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大夏书系·教育之变
0.00     定价 ¥ 52.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6032604
  • 作      者:
    程介明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明天的美好不会自然而来,教育的明天,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1.朱永新教授倾情作序推荐。
2.作者以丰富的教育经历和对国际教育趋势的变化,把社会和教育联系起来,阐述社会变了,教育也应该相应改变,培养个人内在的、全面的、应变的能力。
3.32开,精装,印刷精美,阅读感好。

编辑推荐篇章:
1. 未来已来
2. 输在起跑线:毒咒
展开
作者简介
程介明,江苏扬州人,1944年出生于昆明。1966年香港大学毕业,曾任中学数理教师、校长。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历任教育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资深顾问。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中国多所高等院校客座教授;连续10年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访问教授。多次参与内地本科教学评估。为多个国际组织的顾问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展开
精彩书摘
“输在起跑线”:毒咒

“不要输在起跑线”或者“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是内地几乎流行了十年的一句话。内地正经的评论,可以说是齐声讨伐,但是媒体与民间却越传越烈,苦口婆心不敌“爱儿心切”。这两年,这句话也在香港流行起来,甚至有学术机构糊里糊涂地用来作为研讨会的标题。

也许读者都明白,现在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不是指运动场上的竞赛,而是比喻“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这是最正面的阐释了:在运动场上,起跑慢了,就输了许多;孩子的教育,早期慢了,将来就会输许多。这听起来顺理成章,对于家长来说,很具刺激性,于是就想办法让孩子尽量多学一点。

其实,即使在运动场上,也没有起步越早越好的规则。起步过早,叫“偷步”。起步时间的拿捏,也是运动员的一种素养。这届奥运会,不是有运动员在游泳接力中过早起步而丧失资格吗?再说,“起跑线”的重要性,仅限于短距离的冲刺式赛跑;跑过长跑的人都知道,长距离的竞赛,起步快慢,是否带头,是个别运动员自己的策略,在比赛后期才冲线成功的,比比皆是。

早期教育,极为重要

早期教育是否重要?当然重要,极为重要。幼儿时期的身体与心智的发展,影响其一生。有些发展,比如营养、语言,幼儿时期缺乏了,就会失去将来发展的良好基础。近年大家都接受了“母乳”喂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这是后期难以补偿的。教育来说,愈来愈多的国家接受了早期双语(或多语)沉浸,那是后期教育不容易弥补的。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例子,说明我们的教育观念和制度,“重视大学,轻视幼儿”,是一种谬误,是违反人类成长规律的。我们的幼儿教师,资历要求最低、工资最低,也是违反了人类成长的真正需要。以经济学原理来说,幼儿教育节省一元钱,将来会以付出几十元作为代价。这是说,孩子的早期教育极为重要,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观念的改变。

但是“不要输在起跑线”,其毒害,不在于提倡早期教育。最大的毒害是一个“输”字,把家长的情绪都绑在“输”“赢”的战车上了。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输”“赢”,完全是两回事。

这是幼儿成长与运动场最大的不同。运动场有固定的跑道,固定的方向,每个人按照统一的规则去跑。幼儿就很不一样。有些孩子(尤其男孩),到了两岁还不会说话,父母急死了,怕是哑巴;长大了可能是一个演说家。孩子不到一岁就能摸着墙学步了,家长高兴得不得了,但又不可能因此断定其将来就是运动家。孩子的成长,快与慢、早与迟,只有大概的阶段,每个人都不一样。如何定输赢?

孩子成长的早迟、快慢,牵动大人的情绪,那是人之常情,一般也不会带来任何祸害。但是若是人为地刻意去加速、提早,却很可能会危害孩子的成长。不久以前,很多家庭还用“学行车”,婴孩在懂得走路之前,在一个圆形的、有轮的小座位里面,用双脚撑地滑行,悠然自得;后来才知道,这是错误地、不自然地锻炼他们的腿部肌肉。现在就绝迹了。也有相反的,家长有时候误会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不会说话,就不与孩子讲话,结果孩子就缺少语言元素的输入,延迟了说话。

快慢迟早,无关宏旨

这些都说明,孩子的早期成长是有规律的,是在现实世界的环境中自然发生的,而发生的过程也是各不一样的。家长的责任,在于了解孩子,提供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可以有对、错,有好、坏,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但是不存在输、赢的因素。

