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人体解剖规范
0.00     定价 ¥ 9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37052
  • 作      者:
    海向军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荐购
精彩书摘

第一章绪论
  一、人体解剖学概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其目的在于阐明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属于生命科学中形态学的范畴。在医学教育中安排这门课程,是为了让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及相互联系,掌握人体各部位的解剖层次、血液供应、淋巴回流、神经支配及毗邻关系等,以便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医学发展史说明,现代医学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中1/3以上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由此可见,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是学习基础医学(如生理学、病理学等)和临床医学(如诊断学,内、外科学等)的基础课程。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发展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已有“解剖”一词,与古希腊时代“anatomie”这个词一样,其含义均为用刀剖割以观察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现代解剖学早已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不但在使用工具与研究方法上有了极大的改进,对于机体形态也不仅限于描述,而是联系功能、结合应用等进行分析探讨,从而使解剖学的研究范围大大扩展了。之前主要是借助用刀剖割和肉眼观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称人体解剖学。研究不同脊椎动物的形态并探讨其进化发展规律的则称比较解剖学(comparative anatomy)。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形态学的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形态学的知识不断丰富、深入,因而不断分化出新的学科。运用显微镜观察、研究器官组织的细微结构的学科称显微(微视)解剖学(microanatomy),如组织学(histology)和细胞学(cytology);研究由受精卵发展到成体过程中形态结构衍变的学科称发育解剖学(developmental anatomy)或称胚胎学(embryology)。所有这些学科都研究生物体的形态构造,属于广义的解剖学,但各有其独*的范围。目前我们所称的人体解剖学,一般是指主要用肉眼观察人体形态的大体解剖学(grossanatomy)。
  医学的发展不断向解剖学提出新的要求,因而大体解剖学的研究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与深入,可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分为若干学科。例如:按系统(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研究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称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按局部(如头颈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等)研究各种器官构造及其在该局部的位置、毗邻和连属等关系的称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联系临床应用,特别是外科,探讨人体形态、结构特征的称应用解剖学(applied anatomy)或外科解剖学(surgical anatomy);研究人体表面形态特征、配合临床应用的称表面解剖学(surface anatomy)。利用X射线摄像技术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称X射线解剖学(X-ray anatomy)。配合X射线断层、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增强扫描等研究各局部或器官的断面形态的学科称断层解剖学(sectional anatomy)或断层影像解剖学(sectional imageanatomy)。结合体育运动研究人体形态、构造的学科称运动解剖学(locomotive anatomy)。联系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的形态学研究则称艺术解剖学(art anatomy)等。
