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做个好班主任并不难
很多班主任向我诉苦,说现在管理学生很难,和家长沟通很难,处理事务性工作很难……总之,难!这话说起来很无奈,听起来却带有很强的负面情绪。局外人听了难免会说,你们这些班主任难道是白拿工资的吗?做自己分内的工作还叫苦不迭?事实上,这些工作真的是很有难度。不论学科知识多么丰富的老师,他们在高校读书时,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因此,虽然许多老师都非常热爱学生,也非常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但就是特别惧怕当班主任。
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才写了这样一本书。我想要告诉所有的班主任,做个好班主任其实并不难!
首先,我要说一说本书中的38个问题来自哪里。这些问题是从向我求助的班主任提出的工作难题中遴选出来的。提出这些问题的班主任迫切地希望我能帮他们答疑解惑。这些难题我也曾经遇到过,有些问题也曾令我伤脑筋,但最后我还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在此后的工作中我都会提前防范、步步为营,尽量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出现。可是,缺乏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师,往往很难较好地解决这些难题。我很乐意帮助青年班主任提升专业能力,提升他们作为老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其次,我要说一说我是个怎样的班主任。1991年,我刚一入职,就被学校领导安排当班主任,一直到现在,我还乐此不疲地做着班主任工作。很多人都问我,你已经功成名就了,怎么还做班主任?我说,功成名就是虚的,我天天跟学生在一起感到非常快乐才是实的。而且我能轻松破解班主任工作中的难题,能把自己的班级带得风生水起,我很有成就感。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一直都坚持做班主任工作,意味着我有自己的试验田,我明白只有立足一线,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写作互通,我才能不断进步,我的教学成果才能不断迭代更新。我有幸能帮助很多青年班主任成长,这让我很自豪,也很有成就感。我在各种场合提出来的带班方法,在文章中写出来的管理办法,都是经过我反复验证的。只要青年班主任领会到其中的要旨,灵活运用,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本书一共有四章,分别是:个人成长、班级日常管理、中途接班、学生品德教育。每一章都是重点,其中包含的问题都是班主任必须面对和落实的问题。如果要说难点的话,那么应该算是“中途接班”这一章了。在班主任工作领域里,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如果让我从起始年级开始带班,那么我肯定能带出优秀的班级,但是,让我中途接手别人的班级,还要求短时间内带得顺风顺水,真是太难了!这一点,我感同身受。我自己也经常“空降”到一些班级,中途接手新班级确实很不容易。中途接班的班主任特别需要具备教育智慧。不仅要平衡自己与前任班主任的关系,还需要用心建立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不仅要稳步带班,照顾学生的感受,还要大刀阔斧植入自己的带班理念。班主任若没有很强的平衡能力,没有教育的敏感度和切实有效的带班措施,就很容易费力不讨好。在“中途接班”这一章中,我一共破解了21个难题。可谓对班主任中途接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难题都进行了阐述,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中途接班的班主任只要根据自己遇到的问题对号入座,就能找到破解难题的密码。
这本书涉及的都是班主任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每一个都有破解之法,值得每一位班主任仔细研读。不过,班主任的工作实在是太繁杂了,尤其是“双减”政策实施之后,班主任就更加忙碌了,导致个人读书学习的时间被严重压缩。因此,我建议班主任先把这本书的目录浏览一遍。为了能让班主任清楚地知晓我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本书中每个篇章的标题都用问题的形式呈现,清晰明了。浏览完目录之后,大家可以把这本书放到自己的办公桌上,日后根据自己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就是说你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在书中找到对应的章节来研读,这样就能及时、精准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此一来,你读书和工作的劲头就会越来越足。
祝各位班主任同人都能乘风破浪做好班主任工作。
是为序。
参加了很多培训,业务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提高,怎么办
钟老师,我们每学期都会接受很多班主任培训,可是我发现我的业务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提高,工作的时候还是在走老路。请问,作为极想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班主任,对于这类没有效果的培训,该怎么办呢?
