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教海漫记(特别纪念版)
0.00     定价 ¥ 12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2007903
  • 作      者:
    于永正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流传了20多年的教育经典,终于有了新版!

 

崔  峦 顾之川 吴 非 王荣生 蒋军晶 李虹霞  

肖培东 窦桂梅 薛法根 王崧舟 赵志祥 冷玉斌   诚挚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于永正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作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有《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人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多部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答青年教师问

 

1.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答:这个问题很大,涉及的面也很广,我只粗略地说一说。首先要明确,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是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以人为本。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所以有人说,这是一次革命。面对这场革命,每位老师(不仅是青年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要树立“三维一体”的理念。“三维”,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一体”,即三个维度互相渗透,融在一起。什么是教学?三个维度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教学。知识很重要,能力很重要,但还有比它们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论很重要,但获取知识、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更重要。这些“更重要”的东西,过去我们不重视,或者说重视不够,有的甚至忽略了。这些我们认识到了,随之而来的是改变学习方式,变过去的灌输式、填鸭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师生是平等的,课堂教学应是民主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另外,还要改变评价方式。所有评价方式(包括考试),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以上说的是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当然,需要更新的观念还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这是说的第一点。第二点,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认识到了,一定要转化为教学行为,学了去做,才叫与时俱进。学了课改的文件,上课还只是关注知识,目中无“人”,没有对人的关爱;老师还是一个劲地讲,让学生去记老师说出的结论,而不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显然就与时代不合拍了。善于学习, 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可以使一个人逐渐超越技巧,摆脱匠气,走向成熟,甚至成为大师。课改,归根结底是“改老师”。

 

2.      于老师,您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怎样想出来的?能谈谈您是怎样备课的吗?

答:谢谢您对我的夸奖。备课确实非常重要。可能是由于领导检查的原因吧, 现在不少老师把备课的功夫花在写教案上(有人是抄别人的教案),写得非常认真、非常详细。这是误导,不能怪老师。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教案只是备课所得的文字记载,是“备忘录”,其实它是给自己看的。我是把80%的精力用在钻研教材上的。有时走着坐着都想教材,乘公交车坐过了站,上班爬过了楼层(我的办公室是第四层楼) 是常有的事。怎样钻研教材?怎样才能出“好点子”?一是多读多想,二是多看多听。多读多想是“自主学习”;多看多听是“合作探究”。钻研教材考验的是老师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和审美能力)。刚读一篇课文时,往往觉得很平淡,读多了才觉得有味道,才能发现其中的美。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课文一定要多读,读懂了,教学方法也常常随之有了。不要浅尝辄止,有人课文还没读两遍就去考虑教学方法,这样不行。欲速则不达,备课也是如此。还有,一篇课文老师朗读得声情并茂了,即使没有想出什么方法,课堂上就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照样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千万别小看了朗读课文,真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包括老师在内),是不容易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课文朗读好了,自己基本满意了,我才考虑字词句的处理方法,确定读写结合点(当然不一定课课都读写结合),怎样导入, 怎样指导写字,等等。凡是生字,我都要反复写,把握好字的笔顺、结构。老师把字写规范了,才能为学生示范,才能取得指导的发言权。凡是课文涉及的知识,我尽量查清楚,即使上课不一定用得着。备《圆明园的毁灭》,我专门把《中国通史》中关于鸦片战争的章节重温了一遍。备课还要备学生。哪些地方学生能读懂,哪些地方可能有困难;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一旦提出,怎么处理;哪些学生朗读会遇到障碍,哪些学生写作会感到困难,老师应为他们做哪些事情;教案怎样设计学生会感到有兴趣,等等,这些备课时我都要想到。以上备课的过程叫“自主探究”。但是一人所见毕竟有限,我还经常和同事交流备课心得,留心报刊上有关教材教法的文章,听听别人的课。多看多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叫“合作探究”。老师之间的合作探究十分重要,特别是老教师、名师的意见和他们的课对我帮助、启迪非常大。教案一定要写,有些心得、主意不写下来,可能会忘记。我有好多主意是在写教案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自己得意的地方,我可能写得很细,有些熟悉的东西,轻车熟路了, 可能写得很简略,有的只是个提纲,字迹也潦草,所以评优秀教案从来没有我的份儿。但因此说我备课不用心,那就百分之百地冤枉我了。上面回答您的是,我是怎样备课的。所谓“巧妙的设计是怎么想出来的”答案,我想也都在其中了。不过我还想补充一点,还有许多“点子”是上公开课逼出来的。我年轻时就不拒绝别人听我的课。我有个外号叫“憨大胆”,意思是说我不怕上公开课,不怕失败。我常对人说, 我这个特级教师是上公开课上出来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坐镇听我的课 —— 每个学期,几乎每节课都来听。这实际上对我是个巨大的促进和督促,当然也有很大的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了压力,身上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否则,可能就得过且过了。我的好多所谓“精彩设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逼出来的。青年教师要多上公开课,校长不给机会,自己创造机会,主动请缨,备好课拉着校长、主任来听就是了,再不然请同教研室的老师听听、指导指导。这样做,既锻炼了自己,久而久之,还落了个虚心好学、不怕丢人现眼的好名声,哪个领导不喜欢?“憨大胆”听起来似乎不舒服,实际上是对我的褒奖。还是那句老话:事在人为。