  当前很多科学研究都具有多学科性,解剖学也不例外。如现代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多从形态、生理、生化、药理等多个方面,以及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这样就又形成了新的综合性学科——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而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断层解剖学相结合,就开辟了人体虚拟解剖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总之,人体解剖学的研究空间已从大体、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一直延伸到基因和分子;其内容涉及的时间从亿万年之前(古人类学研究)持续至今。可以说,人体解剖学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是无限的,它必将继续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特有的贡献。
  人体解剖是医学的“根”,在人体解剖的发展历史上,解剖学之父安德烈 维萨里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主要贡献是其于1543年发表的《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总结了当时解剖学的成就,建立的解剖学为血液循环的发现开辟了道路。同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维萨里与哥白尼一样,为了捍卫科学真理,遭教会迫害。但他建立的解剖学为医学的发现开辟了道路,成为人们铭记他的丰碑。2019 年8 月,在伦敦举行的第十九届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协会联盟(Federation of Associations of Anatomists,IFAA)大会上,IFAA 和各国解剖学会联合倡议,为纪念解剖学之父维萨里去世而将10 月15 日作为世界解剖日。
  三、人体解剖规范概述
  (一)观察标本
  学习各器官的形态结构时,需采用观察标本的方法;学习脊髓、脑内部结构时,则用观察脑厚片标本和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脊髓和脑切片的方法。
  1. 观察标本时,先依据解剖学姿势确定标本的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然后依据人体解剖学图谱内容,观察标本上的各结构。
  2. 观察脑厚片和切片时,先结合外形确定其切取部位和方位、外周大势及其分部,然后按脑的内容,参考切片图谱,用肉眼和低倍显微镜,观察它们的内部各结构。
  (二)解剖操作
  为了观察人体各部结构,通常采用局部分层剖查方法,由浅入深逐层解剖观察。
  1. 切剥皮肤 先按所需切口在皮肤上用刀尖背面划一浅痕。沿划痕切开皮肤,切皮勿太深,以恰好切透皮肤为宜,防止切断浅筋膜中的浅部血管、神经。用有齿镊夹持两条切线相交处的皮角,向上反扯,拉紧皮片,刀刃与皮片约成45°,刀口向着皮片切划,在皮肤与浅筋膜之间剥离皮肤,避免切穿皮肤和伤及皮下的血管和神经。解剖后皮片尽量保留,以包裹解剖部位,防止标本干燥。
  2. 解剖皮下血管、皮神经和剥除皮下脂肪 在血管、神经浅出处或沿其走行切开皮下脂肪,寻认血管和神经。神经呈条索状,无管腔,有光泽;动脉壁厚、腔小、有弹性;静脉壁薄、腔大、塌陷,常充有血块。用无齿镊提起血管、神经,用刀或剪紧贴分支,小心清除其周围的结缔组织。按照皮肤切口切开皮下脂肪层达深筋膜,注意一边切一边用镊子分开脂肪层,以确定是否已达深筋膜。尽量将脂肪层整层翻起剥除,注意保留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
  3. 解剖淋巴结 多为数个群集,沿血管排列。在淋巴结所在部位,用刀尖分开脂肪组织,找到淋巴结。将其稍提起,用刀尖背面从淋巴结向周围轻轻推开,可见有若干细丝与淋巴结相连,此即淋巴结的输入管和输出管。
  4. 解剖深筋膜 用平镊提起深筋膜,使刀刃平贴肌表,与肌纤维方向一致再行刀,将筋膜从肌表面切除。躯干部深筋膜与肌结合较牢,只能分小片切除;四肢与腰背部深筋膜强厚,包被肌,可成层地剥除或切开翻起,以显露深层结构。若该部位的深筋膜作为肌的起点或形成腱纤维鞘,则无须去除。
  5. 解剖肌 清除肌表的结缔组织和脂肪(注意有的肌边缘处有血管、神经出入,勿损伤),观察肌的位置、层次、形态及肌纤维方向和起止,并了解其作用。肌的血管、神经多从肌的深面或侧缘入肌,掀起肌时应多加注意,重要肌的血管、神经应解剖出并尽量保留。切断肌时,先将该肌与深处结构游离,以垂直于肌束的方向整齐地切开。
