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急救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为目的,以现代医学和护理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急救护理技术是急救护理学的核心内容,当突发疾病或者意外伤害时,尤其伤员较多时,能够正确组织抢救,及时、高效地抢救各类危重患者,改善患者预后,是医疗及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
一、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急救护理学的起源可追溯到 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南丁格尔率领 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伤员,她们卓有成效的急救和护理,使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病死率由 42%降至 2%,创造了医学奇迹,奠定了她在现代护理学中的地位。这也充分说明了急救护理的重要性。
随着急诊和危重病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急救护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0世纪 60年代,随着电子仪器设备的发展,急救护理技术进入了有抢救监护设备配合的阶段,心电监护仪、电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等的应用,使急救护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20世纪 50年代,我国大中城市建立了急救站; 1980年,卫生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从此我国的急救医学、急救护理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88年,我国医学院*次开设急救护理学课程, 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从职业管理、机构设置、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详尽规定,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了我国急救工作的开展。 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院前急救机构与医院急诊科患者病情交接单》(WS/T 621—2018)规范了院前急救机构与院内急诊科针对患者病情的交接,保障患者治疗护理的延续性。我国的急救护理工作从无到有,正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
二、急救护理工作范畴
1.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如创伤、中毒等患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要环节。主要任务是采取快速、有效的急救措施,对患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再损伤,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急诊科救护 急诊科救护是院内急救的*要场所。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症患者集中,抢救管理任务繁重的临床科室。根据急诊科特点,需配备具有急救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护人员、先进的仪器设备、急救药品及与开展急救工作相适应的环境,以确保为急诊患者提供高效的紧急医疗救护服务。
3. 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标志,是对收治的各类病情危重患者,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现代化医学监护和抢救设备进行连续监测和分析、加强治疗和护理,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照护的临床学科。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4. 灾难救援 灾难救援指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和人为灾难(如火灾、爆炸、战争、严重交通事故、中毒等)所造成的伤亡人员进行紧急救护与援助。灾难救援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5. 急救护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急救护理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是急救护理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对急诊护士有计划地进行专科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强化急诊急救技术,促进急诊护理人才的成长;同时积极开展急危重症发病机制、治疗、护理和早期康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断提升临床救护质量。
三、急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急诊患者一般起病急、变化快,要求急诊护理人员不仅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急救技术,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临床应变能力,能够迅速对病情作出科学的预见性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以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救护目标。
1. 良好的职业素养 急救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具有爱伤观念、慎独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2. 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急救护理人员应具有多专科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熟悉抢救药品的使用,掌握抢救仪器和监护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能够对常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在急救护理工作中能及时、准确、迅速地完成各项工作。
3. 良好的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 护理人员不仅是各项救护措施的执行者,还是急救环境的维护者,急救设备、药品的管理者,急救信息的沟通者及各种关系的协调者。急救期间,护士需要配合医生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迅速完成各项操作。
4. 良好的身心素质 急救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应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易激、质疑等情绪。
四、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治、重症监护单元(intensive care unit,ICU)救治和各专科“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各环节既有各自独立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急救网络。
