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文艺学研究论文写作:案例与方法
0.00     定价 ¥ 62.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7145573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曾军,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8)、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2017)、首届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5)、上海社科新人(2010)、上海市曙光学者(2009),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5)等各类项目11项。《巴赫金对当代中国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9),并于2021年出版。先后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次(2019)、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次(从第8届到第15届)、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上海市优秀教材奖等。
  
  苗田,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段似膺,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
  
  黄雨璇,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学图像论”是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的重新命名。此项研究古已有之、中外有之,例如“诗画关系”问题;之所以需要重新命名,缘自它在晚近的兴起与“文学遭遇图像时代”密切相关。广而言之,在文学与图像关系的背后,是语言与图像的关系;而语言与图像,乃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两种表意符号,两者固有的和谐、唱和关系在“图像时代”被彻底改变,从而决定了此项研究与古代文人之诗画雅兴大不相同,它是通过“文图关系”追问“语图关系”,从而赋予该论域以深切、现实的人文关怀。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已有研究,面向中国、借鉴西学,对晚近以来的文学与图像研究进行了宏观描述、理论概括和未来展望,类似一部大书展开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导语”。此文发表之后,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的热情进一步增强,现已经涉足文学和艺术的各个论域,各种课题立项越来越多,优秀成果也层出不穷,整个研究步步深入、方兴未艾,验证了本文所讨论的理论、观念和方法等是有效的。例如,在本文思想指导下编撰的多卷本《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本文是该书“总序”),于2021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如果说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论域,成功地验证了文学和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为固有的学科“扩容”做了新的有益尝试,那么,《“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就是这一新论域、新尝试的新宣言。
  需要说明的是,“文学图像论”有广、狭两义之分:广义指“文学遭遇图像时代”背景下整个“文学与图像”研究,狭义仅指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理论研究。前者以“史”为主,后者以“论”为主。当然,史中有论、论中有史,史论结合是整个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的特点。就文艺学专业而言,近年来以此为题的本科生、研究生论文都有不少,多是以史为主,包括文学作品与其插图研究、文学插图艺术家研究、文学与图像关系断代史研究等。其次是以论为主的论文,一般撷取文学与图像(或语言与图像)中的某一问题展开;此类研究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学图像史知识,而且也应具备较强的理论修养,所以较难驾驭。特别是对于初涉该领域的学生,不建议选择后者。
  无论是否研究“文学与图像”,无论是学士、硕士或博士论文,甚或一般学术研究,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文艺学有自己的特点。把握好文艺学的特点,对于提升研究水平不无裨益。现就自己的经验谈两点体会。
  一、我在应教育部之邀为研究生“导学”所写的条目中做过这样的表述:王国维所谓“学无古今中西”对于文艺学而言再适合不过了。这并不是说文艺学是一个大杂烩,而是说它是以理论为研究对象,古今中西的文学史只是它的材料。所谓以理论为对象,就是以“理论问题”为对象。因此,文艺学研究生的基本素质首先应有“问题意识”。诸如文学从哪儿来?会到哪儿去?它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它的意义和存在、批评和鉴赏,及其与语言、艺术、心理、文化、社会、政治的关系怎样等,都可以纳入文艺学的框架进行思考。这就需要学生兼具“形而上”和“形而下”两方面的知识结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理论问题”没有兴趣的学生最好不要选择这一领域。一旦选择了这一领域,就要考虑如何做一个实在的而不是空头的理论家。所谓“实在的理论家”就是要立足中国立场、面对中国文学现实,“古今中西”皆为我“拿来主义”的对象,而不是傍人篱壁、拾人涕唾,满足于做前人和他人的“传声筒”。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先把前人和他人搞懂,特别是把“古今中西”的经典搞懂,因为“理论问题”不是他人赠送给你的,而是需要自己发现的。总之,勇于持异而又持之有据才是文艺学研究必备的品格。
  二、文艺学既然将“理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那么,怎样养成“问题意识”并能善于发现问题呢?这就要搞清楚“问题”的来源:一是历史文献,一是现实活体,两者缺一不可。就前者而言,包括文艺学在内的人文学术需要阅读大量历史文献,如前所述。没能发现问题,或没能发现更有意义的问题,首先在于文献阅读量不够,因为“问题”就隐蔽在既往的文献中;文献阅读量足够,“问题”就会自然彰显。就后者而言,人文学术的“问题”不仅隐藏在文献中,还活生生地表征在现实中,在你耳闻目睹、身陷其中的环境中;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用心——用发现问题的心思去思考周围的一切。鉴于以往重视文献而忽略现实的状况,我们现在应当特别强调后者,即提倡在文学现实、文学现象中发现问题,反对“本本主义”。
展开
目录
序言 文艺学研究空间的开拓与创新
第一编 文学基础理论的深耕
“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
作者手记:作为“理论问题”的文学图像论
对恩格斯“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及其相关问题的再思考
作者手记: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形象思维”的发展、终结与变容
作者手记:“形象思维”一词意义之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的思维学考察
作者手记:从思维学角度推进命题研究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形态及其启示
作者手记:文献整理、学术研究与话语表述

第二编 文艺美学思想的深化
系统阐释中的意义格式塔
作者手记:漫说文学之意义
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意义
作者手记:关于论证
生命与意义
——论狄尔泰的“体验”概念与间在解释学
作者手记:在中国做西学
论生态美学的美学观与研究对象
——兼论李泽厚美学观及其美学模式的缺陷
作者手记:建构生态美学的基本思路

第三编 文化研究空间的开拓
文化研究:学科大联合的事业
作者手记:文艺学的问题意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流行歌曲的传播语境与接受效应
——以邓丽君为个案的考察
作者手记:我为什么要研究邓丽君
身体表征的现代中国发明:以刘海粟“模特儿事件”为核心
作者手记:事件研究:解放经验事实的理论重构
声音与“听觉中心主义”
——三种声音景观的文化政治
作者手记:回到声音本身,探索声音之外

第四编 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开拓
“概念的旅行”与“历史场域
——《概念的旅行——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导言
作者手记:概念旅行中的“旅行”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论纲
——兼及重大项目组织和致思方式呈现
……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