  6. 解剖深部血管、神经 应从血管、神经较粗的一端开始,沿血管、神经走行方向用刀尖划开包绕它们的结缔组织,然后用平镊提起血管、神经,沿其两侧用刀尖背面、刀柄、镊或剪刀双尖的开闭运动做钝性分离,至其进入器官处,分离中可见与该血管、神经相连的分支。剥除结缔组织时,用镊尖夹起清除的组织,确认其中无动脉和神经后,方可在直视下清除。需去除静脉和淋巴结时,务必分离清楚后进行。较大的静脉切除时,需先在切除的两端做双重结扎,在两端的结扎线间切断去除该段静脉,以免淤血流出渍染周围结构。
  7. 解剖脏器 首先原位暴露,观察脏器的位置、形态、毗邻和浆膜配布,并理解其体表投影。然后剖查其血管、神经。必要时可切断血管、神经及其他固定装置,完整地取下脏器进行观察;或根据操作要求切开脏器,观察其内腔和腔壁或切面上的结构。
  (三)注意事项
  1. 必须尊重大体标本,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任意切割、破坏标本。随时注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医学人文精神。
  2. 注意学习操作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小组内相互配合,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
  3. 解剖操作之前,根据解剖步骤规范,认真解剖寻找、显示有关结构;并学会利用图谱配合操作,独立准确地辨认各局部结构。
  4. 重视表面解剖,骨性标志是寻找有关软组织的重要依据,解剖各局部时应配合观察相关骨性标本,如进行头面部解剖时,则应备一颅骨,随时查证。
  5. 注意大体标本可能出现的变异类型,随时加以记录,写入实验报告,并对照正常情况进行讨论。
  6. 保持大体标本的湿润,解剖后需洒上防腐保存液;对暂不解剖的部分不可长时间暴露,要及时湿润、覆盖并包裹好。注意不可用普通清水湿润大体标本,以防霉变。
  7. 注意保持解剖器械的洁净、锋利,并妥善保管。使用标本、模型和工具后,及时放回原处。每次解剖结束,应整理已经解剖的结构,使之恢复原位,并清理台面,洗洁器械,收好大体标本,保持实验室整洁。
  8. 解剖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基础联系临床,将解剖规范与临床手术操作路径结合起来。
  第二章 胸前区、腋窝和背部
  胸前区属于胸部的内容。腋窝属于上肢的内容。为便于上肢部分的解剖和学习,将胸部、腋窝、背部的内容集中于此一并描述。
  第一节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胸部位于颈部与腹部之间,其上部两侧借肢带与上肢相连。胸部的上界自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和锁骨上缘、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所做的连线与颈项为界。下界自剑胸结合向两侧沿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至第12胸椎棘突与腹部分界。两侧上部以三角肌前、后缘上份和腋前后襞下缘中点的连线与上肢为界。
  (二)分区
  胸部由胸壁、胸腔及其内容所构成。胸壁一般划分为胸前区、胸外侧区和胸背区。
  1. 胸前区 又称胸前部。内侧界为前正中线,外侧界为腋前线和三角肌前缘,上界为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和锁骨,下界为剑胸结合和肋弓前部。
  2. 胸外侧区 又称侧胸部,介于腋前、后线之间。上界为腋前、后襞下缘中点的连线,下界为腋前、后线之间的肋弓后部和第11肋前份。
  3. 胸背区 又称背部。其外至腋后线,内至后正中线,上至肩峰与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下至第12肋尖端与第12胸椎棘突的连线。
  二、体表标志
  活体上能触摸到或能观察到的体表标志,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定意义(与这些标志高度相同的椎骨序数注在括弧中)。
  1. 肩胛骨上角,对第2肋上缘(第2胸椎棘突)。
  2. 肩胛冈,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3. 肩胛骨下角,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第6胸椎棘突)。
  4. 胸骨柄和胸骨体,胸骨柄的所在位置相当于第3~4胸椎的高度,覆盖在主动脉弓的前方,胸骨体的所在位置相当第5~8胸椎的高度,正好覆盖着心脏。
  5. 胸骨柄上缘,即胸骨颈静脉切迹(又名胸骨上切迹)(第2胸椎与第3胸椎之间)。
  6. 剑胸结合,对第7肋软骨(第9胸椎)。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一、人体解剖学概述1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发展1
三、人体解剖规范概述2
第二章胸前区、腋窝和背部4
第一节概述4