近年来,我在不断地培训班主任,也在不断地接受大学教授的培训。不论是作为班主任的培训者,还是作为被培训的班主任,我都有很多话想说。
从培训者的角度来说,我当然希望我给班主任们讲的每一堂课,都能让他们学有所得,能助力他们快速成长为优秀的班主任,但事实上很难。他们往往听课时激动,想起来心动,一回学校就不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听别人说是一回事,自己做又是另一回事。
很多班主任的思维都被常年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给禁锢了,遇到问题时,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么办?于是我经常被班主任追问:我的学生在谈恋爱,怎么办?我的学生经常迟到,怎么办?我的课堂上学生特别吵,怎么办?我的班级学习氛围不浓,怎么办?我的班级不团结,怎么办?我的学生荣誉感不强,怎么办?我的学生不写作业,怎么办?……看到这些问题,我只能回一句:我不是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有时,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你的学生读几年级,我不知道。你这个班主任教龄多长,性格怎样,我也不知道。你的学生家庭状况如何,我无从得知。你的学生性格如何,学习能力如何,习惯如何,人际关系如何等,这些情况我都不得而知。我怎么开药方?
为什么很多班主任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呢?前者是拿来主义,以为把别人的经验拿来用就可以包治百病,图的是过程上的轻松和效果上的立竿见影。后者是创造主义,图的是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选择后者的老师往往殚精竭虑还不一定能药到病除,实在是太辛苦了,所以,很多老师觉得还是选择前者比较轻松。思维方式不同,处理问题的模式自然不同。从长期主义来讲,班主任若要有真正的长进,必须学会问“为什么”。
比如,我在给班主任们讲“尘埃里开出来的花”这个主题时,特别讲述了我的成长经历:我是一个在农村学校工作了18年的女教师,起始学历不高,工作环境简陋,人脉资源稀少。我从四川省的一个偏僻小镇来到人才遍地的深圳,在没有任何资源助力的情况下,我不仅在深圳站稳了脚跟,还取得了令大多数班主任羡慕的成绩――近年来我获得了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广东省名班主任”“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荣誉称号,还获得了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我不仅是国内各大班主任杂志的封面人物,还是多家主流媒体特别报道的人物。从专业成就来讲,我出版了教育著作近20部,参研的德育课题还获得了“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家在听我分享这些荣誉时,可能会疑惑:钟老师的职业起点是一位农村女教师,她凭什么走到今天?她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她的性格之中有哪些可以助力她变得更好的优势?她对教育的理解究竟是怎样的?她为什么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阅读和写作?为什么她在拥有一定成就后还要选择继续做班主任?
我觉得只有这样去深度挖掘,才能真正读懂我的成长之道。其实我的成长之道很简单。
首先,我特别热爱班主任工作。我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份工作来做,更是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所以我每天都怀着一种赴约的心情去见我的学生。不论他们做出什么事情,我都会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来对待。可是很多班主任都是被动地做班主任,他们工作的内驱力不足,怎么可能有激情四射的外部行为?
其次,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学习的人。我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学习达人。无论工作多忙,我都能保证每天学习一个小时。因为喜欢学习,并且常常跨界学习,所以我的眼界比较开阔,能看懂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很多问题在别人眼里是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我则能洞若观火,精准切入。我常年坚守在教学一线,发现很多班主任不爱读书,别说开拓视野跨界阅读,就连必须阅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书籍也不看,他们遇到问题时就手忙脚乱,不愿意思考与分析,总是希望别人给他们一个立刻可以解决问题的妙招。其实,哪有什么信手拈来的绝招?
