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心灵获得自由
当小学生写不出作文或者写不好作文时,教师总是习惯性地从教写作方法入手,总希望教会方法后,学生就能不怕写作文。小学阶段的作文方法不多,也简单。比如,要写出人物的细节,要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写一件事,要抓住景物各方面的情况写出特点,等等。可问题是,老师苦口婆心的方法讲述在学生耳中成了碎碎念,其效果非常有限。那么,除了教写作方法,还有别的办法吗?有的。先请读者诸君看下面的学生习作。
可爱的妞妞
妞妞是一只可爱的棕色小狗,身体小巧,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炯炯有神,整天跳来跳去,活力满满。它有一个爱好——捉猫。
主人带妞妞出门溜达,妞妞跑前跑后,兴奋极了。这时,一位精神焕发、帅气的男老师抱着自己的小黄猫神气地走了过来。妞妞见到猫,一激动,“汪汪汪”连叫三声,接着向那只小黄猫冲过去。小黄猫吓坏了,从男老师的怀里挣脱出来撒腿就跑。妞妞穷追不舍。“布丁,快回来!”男老师喊着。“妞妞,快回来!”妞妞的主人也喊着。可布丁和妞妞根本听不进去。布丁只顾跑,妞妞只顾追。这时,布丁发现五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只皮靴,于是它用最快的速度奔向那只皮靴,“噌”地蹿了进去,蜷起身子躲起来。妞妞哪里肯放过它。它咬住鞋带用力地又拖又拉。布丁在里面吓得直哆嗦,轻轻地“喵喵”叫。妞妞耳朵尖,听到这声音后,它拖得更凶了。
妞妞的主人感到十分抱歉,对男老师说:“朱老师,对不起,把您家的布丁吓着了。”
“没关系的,徐小卜,狗就是喜欢捉猫嘛!”男老师温和地说。
“可现在妞妞根本不消停,我们得消除它们的矛盾。”妞妞的主人想了想,就跑开了。不一会儿,她拿来一根香肠,剥开了包装纸,香肠顿时散发出一阵香味。妞妞闻了这味儿,立即停止了拖拽,跑过来吃香肠。男老师也赶快把布丁抱了起来。妞妞吃饱后,徐小卜也抱起了妞妞,和男老师说了声“再见”,就回家了。男老师也抱着布丁离开了。
这是我们班一位同学在五年级时根据上面的图,写出的想象作文。估计你看到一半,就猜出妞妞的主人就是这篇作文的作者,文中那位男老师就是我。小作者胆子真大,居然把自己的老师写进了故事里。作为小作者的语文老师,读到这个故事,我很开心。我给她写了这样的评语:故事非常有趣。谢谢你写到了布丁。
能大胆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非常重要。大胆写,没有羁绊,真情实感就能流露出来。小作者没有顾虑地把我和布丁编进她的故事,写的时候她是愉快的。当我请她把故事念给全班同学听时,她是自豪的。有了这些美妙的情感体验,怎么可能不喜欢写作文呢?
所以,想让学生学会写作文,喜欢写作文,就必须先让他们的心灵获得自由。心灵自由,看似有些虚无缥缈,其实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别让孩子害怕、担心,要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如果面对作文题,学生顾虑重重,满脑子想的是这个材料老师会不会觉得立意不高,那个材料是不是可以达到限定的字数,那么写作文就是巨大的负担,甚至是苦役。
如何才能让学生不害怕不忧虑呢?第一,指导学生写作文时,不要过分强调字数要求。即便是成年人,写文章前,如果有人告诉你,必须写到五千字一万字,心里也会有压力。而且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老师的指导,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达到规定的字数。如果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到,那就说明指导有问题。第二,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童趣,并且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老师感受到了他们笔下的趣味,而且很喜欢。比如下面这篇习作——
问作业
一天下午,我去同学小王家问语文小练笔的作业要求。小王对我说:“没有要求,题目自己定。”“但是我没有拿到本子呀!”我说道。“那就拿一本新的呗。”小王说。
那时,小王正在做仰卧起坐。我说:“我看你做一会儿再走。”“好呀!”小王说。他的爸爸一声令下:“开始!”小王双手抱头,飞快地做了起来。我问他:“你要做几个?”他轻松地说:“五十个。”我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牛。”一眨眼的功夫,小王就做完了。
刚做完,小王想吃东西。他问我:“要不要来块华夫饼干?”“好的。”我说。虽然我表面上说好,其实有点不好意思,去别人家问个作业还要吃人家的东西。吃完了饼干,小王打开电视,自己坐在健身器上,又锻炼了一会儿。他爸爸看了一下时间说:“可以了。”可小王却说:“不行!还没到规定的时间呢。”他们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说来说去,后来还吵起来了。而我则坐在旁边看电视。
不一会儿,我突然想起来,现在几点了?我走到闹钟前一看,已经超过五点了。我赶紧跟小王和他爸爸道别,急匆匆地跑回家。走进家门一看表,啊!已经五点半了。我的作业还没有做!
乍一看,好像文不对题。只有第一个自然段写了问作业,其他的都与题目无关。但是,我读完这篇作文却觉得很有趣。在作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孩子日常的真实样貌:问作业,吃东西,闲聊天。因为问作业,结果忘了做作业。全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因问作业而引发的。我在班级里分享了这篇作文,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同学们都觉得好玩,小王因为自己被写入作文而兴奋。小作者更是满足、愉快。他明白老师不喜欢小孩学说大人话,小学生的作文里就应该有小学生独有的生活气息。老师喜欢他在作文里真实地展示自己。之后,他愈发喜欢写作文了,而且佳作连连。如果面对这篇作文,写上“偏题”两字,发回重写,那么除了得到一份四平八稳的习作,其他的就全都失去了。
教师是成年人,要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体会他们的见闻感受,发现趣味,这并不容易。如果从这个专业角度出发,可以把教师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教师,完全是成人立场。他们会说、会写“以生为本”,但心里没有儿童,甚至始终觉得自己比儿童高一等,自己的工作只是向儿童传授知识。第二个层次的教师,心里想到过儿童,但是因为缺少专业方法,走不近儿童,只能游离于儿童世界之外。这部分老师是最多的。第三个层次的教师,有强烈的儿童意识,并且有方法走进儿童世界,理解儿童,让儿童把他们当成“自己人”。在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他们能适切地帮助儿童成长,同时自己也获得精神成长。
虽然不容易,可我们不能退缩,只能向着最高层不断努力奋进。只要每天怀着一片赤忱面对学生,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留心观察他们的举动,站在他们的角度品味他们的喜怒哀乐,然后用专业的方式化解各种难题,师生共同成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