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科学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明确两者的地位与作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两者在角色定位、实施方式和所承担的职能方面有所区别,又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文化认同方面保持一致,这种联系与区别使两者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处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框架体系下,共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其中,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灵魂课程”,必须发挥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课程思政”是为了打破以往思政课程孤军奋战的现状而提出的育人理念,目的是让专业课、通识课等其他课程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在推进两者同向同行的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只一味地建设“课程思政”,忽略了思政课程的建设,而是应该在坚持思政课程核心地位,不断提升其育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其次,科学规划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行动路向,将其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授课过程和课程评价之中。这种科学性的彰显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准备:一是深入了解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为基础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目标、要素、结构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全面、细致的调研报告。二是根据调研报告,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战略和学校特色、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三是在计划方案的基础上,确定可量化的指标,制定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原则、策略和具体方法。
2.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需要在共同的育人理念指导下,建立稳定的、长效的教育团体,以确保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取向的健康养成,从而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这一教育团体也可称为“思政共同体”,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将过去那种分散的、单个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变为整体的、全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所以能构建一个“思政共同体”,其基本前提在于高校全体教职工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共同的育人目标以及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全体人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能够发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作用。
那么,如何打造这一“思政共同体”?首先,统一理念,挖掘育人资源。在“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了解共同体内部的现状,如教师队伍的结构比例与思政素养、思政课程的建设情况、其他课程的教学教改情况等,充分开发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次,加强对话,深化育人共识。这种交流对话的主体主要包括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通识课等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增强育人合力。最后,健全机制,实现共建共享。要想“思政共同体”发挥最大育人效力.共同体内部的资源共享是极其重要的,其中包括知识共享、过程共享、体验共享等。因此,要健全内部的管理机制,保证成员之间的消息畅通、交流畅通,以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思政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育人系统,是由多个育人子系统构成,其育人效能的发挥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共同体的育人效能大于各子系统的育人效能之和;二是共同体的育人效能小于各子系统的育人效能之和或其潜在的育人能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需要尽可能提升“思政共同体”的整体效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第一,实现课程理论的系统整合。明确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找准其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交叉点,以此承载思政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所有课程教学。第二,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整合。科学设计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保持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引领的同向发力。
展开