最后,我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还特别靠谱的人。我每天守在教室里,看学生玩耍,听学生说话,与他们一起学习,预设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前设计解决方案,做到有备无患。我还利用工作间隙,把我观察到的、思考到的与实践经验都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写作的时候,虽然我呈现的都是我做过的事,但我也会时常反思,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再生长的过程,我就是这样一步步变得更好的。
会学习的班主任能从我的讲述中挖掘到这些有利的成长元素,然后回去照做,一步步地实践,坚持下来,就会成长为优秀的班主任。事实上,近年来,确实有些听过我的课的班主任深受启发,回到学校立即行动,几年下来,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班主任了。
还比如,我在讲“如何打造一支优秀的班级管理团队”这个主题时,讲的全是实操手法,拿回去就可以使用。有些班主任用起来得心应手,将班级带得风生水起。有些班主任用起来却总觉得力不从心,班级面貌一成不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者是活学活用,学的是我的班级管理之“道”,用的却是自己的班级管理之“术”。后者是生搬硬套,学的是我的“术”,却忽略了我这“术”的背后还有“道”。我敢在自己的班级里打造一支精锐的班级管理团队,让班上人人有岗位,个个有事做,把班主任从烦琐的班级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我若没有阅读大量的管理学书籍,如何能把企业管理的理念与教育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若没有深入研究管理学,又怎么能想得通教育管理背后的逻辑呢?我看似信手拈来的背后,是静守孤独,是枯坐苦读的常态化生活。
我举这两个案例,无非是想说明,作为从教学一线走出来的培训者,我在设计培训课程时,力争做到每一节课的主题都很接地气,每一个方法都具有实操价值,班主任们只要用心学习了,把这些方法拿回学校就能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我一直在一线带班,从未脱离过学生。每次遇到班级管理的难题,我都会先问自己“为什么”,然后假设多种可能性,并逐一求证。当我把“为什么”分析清楚时,其实就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例如,对学生早恋的现象,相信每个班主任都感到很头痛,大家都想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想发展一段甜蜜的恋情,这是人性之本源,谁都不能也不可以改变。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不可改变,那就支持他们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不是很好吗?自然不好。为什么不好?班主任要从学生的心智发育特点、学业压力、处理感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去分析,这样一来就会找到“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但不支持早恋”的原因。
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虽然身体发育基本成熟,但心智发育并未与身体发育同步,他们对男女感情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身体渴望的本能上,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爱”的含义。二是他们的学业压力很大,需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谈恋爱必定会占用时间、分散精力,从而耽误学习,进而有可能影响前途,降低未来生活的质量。三是他们处理感情问题的能力还很弱,恋爱双方一旦出现感情分歧,或者有其他因素介入,他们很难妥善处理。鉴于这些原因,多数班主任和家长都不支持学生早恋。既然不支持,就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感情。
怎么引导才有用?我有一套专门为青春期学生设计的课程,其中有五六节课讲解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感情,学生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但凡是我从起始年级开始带的班级,男女学生的关系都非常融洽,但他们不会早恋。这是因为他们在我的指导下,学会了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感情。我能设计出这样的课程,源于我对学生早恋原因的深度探究,而且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恋爱,我从不回避恋爱这个话题。我读了20多本关于两性关系的书,对如何处理两性关系有较为科学、理性的认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早恋屡禁不止”这个问题,这样的学习也令我与丈夫、儿子的关系变得更融洽。
作为一个培训者,我真心希望每一位参加培训的班主任都能养成一个好习惯,那就是遇事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不仅要学习班主任名家的教育之“术”,更要学习班主任名家的教育之“道”!老师们参加完培训,回到学校有三件事需要做,那就是:守住教学实践,枯坐家中读书,利用碎片时间写作。你若长期坚持做到这三点,10年后,你就会成为班主任名家。
那么,作为一个被培训者,我又是怎样汲取培训养分的呢?
首先,我从内心尊重给我讲课的老师。不论他们的授课风格是风趣还是平实,我都能听进去。我听的是他们为人和做事的“道”。简单地说,就是他们“怎么做”所体现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我一定会琢磨透,因为我只有把他们做事的理念琢磨透,才能让所学真正为我所用,才能举一反三。因此,我听课从不听“热闹”,只听“热闹”背后的真知灼见。
其次,我非常重视讲课老师的理论修养。很多班主任不喜欢听大学教授讲课,认为他们没有教过中小学生,不清楚一线教育的真实情况,所以讲的内容都是一些高大上的理论,既空洞,又玄乎,拿回学校根本用不着。这种想法不是没有道理。诚然,如果让大学教授来中小学当班主任,那么他们可能会令大家失望。但是,他们那些听起来空洞的理论真的是有一定高度的,是需要班主任反复回味并内化吸收的。比如,大学教授经常提到“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句话有错吗?没错!空洞吗?非常空洞!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家似乎一头雾水。
班主任如果读过丹尼尔•平克的《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一书,就应该知道,丹尼尔•平克在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观点:世界已经从过去的高理性时代,进入一个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时代,有6种能力是非常稀缺且重要的,分别是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共情力、故事力、交响力。如果听课的班主任有这样的知识基础,就不会因大学教授所讲的内容空洞而反感了,而是会意识到班主任在设计带班理念时必须思维升级:要有大格局,站得高,看得远,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具体实施时则要思维降级:注重实操,且接地气。
我每次听那些理论修为高的教授讲课,都能心领神会,并快速地将自己平时的做法与教授提出来的理论相匹配,这大大地提升了我的专业底气!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被培训者,我们很难要求培训者讲什么、怎么讲,我们能做的,就是摆正心态,认真学习,最大限度地吸收培训者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实操手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