 

3.      有人说“四大名师”(指您和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彦)是天才,非一般人所能及,您是怎么认为的?

答:“四大名师”不知是谁封的?千万别听了风就是雨。不过,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彦是我崇敬的老师,他们的成就令我钦佩。但我这个人是不相信天才的。马克思、爱迪生都对天才下过定义,我十分赞同。天才是巨大付出的代名词。我始终认为付出和收获成正比。成为名师的人必定是个读书人,是个肯思考、肯实践、肯总结、不怕苦的人,是个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总之,是个付出了很多很多的人。只靠一节获奖课、一篇获奖论文而“名扬天下”的人都不会成为真正的名师。人的天资(或者说天赋)肯定有差别,但不是主要的,任何成功都是靠后天的努力,所以说, 成功的路摆在每个人的脚下,只要奋力而前行,人人都可以获取成功。

 

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您认为应具备哪些基本的条件,或者说应从哪些方面努力?

答:第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第二,有责任心,严而不厉。第三,要爱读书,爱写作。如能善读善作,必定成为会教语文的老师;如能三者俱备,必定成为学生崇敬的名师。

 

5.《语文课程标准》上讲,“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于是,现在许多老师上课喜欢让学生讨论。您是怎么理解“对话教育”的?

答:我曾经就这个问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话说“对话”》。我们一定要明确对话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对话教育的实质是昭示着平等和民主,即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课堂教学是民主的。它不单单是方法问题。老师、同学都要互相尊重,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错误的认识要正确引导。三者对话有个先后顺序问题。首先老师得和教材对话,把握好教材(包括朗读课文),先取得和学生对话的发言权。走进课堂,则先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让学生直面教材。因为老师是“过来人”,不要轻易把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而应当像梁启超所说的,把自己得到结果的方法告诉学生。老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激励,必要时才做适当的讲解。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要充分,不要动辄“讨论”,更不要为了争论一个问题而占去很多时间,因为理解课文不是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如果把理解课文定为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那么,讲解无疑是最省时省力而且是最有效的方法了。习得口头语言靠的是听说的实践,学得书面语言靠的是读写的实践。阅读和写作能力不是讲出来、讨论出来的,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当然,适度的讨论、交流也很重要。同伴的交流、老师的引领,会起到启发、促进、激励的作用,常常会使思维撞击出璀璨的火花。


展开
目录

崇拜思考(代序)

序(杨再隋)

 

教育篇

1. 露一手

2. 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

3. 忍耐•宽容

4. 他山石

5. 堵截与疏导

6. 跷起大拇指

7. 纸条的魔力

8. 批评的艺术

9.“教不严,师之惰”

10. 童年,应当是一首诗

11. 尽在不言中

12. 交 往

13. 绰号的故事

14. 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

15. 目中有人

16.“开窗户”的启示

17. 换个说法和做法

18. 蹲下来看学生

19. 教育,有时候很简单

20. 给初为人师的女儿“支招儿”

21. 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22. 回味教育 

 

教学篇

23. 幽默

24. 教学机智

25. 教学相长

26. 教学 —— 一门遗憾的艺术

27. 微笑教学

28.“一鸟入林,百鸟压声”

29. 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30.“再想想”

31.“第八次”

32. 一扇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窗口

33.“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34. 我教一年级

35.“熏锅屋”

36.“攒钱”与“花钱”

37. 让学生有点“艺术细胞”

38. 京剧艺术与语文教学

39.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

40. 爱屋及乌—— 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二)

41. 导入的艺术

42. 写字•育人•做人 

43. 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

44. 解词的艺术

45. 揭示寓意的艺术

46. 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

47.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48.“行成于思”——“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缘起  

49. 探索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实验的实施

50.“下水”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