起来顺理成章,对于家长来说,很具刺激性,于是就想办法让孩子尽量多学一点。
其实,即使在运动场上,也没有起步越早越好的规则。起步过早,叫“偷步”。起步时间的拿捏,也是运动员的一种素养。这届奥运会,不是有运动员在游泳接力中过早起步而丧失资格吗?再说,“起跑线”的重要性,仅限于短距离的冲刺式赛跑;跑过长跑的人都知道,长距离的竞赛,起步快慢,是否带头,是个别运动员自己的策略,在比赛后期才冲线成功的,比比皆是。
早期教育,极为重要
早期教育是否重要?当然重要,极为重要。幼儿时期的身体与心智的发展,影响其一生。有些发展,比如营养、语言,幼儿时期缺乏了,就会失去将来发展的良好基础。近年大家都接受了“母乳”喂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这是后期难以补偿的。教育来说,愈来愈多的国家接受了早期双语(或多语)沉浸,那是后期教育不容易弥补的。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例子,说明我们的教育观念和制度,“重视大学,轻视幼儿”,是一种谬误,是违反人类成长规律的。我们的幼儿教师,资历要求最低、工资最低,也是违反了人类成长的真正需要。以经济学原理来说,幼儿教育节省一元钱,将来会以付出几十元作为代价。这是说,孩子的早期教育极为重要,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观念的改变。
但是“不要输在起跑线”,其毒害,不在于提倡早期教育。最大的毒害是一个“输”字,把家长的情绪都绑在“输”“赢”的战车上了。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输”“赢”,完全是两回事。
这是幼儿成长与运动场最大的不同。运动场有固定的跑道,固定的方向,每个人按照统一的规则去跑。幼儿就很不一样。有些孩子(尤其男孩),到了两岁还不会说话,父母急死了,怕是哑巴;长大了可能是一个演说家。孩子不到一岁就能摸着墙学步了,家长高兴得不得了,但又不可能因此断定其将来就是运动家。孩子的成长,快与慢、早与迟,只有大概的阶段,每个人都不一样。如何定输赢?
孩子成长的早迟、快慢,牵动大人的情绪,那是人之常情,一般也不会带来任何祸害。但是若是人为地刻意去加速、提早,却很可能会危害孩子的成长。不久以前,很多家庭还用“学行车”,婴孩在懂得走路之前,在一个圆形的、有轮的小座位里面,用双脚撑地滑行,悠然自得;后来才知道,这是错误地、不自然地锻炼他们的腿部肌肉。现在就绝迹了。也有相反的,家长有时候误会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不会说话,就不与孩子讲话,结果孩子就缺少语言元素的输入,延迟了说话。
快慢迟早,无关宏旨
这些都说明,孩子的早期成长是有规律的,是在现实世界的环境中自然发生的,而发生的过程也是各不一样的。家长的责任,在于了解孩子,提供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可以有对、错,有好、坏,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但是不存在输、赢的因素。
输、赢讲究的是比较,是比赛:“看谁的孩子赢?”“赢”是要打倒别人才算数。“赢”就要攀比。于是,“人家的孩子”就成了标尺:“两岁就念唐诗了”“三岁就学钢琴了”,还有英语、武术、书法、舞蹈、篮球、游泳,甚至记忆、思维方法等。有些适宜早学,有些不宜早学,哪里顾得这许多?反正同辈们的孩子都在学,人家一个暑假学七八样,我们家的只有四样,那不是明明“输”在起跑线了吗?暑假如是、平常如是,把孩子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到底孩子学了些什么?损失了什么?无法考虑了。
家长有这个需求,有生意哪有不做的?于是出现了种种提供这类幼儿活动的项目和机构。有些比较认真;有些老实说纯粹是满足家长的欲望,但收费大都不便宜;有些明显地进度缓慢,香港人叫“耽症”(医生故意拖慢医疗);有些貌似在引导学生学习,但却看不出有什么章则。反正源源不绝有家长把孩子送进来。
还有真正的比赛,小小年纪的幼儿就可以拿冠军、优异奖,家长好不高兴。(不止一次看到幼婴的爬行比赛,老是弄不懂在比什么。)
只顾输赢,不问错对
打倒了别人,自己得到了什么?往往没有家长会问一下自己。但是香港人是讲究成果的,于是给孩子制造一个丰满的“档案”(就是大学入学有时候要求的学习档案)。曾经看过一份幼儿的“档案”,有20多页,有40多项奖项,孩子才4岁。不可思议!朋友说我少见多怪,“还有更长的呢!”
于是轮到学校了。有少数的幼儿园和学校不看(甚至不接受)“档案”,但是大多数还是接受的,理由是:“考生太多,多一点数据总是好的!”不知道哪一年开始,小小的幼儿,也要挑算、择优;也不知道是根据哪一门子的学问,可以三四岁(甚至两岁)就分出孩子的优劣。于是恶性循环,家长竞相把“档案”拉长、加厚,算是小小幼儿的“业绩”吧!孩子从小就以为,拿着一大本厚厚的“档案”,是自己的威风。
来来去去,把孩子最宝贵的学习时间,贡献给“档案”了。听过有家长说:“人人都做,不做不行;还不能做得太差。”
这还不算,由于绝大多数学校都要面试,于是又出现了不少幼儿面试的训练班。许多家长都不以为然,但又不敢不参加。“我的孩子连话都没有讲全,参加训练总有点儿好处吧!”这更是与幼儿的成长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不过是过早要他们按大人的期望演戏。请问:“不要输在起跑线”,是否是一个毒咒?
输、赢的观念,霸占着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在幼儿最需要奔放地成长的时候,过了这个阶段,就要受到大社会的规范。在这个时候,强迫孩子去接受输、赢的煎熬,恰恰是在他们人生的起跑阶段,强迫他们做他们不应该做的事。其实是“错在起跑线”。
归根结底,“输、赢”与“好、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都是低水平,赢的也还是低水平;如果都是错的,赢了就说明错得最厉害。
原载《信报·教育评论》(2016–08–1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