一、境界与分区4
二、体表标志4
三、胸腔主要器官的体表投影5
第二节解剖规范6
一、胸壁6
二、腋窝9
三、背部13
第三节临床应用解剖15
一、胸部常用手术切口的解剖部位15
二、乳房常用手术切口的解剖部位16
第三章上肢17
第一节概述17
一、境界与分区17
二、体表标志17
三、体表投影18
四、上肢的轴线及提携角18
第二节解剖规范18
一、肩胛区18
二、自由上肢的浅层20
三、臂、肘窝和前臂前区22
四、手掌26
五、前臂后区和手背32
第三节临床应用解剖35
一、乳腺癌根治术应用解剖35
二、腋路臂丛阻滞麻醉应用解剖35
三、上肢浅静脉的应用解剖35
四、肱骨各段骨折应用解剖35
五、肩关节周围炎应用解剖35
六、肩关节脱位的解剖原理36
七、桡神经损伤的应用解剖36
八、正中神经损伤的解剖特点36
九、尺神经损伤解剖特点36
十、手部缺血的检查方法——艾伦(Allen)试验37
十一、手掌筋膜间隙和指滑膜鞘感染的切开解剖特点37
十二、手部手术切口遵循的解剖学原则37
第四章下肢38
第一节概述38
一、境界与分区38
二、体表标志38
三、主要神经血管干的体表投影38
第二节解剖规范39
一、股前区和股内侧区39
二、臀区45
三、股后区和腘窝48
四、小腿后区51
五、足底54
六、小腿前区、外侧区和足背56
第三节临床应用解剖60
一、大隐静脉曲张的解剖基础60
二、股疝形成的解剖原理60
三、坐骨神经的临床解剖60
四、臀部肌内注射定位与臀部的血管、神经60
五、股骨的临床应用61
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61
七、胫骨骨折的解剖基础61
八、腓总神经损伤的解剖基础61
九、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62
十、膝关节置换术62
第五章胸部63
第一节概述63
第二节解剖规范63
一、肋间隙63
二、胸腔65
三、纵隔68
四、胸部血管72
五、胸部神经74
六、胸部淋巴管及淋巴结76
七、膈77
第三节临床应用解剖78
一、体外心脏按压术的应用解剖78
二、吸入性肺部感染的解剖学基础79
三、肺段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79
四、主支气管的应用解剖79
五、食管憩室形成的解剖学原理79
六、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的解剖学基础79
七、食管癌的淋巴转移途径80
八、心包穿刺术的应用解剖80
九、心包剥脱术的应用解剖80
十、心内注射术的应用解剖80
十一、乳糜胸形成的解剖学基础80
十二、纵隔摆动和皮下气肿形成的解剖学原理80
十三、膈“矛盾运动”的形成原理81
十四、胸腔镜检查81
十五、肺栓塞81
十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1
十七、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81
第六章腹部82
第一节概述82
一、境界与分区82
二、体表标志82
第二节解剖规范83
一、腹前壁83
二、腹膜和腹膜腔89
三、结肠上区的脏器94
四、结肠下区的脏器101
五、腹膜后间隙和腹后壁106
第三节临床应用解剖113
一、腹前外侧壁常用的手术切口113
二、鉴别腹股沟斜疝、直疝及鞘膜积液的解剖学基础114
三、腹膜透析114
四、大网膜的临床应用114
五、肝外科的解剖学基础115
六、肾移植术的解剖学基础116
第七章小骨盆117
第一节概述117
第二节解剖规范117
一、骨盆的肌、筋膜和筋膜间隙117
二、男性盆腔脏器118
三、女性盆腔脏器122
四、骨盆的血管、淋巴结和神经126
第三节临床应用解剖129
一、骨盆骨折的解剖特点129
二、异常闭孔动脉129
三、盆膈和子宫脱垂129
四、盆筋膜间隙的临床应用129
五、直肠与临床129
六、直肠与乙状结肠连接部的解剖学特点与临床意义130
七、膀胱镜检查与膀胱穿刺的解剖学基础130
八、前列腺肥大的解剖学基础130
九、骨盆腔内的静脉丛与癌转移130
十、骨盆腔淋巴结的清扫130
十一、男性尿道损伤与尿液外渗130
十二、腰部肾手术切口的解剖部位131
十三、腰椎穿刺的解剖学基础131
十四、硬膜外麻醉131
第八章会阴132
第一节概述132
第二节解剖规范132
一、肛区132
二、男性尿生殖区134
三、男性生殖器135
四、女性外生殖器140
五、会阴的血管、淋巴和神经141
第九章头颈部143
第一节概述143
一、境界与分区143
二、表面标志143
第二节解剖规范144
一、颈部浅层144
二、颈部的分区和三角145
三、舌骨上区147
四、舌骨下区的肌三角148
五、颈外侧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动脉三角151
六、颈根部155
七、面部浅层和腮腺区158
八、头皮161
九、颞窝、颞下窝和翼腭窝163
十、眶内的血管和神经165
第三节临床应用解剖166
一、颅底与颅底骨折166
二、颅内结构与脑疝167
三、垂体毗邻的临床应用167
四、腮腺的临床应用167
五、面神经的临床应用168
六、颅外血肿形成的解剖学基础16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