(一)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EMSS在概念上强调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既适合于日常急诊医疗工作,又适合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国际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法国是*早组建EMSS 的国家,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先后完善了EMSS 体系。197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法案》,标志着EMSS 体系趋于成熟。目前急救医疗服务已向国际化发展。国际SOS 救援中心现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机构和急救中心,全球性的医疗服务网络已逐步形成。
1.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EMSS 的*要环节。目前,我国地市级城市设有急救中心或急救站,设立“120”急救呼叫电话和通信指挥网络,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协调现场急救;负责对急危重症患者和意外事故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和转运。
2. 医院急诊科救护 医院急诊科救护是EMSS 的第二环节,24h 不间断地对来医院的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救治。其医疗护理过程以“急”为核心,体现时间就是生命,需要医护人员迅速采取措施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为后续诊疗服务打下基础。
3. 重症监护 重症监护是EMSS 的重要组成部分。ICU 专业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医疗设备,对危重患者进行专业化集中监测、治疗和护理;高质量的监护和救治是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的重要保障。
考点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
1. 院前急救通信网络的建立和完善 通信、交通运输、医疗技术是现代医疗中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其中通信是重要的一环。我国部分城市开始探索医疗急救与公安、交通事故、火警报警等多系统联动机制,一些发达城市在积极探索海、陆、空立体救援模式。
2. 科学配置资源 EMSS 各环节根据工作任务和救治特点,配备合理的医护人员、转运工具、抢救和监护设备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患者救护提供有效保障。
3. 加强急救专业人员培训 建立健全急救人员培训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急救技能,是保证急救质量的关键。
A1/A2 型题
1. 急救护理学的工作范畴包括( )
A. 院前急救 B. 急诊科救护
C. 重症监护 D. 灾难救援
E. 以上都是
2. 急救护理的目的不包括( )
A. 挽救患者生命 B. 提高抢救成功率
C. 降低伤残率、死亡率 D. 促进患者康复
E. 姑息治疗
3.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要环节是( )
A. 院前急救 B. 心肺脑复苏
C. 急诊科救护 D.重症监护
E. 救护车送医院
4. 我国的医疗急救电话是( )
A. 120 B. 112 C. 122
D. 110 E. 911
(金静芬)
第2章院前急救
案例2-1
患者,男,65 岁,晚饭后在家看电视时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便,进而意识模糊,嗜睡,唤醒后诉头晕、头痛,无呕吐、抽搐。家人立即拨打“120”求救。
问题:1. 作为救护人员,你应该如何实施现场救护?
2. 在救治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第1节 概述
一、院前急救的概念和意义
(一)院前急救的概念
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和途中监护的统称,即从伤病员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目击者或救护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相关行为的总称;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由通信、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伤病员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紧急救护服务。
(二)院前急救的意义
1. EMSS 的一部分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的前沿阵地,是EMSS 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 应急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急防御体系由医疗救护(120)、消防(119)、交通(112)、公安(110)等组成,可以使灾难带来的损失及影响降到*低限度。
考点 院前急救的概念
二、院前急救的功能和特点
(一)院前急救的功能
1. 维持伤病员基本生命体征。
2. 阻止病情发展,减轻病痛,稳定伤情,防止再损伤,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3. 快速、安全转送至急救中心或急诊科,提高救治质量。
(二)院前急救的特点
1. 突发性和紧急性 院前急救一般为突发事件,且多为急危重症伤病员,需按病情快速救治,紧急处理。
2. 技术性和灵活性 院前急救工作量大、病种多、病情复杂,要求急救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战争或灾害发生时,院前急救常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进行,没有齐备的抢救器材、药品和转运工具,急救人员需机动灵活地在伤病员周围寻找代用品,提高抢救效果。
3. 复杂性和风险性 院前急救现场环境复杂(如进入毒气泄漏环境、火灾现场、塌方现场、刑事犯罪现场等)、伤病员病情各异,要求救护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对复杂的病情进行评估、判断、检伤分类,对不同的病情给予及时、妥善地处理,同时要求急救人员树立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4. 社会性和协调性 院前急救的服务对象往往是人们预料之外的各种灾难、创伤等导致的急危重症伤病员,急救人员在工作中不但要多学科协调,还要与社会各方协调,体现了院前急救较强的社会性。
考点院前急救的特点
三、院前急救的任务和原则
(一)院前急救的任务
1. 日常急救医疗服务 是院前急救的主要和经常性任务。一般情况下,呼救的伤病员可分为:①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伤病员,占呼救伤病员的 10%~ 15%,如急性心肌梗死、淹溺、猝死、窒息、大出血、严重创伤等。对于此类伤病员,应立即进行初步的紧急处理,如通畅气道、止血、心肺复苏等,直至生命体征较为稳定后,在严密医疗监护下转运至医院。②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尚无生命危险的伤病员,占 75%~ 80%,如骨折、急腹症、支气管哮喘发作等,需采取初步的现场处理,以稳定病情、减轻伤病员痛苦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③慢性病伤病员,需要救护车提供转运服务,而不需要现场急救,约占 10%。
2. 灾难和战时医疗救护 由于现场伤者多、伤情重、情况复杂,救护人员在确保自身安全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