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书院祭祀进一步制度化,书院的供祀典礼也形成制度性章程,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典礼。仿照古代学校分为释菜和释奠礼两项,二者均依《周礼》旧制。所谓释奠礼是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需用全猪、全羊在神位前置爵进行祭祀;所谓释菜礼是祭奠先圣先师的礼仪,较释奠礼为轻,用芹、藻之类菜蔬和枣、栗等几色果品礼待先师。释菜礼、释奠礼的整个祭祀过程十分复杂,包括季节、日期、时辰、服饰、祭器、祭品等都有区别与具体规定,各设专人,各司其职,主要陪祭人员要提前三天斋戒,修身反省,节制饮食。除此之外,还有为纪念孔子诞辰而设立的诞辰祭,有只能由皇帝遣官进行的遣祭、遣告礼,以及按时间举行的朔望行礼等。繁多的祭礼种类,展现出南宋书院祭祀形式的多样性,也体现出士人对祭祀礼的重视。
儒家道统信仰具有精神化、观念化的特点,缺乏现实物质性,需要通过书院祭祀等活动作为形式规定,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南宋书院祭祀活动的目的,是以孔子等先师为榜样,表达后人对他们本身的尊崇与敬仰,但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尊崇他们所体现、所倡扬的儒家“道统”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培养儒生们的“道统”信仰与宗教情情。宋末学者熊禾说:“尊道有祠,为道统设也。”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亦称:“太庙之有从祀者,谓能佐其主,衍斯世之治统也,以报功也。文庙之有从祀者,谓能佐其师,衍斯世之道统也。”①足见祭与学是不可分的,二人之言道出了书院祀典的真正内涵和意义。书院祭祀的对象,是道德的载体、道统的象征和文化的符号,代表对儒家道统的尊崇。南宋书院祭祀活动推动了书院与道统更为紧密结合,为道统争取了更多的话语权。
宋代书院以强烈的天道信仰意识,树立了儒家的道统信仰,在与佛道抗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激发了士人儒者的担当精神,起到了传播儒家信仰文化与以儒学社会教化的作用。
总之,宋代儒家“道统”体系,经过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的努力,从本体论角度重构儒家“道统”理论,丰富了儒家“道统”谱系;从方法论的角度为其提供了经典文本支持与实现路径;从信仰实体角度来说,宋代儒家书院信仰文化通过“道统”与书院的结合,贯通形上与形下,改变了儒家道统被悬空的命运,使儒家信仰文化朝着组织化、实体化、祭祀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也使得书院在儒家道统传承中居于正统地位,并建构了成熟的儒家“道统”信仰文化体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