输、赢讲究的是比较,是比赛:“看谁的孩子赢?”“赢”是要打倒别人才算数。“赢”就要攀比。于是,“人家的孩子”就成了标尺:“两岁就念唐诗了”“三岁就学钢琴了”,还有英语、武术、书法、舞蹈、篮球、游泳,甚至记忆、思维方法等。有些适宜早学,有些不宜早学,哪里顾得这许多?反正同辈们的孩子都在学,人家一个暑假学七八样,我们家的只有四样,那不是明明“输”在起跑线了吗?暑假如是、平常如是,把孩子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到底孩子学了些什么?损失了什么?无法考虑了。

家长有这个需求,有生意哪有不做的?于是出现了种种提供这类幼儿活动的项目和机构。有些比较认真;有些老实说纯粹是满足家长的欲望,但收费大都不便宜;有些明显地进度缓慢,香港人叫“耽症”(医生故意拖慢医疗);有些貌似在引导学生学习,但却看不出有什么章则。反正源源不绝有家长把孩子送进来。

还有真正的比赛,小小年纪的幼儿就可以拿冠军、优异奖,家长好不高兴。(不止一次看到幼婴的爬行比赛,老是弄不懂在比什么。)

只顾输赢,不问错对

打倒了别人,自己得到了什么?往往没有家长会问一下自己。但是香港人是讲究成果的,于是给孩子制造一个丰满的“档案”(就是大学入学有时候要求的学习档案)。曾经看过一份幼儿的“档案”,有20多页,有40多项奖项,孩子才4岁。不可思议!朋友说我少见多怪,“还有更长的呢!”

于是轮到学校了。有少数的幼儿园和学校不看(甚至不接受)“档案”,但是大多数还是接受的,理由是:“考生太多,多一点数据总是好的!”不知道哪一年开始,小小的幼儿,也要挑算、择优;也不知道是根据哪一门子的学问,可以三四岁(甚至两岁)就分出孩子的优劣。于是恶性循环,家长竞相把“档案”拉长、加厚,算是小小幼儿的“业绩”吧!孩子从小就以为,拿着一大本厚厚的“档案”,是自己的威风。

来来去去,把孩子最宝贵的学习时间,贡献给“档案”了。听过有家长说:“人人都做,不做不行;还不能做得太差。”

这还不算,由于绝大多数学校都要面试,于是又出现了不少幼儿面试的训练班。许多家长都不以为然,但又不敢不参加。“我的孩子连话都没有讲全,参加训练总有点儿好处吧!”这更是与幼儿的成长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不过是过早要他们按大人的期望演戏。请问:“不要输在起跑线”,是否是一个毒咒?

输、赢的观念,霸占着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在幼儿最需要奔放地成长的时候,过了这个阶段,就要受到大社会的规范。在这个时候,强迫孩子去接受输、赢的煎熬,恰恰是在他们人生的起跑阶段,强迫他们做他们不应该做的事。其实是“错在起跑线”。

归根结底,“输、赢”与“好、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都是低水平,赢的也还是低水平;如果都是错的,赢了就说明错得最厉害。

原载《信报·教育评论》(2016–08–12)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明天的教育会好吗? 001
代序 自白 005

Chapter 01 未来已来
宏观数据与人的故事 003
家长的苦恼 007
是否太悲观了? 012
未来已来 018

Chapter 02 社会变了
后工业社会形态 025
后工业时代的传统工业 029
蓝领的空间是怎样失去的? 033
不一样的机构形态 038
新一代的职业观 043
生涯规划这回事…… 049
毕业生的就业常识 054
就业常态的适应 059
失业·就业·创业 064
就业·创业·教育 068
对口就业还是常规吗? 072
裁员辨 076
“不打工”的大学生 080
大学生就业:以往与现在 085
青年前途= 就业? 090
人口推算·劳力预测·教育规划 095
不一样的社会期望 100
素养·技能·能力 106
知识与技能之外 110
知识能力之外的素质 115
孤立的个人,坚强的个人 120
科技与未来 125
后生可畏 130
人人都可以成为知识分子? 134

Chapter 03 教育也要变
知识建制逐渐崩溃?141
知识的喂饲 145
教育与社会:新与旧 149
习惯与误会 154
不一样的教育 158
过时的教育观? 163
教育改革,改什么?168
教育到底面临什么挑战?173
大树·社会流动·教育公平 178
大学招生与社会流动 183
教育=学以致用? 188
人力资本新定义 193
教育:放眼看 197
21世纪——能力?素质?素养?202
目的的追寻 206
教师:改革对象? 211
升学与就业之外 216
人的素质 220
学生的工作体验 225
戏剧的震撼 230
个别化学习 234
“输在起跑线”:毒咒 239
过去十年,未来十年 244
从教育到学习 248
《仁川宣言》——教育2030 253

后 记 25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